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古代醫生的職稱]

太醫[古代醫生的職稱]
太醫[古代醫生的職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醫,古代醫生的職稱。指封建社會專門為帝王和宮廷官員等上層統治階級服務的醫生。周有醫師,秦、漢有太醫令丞,魏、晉、南北朝沿置。隋置太醫署令。宋有醫官院,金改稱太醫院,置提點為長官。明、清相沿,長官稱為院使。亦以泛稱皇家醫生。宋、元以後用為對一般醫生的敬稱。

簡介

唐代太醫署場景唐代太醫署場景

太醫 ,古代醫生的職稱。指封建社會專門為帝王宮廷官員等上層統治階級服務的醫生。“太醫”一職最早誕生於何代?據秦有太醫令一職而推斷,既有太醫令一種管理職務的設定,就應該有被太醫令管理的太醫的存在,但因缺乏可靠的資料證實,尚難確認時就有太醫一職的設定。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西漢時已有太醫的設定。

歷史

太醫在漢代就設立官職。唐、宋時期在太常寺設有太醫署或太醫局,遼也設有太醫局,金朝開始稱太醫院。元代的太醫院已經成為獨立機構,負責醫療、製作御藥。明代太醫院則已經有了分科。
清代太醫院設於順治元年(1644年),在正陽門以東的東交民巷內,地址大約在東交民巷西口的一個大院裡,太醫在這裡辦公、學習。後來由於《辛丑條約》的簽訂,東交民巷被劃歸使館區,因此在地安門外另建了太醫院。清太醫院為獨立的中央醫療機構,為帝後及宮內人員看病、製藥,也擔負其他醫藥事務。太醫院中的官吏和醫務人員均稱為太醫,而且都是漢人。不過在乾隆時期,曾任命過一名滿人來管理院務。

看病難

太醫院的主要職責是給皇室看病,太醫院裡當然雲集著全國的醫師聖手,御醫們都是飽學之士,很多人先是學子,而“由儒入醫”,很多人的抱負便是“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但是這些懸壺濟世的醫師,到了太醫院當差,便都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給皇家看病責任重大,他們每一張切脈、診斷、下藥的方劑,現在都一張不落地封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內務府卷宗里,問責制一直可以追溯到永遠。世上常說“翰林院的文章,太醫院的藥方”,難道翰林和太醫都要的是四平八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嗎?太醫看病遵循著這條規則,用藥溫和,劑量輕微,實是出於謹慎,處於無奈。
都說太醫看病難,此言不假。自道光皇帝起,給皇帝看病,就明令禁止使用針灸,原因是皇上的龍體外露有失尊嚴。不知道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法,在這裡還能不能有效地使用?平跪著給皇上診脈,不敢抬頭仰視不說,更不敢讓皇上伸出舌頭,看看舌苔,也不敢放肆地問問二便如何,一言不慎即可招禍。一切診病的手段都被切斷了,只能靠切脈了,而在皇權的威懾之下,那從容不迫地切過無數個病人脈象的手指,一搭上皇上的龍體,御醫們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手,千萬別顫抖。病勢沉重的光緒,在太后面前永遠溫順得像只小貓,可在太醫面前動輒龍顏大怒,他略通醫道,索性就口授方劑由太醫開藥,一藥不當非同小可,而太醫也不敢不從。
給皇后和妃子們看病,可以想像就更難了,我們很小就聽過“懸絲診脈”的故事:皇宮裡“男女授受不親”的規定更為嚴厲,太醫不能手觸手地給女眷們診脈,只能把一根絲線由太監遞到掛著帷帳的房間裡,系在女眷的手腕上,另一頭留在屋外太醫的手裡,而負氣的妃子們常常把她那頭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醫能不能診出她的病……實際上系與不系都不能通過絲線切得脈象,太醫們在這裡走了一個形式,做了一個秀。他們敢給女眷看病,事先已經千方百計地通過賄賂貼身太監,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診脈,只是在靜思默想著如何下藥。我不知道這故事的真假,講故事的人,不想說明中醫是玄術,便只能證明太醫看病的難了。事關皇家的隱私,太醫們如何給女眷們看病的細節,一直是個謎,太醫們不便講,也不能講。知情的太監自然也不敢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