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克·柯利亞

現代爵士鋼琴大師契克·柯利亞(ChickCorea)他的風格涉及了傳統爵士,自由爵士、融合爵士,甚至古典音樂.可以說,他與赫比·漢考克、凱斯·加雷特一起能被列為繼比爾·艾文斯之後,現代爵士樂中最偉大的鋼琴家.柯利亞於1941年6月12日出生在麻薩諸塞州的切爾西。他的父親是一位爵士小號手。Chick的音樂啟蒙就是來自於父親。他家的屋子裡始終播放著查理·帕克,迪茲·格列斯皮,巴德·鮑威爾,萊斯特·楊和霍瑞斯·休維爾等爵士大師的唱片,有時還會有貝多芬和莫扎特。柯利亞後來出眾的作曲才華與他幼年所受到的薰陶是分不開的。柯利亞從4歲開始彈鋼琴和打鼓,11歲正式師從於一位古典鋼琴家。經過在哥倫比亞大學和朱麗亞音樂學院的短暫學習後,柯利亞決心成為一名職業爵士樂手。他來到了紐約,在那裡與很多優秀的樂手頻繁合作演出,如芒苟·聖塔瑪利亞,威利·鮑勃,赫比·曼恩,艾爾文·瓊斯,斯坦·蓋茨等等。在與小號手布魯·米謝爾一起錄製他的唱片《該做的事》(AThingToDo)時,柯利亞首次錄製了自己創作的樂曲,這首曲子叫做“契克的曲子”(Chick'sTune),也被收錄在布魯·米謝爾的唱片中。

簡介

柯利亞完全以自己的名子錄製的第一張唱片是《喬安骨頭的曲調》(TonesforJoan'sBones),是在1966年,一起參與錄音的樂手包括薩克斯手喬·法利爾,小號手伍迪·肖,貝司手史蒂夫·史瓦羅和鼓手喬·錢伯斯。這是一張混合了拉丁、Bebop和自由爵士風格的唱片。在為著名的女歌手沙拉·翁做了一年的鋼琴伴奏之後,柯利亞加入邁爾斯·戴維斯的樂隊演奏電鋼琴。在與邁爾斯合作的三年中,他參與錄製了在爵士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兩張Fusion專輯《BitchesBrew》和《寂靜的方式》(InaSilentWay)。這讓他一下子成為了一位重量級的爵士音樂家。離開miles之後,柯利亞暫時放下了電聲與融合搖滾的演奏風格,組建了自己的一支原聲樂隊-“圓”(Circle),成員包括貝司手戴夫·赫蘭,鼓手巴利·奧特蘇和薩克斯手安東尼·布萊克斯頓。這是一個前衛風格的突出自由即興的組合。柯利亞與其他成員一起探索自由即興的世界。從他們錄製的唱片,如《是》(Is)中,你能聽出他們的樂曲沒有固定的曲式,演奏也是頗具實驗性。Circle樂隊只持續了一年時間,之後,柯利亞為ECM公司錄製了他的鋼琴獨奏唱片《鋼琴即興I&II》(PianoImprovisationsI&II),在這張唱片中,他又回歸到了有著完整曲式結構、鏇律以及和聲進行的音樂形式中來。這對他來說是一次重要的轉變,他似乎是在經過更深入的思考之後,找到了自己的目標,那就去創造出自己最喜愛的音樂並與之交流。也許前衛、實驗性的音樂過於空洞而無法達到一種有效的交流的目的。他這一轉變的結果就是他另一個樂隊“回歸永遠”(ReturntoForever)的形成,一支在爵士/搖滾相融合的時代里最巨影響力的樂隊。樂隊最初的成員有貝司手斯坦利·克拉克,薩克斯手喬·法利爾,歌手/打擊樂手弗蘿拉·普瑞姆,鼓手艾爾托·莫瑞拉。他們的第一張樂隊同名專輯和第二張專輯《輕如鴻毛》(LightasaFeather)融合了傳統爵士和拉美音樂的風格。其中包括也許是柯利亞最有名的樂曲“西班牙”(Spain)。在用吉他手比爾·考諾斯和鼓手蘭利·懷特替換了原先的兩名樂手之後,“回歸永遠”成為了電聲爵士領域中的領軍人物。1973年的專輯“第七星河讚美詩”(TheHymnoftheSeventhGalaxy)完美地表現了他們將爵士的傳統、搖滾的聲音、拉丁的節奏,以及古典的曲式高水準地融合在一起。同樣出色的專輯還有吉他演奏藝術家奧·蒂米奧拉與他們一起錄製的《我以前在哪裡見過你》(WhereHaveIKnownYouBefore)、《毫無神秘》(NoMystery)和《浪漫的勇士》(RomanticWarrior),其中《毫無神秘》獲得了當年的葛萊美獎。
經過一系列的人員調整,“回歸永遠”於70年代末解散。柯利亞又開始了自己頻繁的演出和錄音活動。他所錄製的個人唱片十分多元化,有與電聲樂隊合作的,有鋼琴獨奏,有古典音樂,最值得一提的應該是1978年他與另一位現代鋼琴傳奇人物赫比·漢考克一起合作的錄製的唱片《柯利亞/漢考克》(Corea/Hancock)了。事實上,除赫比·漢考克,柯利亞還與其他很多當時著名的爵士音樂人有過二重奏組合的經歷,如蓋瑞·伯頓,約翰·馬克拉弗蘭等。
1985年,柯利亞召集了幾位年輕但極賦演奏才華的樂手,包括貝司手約翰·帕提圖奇,鼓手戴夫·威考和吉他手斯考特·漢德森,組建了新樂隊“契克·柯利亞電聲樂隊”(ChickCorea’sElectricBand)。在一次《鍵盤》雜誌的訪談中,柯利亞解釋了他喜愛電聲樂隊這種形式的原因,他認為電聲樂器開啟了音樂新的表現力的可能性,而且隨著科技的反展,這些可能性在不斷擴大,而且在劇院中演出時,電聲樂器能夠讓他與更遠的觀眾用音樂進行溝通。到了90年代,“契克·柯利亞電聲樂隊”已經更換了好幾批樂手,她成為了又一個培養爵士音樂大師的搖籃。
90年代後期,柯利亞與一個全明星爵士樂團一起巡演,用現代的演奏手法演出一些經典的爵士曲目。柯利亞至今仍活躍在爵士樂壇,並且仍然具有創造力。也許他還會帶給爵士樂令人驚喜的轉變,我們期待著。

