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數

元曲形式之一。若干支曲牌聯合成套,稱為套數,今人稱套曲。初見於元代燕南芝庵《唱論》:“有尾聲名‘套數’,時行小令喚‘葉兒’。”本指北曲,但後人相襲沿用,把南曲的套曲也稱為套數。

詞目

套數

注音

tào shù

簡介

若干支曲牌聯合成套,稱為套數,今人稱套曲。初見於元代燕南芝庵《唱論》:“有尾聲名‘套數’,時行小令喚‘葉兒’。”本指北曲,但後人相襲沿用,把南曲的套曲也稱為套數。

歷史

套數又稱“散套”,或者“大令”,它是從宋、金時期的唱賺、諸宮調等發展而來的。

特點

把同一宮調的若干支不同曲牌的曲子連綴在一起,少則數首。多則十幾首,甚至幾十首,構成一個龐大的整體。這些連綴的曲子可根據需要在同一宮調中進行選擇,但需要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而且一韻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調”和“尾聲”結束。

形式

套數有一定的組合方法,即取宮調相同、或宮調不同但可以相通的若干曲牌,聯合成套。前有引子,後有尾聲,中間綴以若干支曲牌。南曲把這中間部分稱為“過曲”,北曲雖無此名,但有其實。過曲部分的某些曲牌可以連續使用,連用時,北曲稱為〔麼篇〕,南曲稱為〔前腔〕。一套之中,各曲排列的先後順序亦有定格,大抵慢曲(八拍子、四拍子)在前,急曲(二拍子、一拍子)在後。這種節奏上由慢而快的變化,往往用以體現戲劇矛盾的發展變化過程。套數可長可短,長套可多達三、四十曲,短套僅用三曲,視劇情內容需要而定。
套數的第一曲,常作引子使用,通常為散板曲調。北曲中各宮調的套數均有一固定曲牌作引子,例如中呂宮引子,必為〔粉蝶兒〕,仙呂宮必為〔點絳唇〕,等等。 套數的名稱亦以第一曲及所屬宮調命名,如〔正宮·端正好〕套,〔雙調·新水令〕套。南曲各宮調均有作引子用的曲牌若干支,可以任意選用。
套數除用於戲曲外,亦可用於散曲,稱為“散套”。在散曲中,有的作品只用單支曲牌演唱,稱作“小令”,元代俗語又稱“葉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