孔氏

孔姓最初的發源地之一應該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到孔父嘉的後代因為避禍逃奔到魯國,並且在魯國定居了下來,可以是算是孔氏的第一次東遷了。這次東遷意義很大,以至後世魯地竟成了孔氏繁衍的居住地。

姓氏起源

關於孔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歷史傳說時期。遠古皇帝時代已經有孔姓,因當時有個史官,叫孔甲,曾經作《盤盂》一書,但是因為孔甲之後沒有孔姓世系資料,所以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而源於子姓之孔又有三種說法:
跟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歷經十四代,傳到成,滅下,建都於。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縐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後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聚集地(遷徙分布)

孔姓最初的發源地之一應該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帶。到孔父嘉的後代因為避禍逃奔到魯國,並且在魯國定居了下來,可以是算是孔氏的第一次東遷了。這次東遷意義很大,以至後世魯地竟成了孔氏繁衍的居住地。
從漢代開始,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孔氏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顯赫的家族。但是,由於官職調遣、戰亂等的原因,有許多人從今天的山東河南向其他省遷徙。
西漢時,孔子襄曾任長沙太守,孔氏還有遷至今陝西的。
東漢時,河北、河南、廣東都有孔氏家族的足跡,東漢末孔潛一族在浙江紹興發展為望族。北宋末年靖康之變的時候,中原孔氏有一支隨宋氏南渡,賜地衢州。
宋、明時期,北方的山西、遼寧等省,南方的江蘇雲南貴州四川等省都有孔氏之族。
清代以後,孔氏不僅遍布全國各地,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今天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西歐一些國家都有孔姓華人。
堂號
有"闋里堂"和"至聖堂"。這兩個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於闋里,是歷史上的"大成至聖"。

歷史名人

孔姓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名人輩出,史不絕書。
孔子:名丘,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他晚年致力於教育,據傳有弟子三千人。他曾刪修《春秋》,整理《詩》《書》等。在哲學上、政治上,他建立了一套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自漢以後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封建統治者一直把他尊為聖人。
戰國、秦漢間的大商人孔氏,經營冶鐵業富至數千金。
西漢時,南陽人孔僅,大冶鐵商出身,武帝時任大農丞,後任任大司農;經學家孔安國,丞相孔光。
東漢有泰山都尉孔廟,其子孔融,漢末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
南朝齊有文學家孔稚圭
唐代有經學家孔穎達,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孔巢父;僖宗、昭宗兩朝宰相孔緯。
北宋有說唱藝人孔三傳,曾經首創諸宮調。
清代有定南王孔有德,戲曲作家孔尚任,經學家、音樂學家,數學家孔廣森。
近代有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典型代表之一孔祥熙,衛生部顧問、北京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孔慶三,新時期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