風格分析

契克·柯利亞曾經這樣說過:“嚴律你的身體,嚴律你的樂器。”這是他練習與演奏的原則。他在演奏中所彈出的乾淨、清晰的聲音,以及他對樂器的掌控能力很好地證明了他的這個原則。他的發音總是那樣的準確和乾淨,不論他彈奏的是一架Steinway三角鋼琴,還是Fender鍵盤,或者是一把肩背式的Yamaha鍵琴。在他的專輯《契克·柯利亞電聲樂隊》中的樂曲“相配”(GotAMatch)中,我們能聽到一段可謂典範的SOLO,即使在急端的快速的節拍下,他的發音依然是無比清晰。柯利亞的擊鍵也是非常有力的,似乎將鋼琴當作了一種打擊樂曲。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在他與赫比·漢考克一起錄製的專輯中,當他在樂曲“LaFiesta”的開始彈奏反覆句的音型時,他的鋼琴聲聽上去就像是一個鼓的律動。
而另外一方面,他又能夠讓自己的琴聲非常溫柔和敏感。比如他在樂曲“我以前在哪裡見過你”中的那段浪漫的SOLO,還有他演奏自己創作的組曲“孩子們的歌”(Children'sSongs)。他不將自己的聲音僅限制於鋼琴的傳統演奏方式,尤其是在二重奏或三重奏間,觀眾經常會看到柯利亞將手伸入鋼琴琴身里去撥弦發音。他甚至有時還會用不同的方式為鋼琴調音,使琴鍵之間存在不同一般的音程關係。在唱片《鏇轉進入》(CirclingIn)中的樂曲“碎片”(Fragments)和“貝司和鋼琴二重奏2號”(DuetforBassandPianoNo.2)中你就能聽到他使用這些實用性的演奏手法。從節奏方面來看,柯利亞偏愛拉丁節奏,這也成為了他音樂的一種標誌。從他為一些樂曲的命名就可看出他的這種取向,如“LaFiesta”、“西班牙”、“桑巴之歌”等等。他的鋼琴伴奏經常是將拉丁的節奏融入到爵士的和聲當中去。而且他很多時候彈奏即興時,在鏇律音線中也同樣是使用各種拉丁切分的節奏。不論是伴奏或是SOLO,柯利亞的那種成熟的節奏感都是很突出的,這與他從小就學習打鼓有很大的關係,他掌握了大量的節奏型,並能夠很自信、完美地把它們運用到鋼琴演奏中去。這些節奏的變化使他的音樂更加有意思,更加激動人心。
柯利亞所作樂曲的主鏇律都是很富有歌詞感的,很容易記憶。他的很多作品都被爵士樂手們選為必練曲目,如“西班牙”“視窗”(Windows)或“HumptyDumpty”等。在即興時,他則將這種歌詞感與複雜的節奏結合起來。這樣的SOLO最好的例子就是他的獨奏專輯“鋼琴即興I&II”。柯利亞很愛使用Lydian和Altered音階來為他的即興音線增加緊張感與色彩。而且他在屬和弦上還愛使用減音階。
在和聲創作上,柯利亞的很多作品也為後來的爵士音樂人們提供出很多值得研究和學習的資料。讓人們通過一些技巧能夠知道如何讓爵士樂曲聽上去更具有現代色彩。比如,柯利亞經常使用掛四和聲來讓音樂的聲音更開放、空曠。他的和聲進行經常是有別與依賴於II-V-I的傳統功能的和聲。他在編配和聲時喜愛使用複合和弦,也就是用兩個和弦疊加在一起所組成的新和弦,來造成一種出其不意的聲音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