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病

媽病

媽病和管控症類似,一些媽媽為了孩子的健康、娛樂、生活、學習等使自己整天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從孩子出生媽媽們就面臨大量的選擇,從選什麼醫院開始,到選擇什麼學校,每一個決定都似乎牽扯著將來,糾結得讓人要得選擇焦慮症。

症狀

媽病媽病
患了媽病的人,對孩子從吃飯穿衣到學習都要管控。在高考結束後的這個特殊時刻,高中畢業生採取撕書、喊樓等方式進行慶祝,一些觀點也認為應該在這個時候讓自己生活的可能性再多一點,讓自己的經歷再豐富一點,不必再那么追求“意義正確”,一定要說出個子醜寅卯來。而老師尤其是家長,不要試圖去阻止他們,讓他們遵循自己的內心意志,自由任性一回。對此,媽媽們馬上跳出來反對,說這是亂彈琴。

危害

孩子儘管是晚輩,但終歸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而越是親近的人,越要有邊界意識。如果說未成年之前,家長的監護天經地義的話,那么對大部分已經成年的高中畢業生,這個時候需要的是逐步放手和放權,讓孩子學著自己長大。不然,老是受制於家長的指令,長期嚼這種二手“口香糖”,孩子的精神、氣場只會營養不良。

觀點

媽病媽病
大抵而言,這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可以歸為兩類,一種有意義,另一種有意思。前者更多是相對於社會這個共同體而言,而後者則更多地指向個體,關照的是內心。撕書、通宵上網等慶祝方式,似乎與有意義沾不上邊,但卻挺有意思:儘管時隔若干年後,再來看可能會變得很淡,但那份可能“一去不復返”的放肆有著特殊的紀念價值。再說,有意義的東西一般“反人性”,比如利他行為。而有意思則是順人性的,比如你說睡大覺是懶惰,但你有沒有想過,它只是人困了要休息的一種本能。

因此,考生高考後的慶祝,只要沒有傷害他人,不侵犯別人的權益,盡可以“選我所愛,愛我所選”。旅遊打工、考證,這些有意義的不錯。撕書、通宵看電影或者其他,有意思的也是極好的。“夜深忽夢少年時,唯夢閒人不夢君”,而再多各自輝煌的時光,也比不上曾經一起傻帽的歲月。說不定,將來你夢到的那些閒人,正是那些高考後陪你一起乾有意思的傻事的同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