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水

姬水

姬水,傳說中軒轅黃帝的成長地(黃帝以姬水成)。姬水所在,史無明載。一些學者認為,姬水指陝西渭水,即陝西渭水流域說;也有學者認為今新鄭潩水,可能是古有熊國之姬水。 黃帝與炎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的史料。

人文歷史

經過史學家考證,但姬水則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河南新鄭潩水,一說是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另一說位於陝北黃陵縣附近的沮河,漆水河、沮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上古時代,黃帝出生於有熊,乃有熊國君少典與有蟜氏之子,有熊氏族之墟(都城),就在新鄭。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也都興於陝西省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係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

姬水姬水
部落展開坂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黃帝取得適合淺耕的中原地區,建都於有熊,開啟了華夏的新篇章。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相關說法

新鄭潩水

(一)軒轅故里與姬水河的關係:上古時代,黃帝出生於有熊,乃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氏族之墟(都城),就在新鄭。《國語》說黃帝常居姬水,又為姬姓。姬水在哪裡?應從有熊氏族部落區域考察姬水。新鄭縣古為有熊氏之國,新鄭縣境內現有五道河流(雙洎河[古洧水]、黃水河[古溱水]、潩水河、梅河、潮河),在這五道河流中,潩水河上下22.5公里,有黃帝文化遺址和黃帝文化祠廟遺蹟10多處。其中心地帶就在自然山黃帝飲馬泉和少典祠一帶。《天下名勝志》和《山川志》記:“自然山黃帝飲馬泉,在河南新鄭縣西南25里。”據當地人們傳說,軒轅黃帝為戰勝蚩尤,曾在自然山沿河兩岸,長22.5公里的地方作戎馬根據地。黃帝命風后為大將,研製兵法,製造干戈、弓箭,造指南,裝戰車,練兵聚將。相傳,指南車的發明就在自然山。當地漁民反映:至今凡駕駛鐵皮船行走到自然山前,船身下沉,前進難行,水下有吸引力,即為磁石造指南的佐證。

自然山、潩水河與黃帝故里、故都相距12.5公里,又有大量的黃帝活動文化遺蹟。這就證明,潩水和軒轅故里、故都的關係是密切的,連在一起,潩水應是姬水。

(二)少典活動遺蹟與姬水的關係:

少典,古傳為有熊國君。“黃帝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在河南新鄭,歷代文獻多有記載,史無爭議。姬水河中上游,在自然山一帶,古來就有少典祠。少典祠古稱“太古祠”,又稱“太古爺廟”,出自春秋之前。古代相傳,這裡是少典帶領軒轅常居之地。

(三)姬水——潩水之變化:

文字學家認為,從“潩”字來說,是變的意思,不是原意。加上三點水,就說明這道河不是原名,而是更換了名字。

潩水原名◆水,在母系氏族時代,以女為主,“◆”字加女字為“姬”,所以潩水為姬水。到了父系氏族時代,姬字又去掉女字,加上三點水,改姬字為潩字,就變成了潩水河。何時更換名字?相傳秦滅韓之後。

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30年,秦王贏政按照李斯“遠交近攻”之略,首先攻占韓國,奪取中原。當時韓王安軟弱無能,韓相國姬平奮力抵抗,但終因兵將懸殊,戰而無備,韓都(今河南新鄭)被秦軍占領,相國姬平被秦王贏政所殺害。韓國不少有志之士,誓報滅國殺相之仇。最著名的便是博浪沙刺秦王贏政一事了。

公元前236年,姬子房(人稱姬大公子),胸懷興國雪恨大志,招募一位能使動百斤鐵錐的勇士,暗中跟蹤正去外地巡視的秦王贏政,趁秦王贏政過黃河北上之際,姬公子提前過黃河,隱蔽在博浪沙一帶(今河南原陽東南)。等到秦王贏政路經時,勇士突然跳出草叢,以鐵錐砸車,但僅砸中副車,未擊中秦王贏政。為此秦王贏政下令大索天下。姬公子見勢不妙,逃出博浪沙,隱居具茨山區,立志“拉長弓,找良機,滅秦王政”,故此改名“張良”。

秦王贏政後來了解到這一謀殺事件真相後,便慘忍地殺害韓國臣民萬千。姬姓殺絕,姬水河由此改潩水,姬水一帶姬姓改張姓。至今,新鄭縣區仍無姬姓,但新鄭境內,特別是姬水上下數十里,有張莊、湛張、姚張、溝張、桐樹張等數十個張氏村莊,張姓現有數萬人,在自然山南側還有姬河村名。

武功縣漆水河

沮、漆二水在遠古時代,已經是炎帝姜姓與黃帝姬姓的居住之地。文獻中就有“姜姬二水匯於有邰”的記述,而且考古學家們又從另一個方面做了詮釋新石器時代,炎帝姜姓沿沮水而住,黃帝姬姓以漆水而居,兩大部落的先民在武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從事農、牧、魚、獵活動,為炎黃民族大融合大統一作出了貢獻。據文物考古隊從漆水、沮水流域武功段的台地上,發現的四十多處新石器時期遺址和先周遺址,以及出土少量的陶、石、骨器評釋,距今五千年前,人類已在此休養生息。

專家還就浮沱村新石器遺址發掘中震動世界整個史學界的陶屋和趙家崖新石器遺址出土的窖藏穀物與泥拌麥草,以及鄭家坡先周古邰城發掘的器物闡明得出,只有姜姬先民才有如此之高的智慧與文明。姬水該當就是武功的漆水,因漆姬讀音非常鄰近,才招致了一字之訛,這些新石器遺址和先周遺址均與古籍中紀錄的以“姜水成,姬水成”的炎黃部落有關。而《詩經》稱:“姜水為沮水”。《帝王世紀》載:“炎帝成於姜水,水合而東經美陽縣之中亭川水也。”的確,武功在歷史上曾有被稱為美陽縣的年月,而中亭川便是武功的古縣治所在。

渭河支流。又名漆水,古稱杜水、武亭水、中亭水。在陝西省中部偏西北。源出麟遊縣廟灣附近山丘。東流折南流,經麟遊縣、永壽縣、乾縣 、扶風縣,至武功縣白石灘入渭河《水經注》:“漆水出扶風杜陽俞山東北,入於渭。”全長167公里,流域面積38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 4.3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3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36億立方米。自然落差1013米。流域多山丘陵。河道曲折多大彎。上游支流短足,成羽毛狀河型。中游乾河河道上建有羊毛灣水庫。下遊河道縱橫,河網交錯。 匯入主要支流有湋河、大北溝(漠裕河)、董家河等。

黃陵縣沮河

姬水源自陝西中北部的子午嶺東麓的沮源關,向東蜿蜒128公里匯入洛河,橫貫黃陵全境。姬水又稱沮河,軒轅黃帝因“長於姬水”而姓姬。姬水環繞黃帝陵橋山和歷史文化名城黃陵,形成山環水抱的“仙島”形勢,又在橋山東西兩側,形成對稱的“東灣”(龍灣)和“西灣”,東灣連著“龍首”,西灣接著“虎尾”,神秘的東方山水文化的源頭即在這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