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養心茶

太白養心茶
1、中華養生鼻祖:孫思邈(藥王)

孫思邈孫思邈

孫思邈(541年~682年)為隋唐著名道士,醫藥學家,乃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著有醫學巨作《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被後世稱為“藥王”“中華養生鼻祖”。少時因病學醫,後終成一代大師,其博涉經史百家。
孫思邈常年隱居陝西境內的秦嶺主峰太白山中,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高141歲,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結果。

2、太白養心茶的由來
太白養心茶是由太白草醫第25代傳人穆毅把秦嶺主峰太白山野生藥茶白毛銀露梅(藥王茶),決明子,淡竹葉運用太白草醫理論結合現代製作工藝研製而成的一種具有保健養生,益腦清心,健脾利濕,明目清肝,潤腸通便,調經,降壓降脂,消渴利尿之功效的代用茶。特別適合現代年輕人及中老年人長期飲用。

3、太白草醫泰斗穆毅
穆毅,1946年生,現任楊陵仁和中醫醫院院長,陝西省中醫重點專科“太白草藥”專科主任,寶雞市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陝西省中醫藥管理局民間醫藥專家組成員,陝西太白山文化研究會太白草藥醫學研究分會會長,陝西中醫學會草醫藥學部副主任委員。

上世紀60年代師從太白草醫藥泰斗李白生先生。2005年創辦楊陵區中醫醫院,任院長,現為楊陵仁和中醫醫院院長。2008年、2013年分別承擔了陝西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項目“太白山常用草藥臨床經驗與用藥規律研究”及“太白草醫流派傳承及基礎理論研究”的研究工作。2009年12月26日,收弟子30餘人,2010年及2013年,經陝西省中醫藥管理局批准,分別舉辦了2次“太白草藥醫學傳承學習班”,招收學員100餘人。

穆毅穆毅

2013年6月份和10月份,中央電視台四套“遠方的家----百山百川行”及“流行無線”欄目分別對穆毅進行了專題採訪
穆毅從事草醫藥科研、教學及臨床工作5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草醫藥經驗。主編的《太白山本草志》、《太白本草》、《太白山草醫草藥》等3部醫學專著,全面反映了太白山的植物藥材資源情況,發掘、整理了多年來流傳下來的太白草醫藥經驗,首次提出了太白草藥醫學的概念和系統化理論,為太白山草醫草藥的研究和套用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4、太白山簡介

太白山贊穆毅

頭昂西域尾擺豫,脊聳太白與天齊。

拔仙三海顯靈光,神鬼二凹寓玄機。

心聯江河華夏母,身披詩畫萬載筆。

一日四季驚世界,神州賴此分南北。


太白山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夏商時期稱“物山”、“惇物山”,周代稱“太乙山”,至魏晉始稱“太白山”。太白山位於秦嶺山脈的中段,地處陝西省的太白縣、眉縣和周至縣的交界處,主峰跋仙台海拔3767.2米,是中國大陸東半壁的最高山峰。太白山是秦嶺山脈主峰。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地處中緯度地帶,中國西北部的溫暖帶南緣,太白山
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是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屏障。太白山以其巨大的高山落差所致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在海拔620—3511米的山地範圍內分布了地球上數千公里範圍內才有的氣候帶、植物和動物帶,共有3個植物帶,71個植物亞帶,15個植被群系在內的最完整的山地植被垂直帶譜。根據氣候和植被的特點,由下向上分為: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寒帶、高山寒帶五個明顯氣候帶。太白山獨特的自然環境,繁育了豐茂的森林資源、多種多樣的生物種群。已知太白山有種子植物126科,597屬(中國特有的屬25個),1850餘種,還有蕨類植物110種,苔蘚類植物257種。被列為國家和省重點保護的野生珍稀植物29種。據《太白山本草志》所載藥用植物有1415種。已知森林動物及昆蟲2007種,野生脊椎動物334種,其中獸類72種,鳥類218種,兩棲類10種,爬行類26種,魚類8種。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37種。太白山物種種類繁多,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有極高的科研價值,素有“亞洲天然植物園”、“中國天然動物園”、“中國三大藥山”之稱。
太白山又是一座道教名山。據《雲笈七籤》卷二十七記載,太白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德元洞天。春秋戰國時老子騎青牛,入函關,在樓觀台說經講道,著《道德經》,又騎牛西遊至西湯峪青牛洞修煉;王禪老祖(鬼谷子)在西湯峪口十公里處,修道傳教,現有鬼谷子洞仍然完好;唐有孫思邈在太白山隱居,鑽研醫藥,後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明有王重陽及他的徒弟全真七子之馬丹陽在終南山北麓傳道施治,今周至縣竹峪有丹陽觀,至今仍香火茂盛。傳說先有丹陽觀,後有周至縣;全真七子龍門派的創派祖師丘處機,亦在太白山下傳道授業,並隱居潘溪(現寶雞市東南)潛修7年,著成《潘溪集》等。
太白山不僅有獨特的自然文化,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文化,內涵極為豐富。自唐至今,古今名人學士慕名遊覽,留下百餘首膾炙人口的詩篇。近代國民黨元老於右任上太白山寫出了《太白山紀游歌》,盛讚太白山美景。
太白山以其高、寒、險、奇、秀,富饒和神秘的特點,特殊的地質地貌,山嶽冰川,源泉秀水,森林群落,天象景觀,奇花異草,人文歷史等自然文化,歷史文化,社會文化聞名於世,稱雄華夏,為中外科學家和文人學士所嚮往。

5、太白山與養心茶
太白養心茶主要成分白毛銀露梅(藥王茶)分布於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2500—3600米的高山草甸灌從中,生長環境特殊,產量稀少,採摘困難。由於年生長期只有三個月,為雪域地帶十分罕見的物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它的獨有品質,它不僅罕見,而且採摘異常困難,採摘期只有強壯山民才可以勝任,真可謂片片精華、彌足珍貴。

6、白毛銀露梅(藥王茶)
太白養心茶其中主要成分白毛銀露梅(藥王茶),相傳,30歲時,孫思邈曾長途跋涉,隱居太白山,研究醫術,嘗遍百草,蒐集採藥。在蒐集中草藥的時候,他意外地發現了一種植物的葉子,既解乏又安神,勝過香茶。這種植物,被孫思邈記載在《千金要方》,並曾反覆申述這種茶“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是以聖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孫思邈把這一亦茶亦藥的珍品其功能總結記載下來,他也自此終生服飲此茶,作為養生之用。後來這種方法經後人為廣為流傳。這種植物就是白毛銀露梅(藥王茶)。(配藥王茶圖片)

7、太白養心茶特性
“汲天地之靈氣,沐日月之光輝,擷雲中之甘露”,冰清翠潔,獨傲同類。太白養心茶組方科學,藥材地道,湯金黃具特異香氣,入口回甘而綿厚,而韌耐沖泡,更珍貴之處在於亦茶亦藥的特性。

8、與普通茶葉的區別
一年有四季,茶葉又分紅茶、綠茶、白茶、黑茶、花茶等,各種茶的屬性不同。因此不同體質、不同季節喝茶要隨時變化而調整。而太白養心茶則不分有病無病、性別年齡,也不分寒熱溫涼的體質,可一年四季隨時飲用,適用人群廣泛。
太白養心茶,亦藥亦茶。“亦藥”可以調理機體功能,“亦茶”可以修心養性,更方便養生,是品茗休閒、養生延年的“第一中草藥茶品”。

9、太白養心茶的特殊性和功能
穆毅把白毛銀露梅(藥王茶)、決明子、淡竹葉三種藥材運用50餘年臨床經驗科學配方成太白養心茶,養心茶具有保健養生,即有益腦清心,健脾利濕,明目清肝,潤腸通便,調經,降壓降脂,消渴利尿之功效!三種藥材的科學配方,巧妙組合,使其具有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系統,均衡消化系統,抗氧化、延緩衰老的神奇效果。主要成分白毛銀露梅(藥王茶)含黃酮類、鞣質、揮髮油、有機酸、胺基酸、皂苷、酚類等化合物及十幾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尤以鉻(Cr)、鐵(Fe)、鋅(Zn)、錳(Mn)、硒(Se)、鎳(Ni)、鎂(Mg)、銅(Cu)等含量較高;總黃酮類化合物含量高達20%以上,是迄今為止食用植物黃酮含量之冠,不僅微量元素豐富,更奇秒之處在於各元素比值合理,該高則高、該低則低,非常吻合人體需求、代謝。
太白養心茶原料之一白毛銀露梅(藥王茶)篇

藥王茶藥王茶

傳說眾仙受藥王之邀,齊聚碓窩坪品茶論道。眾仙欣然而至,寒暄已畢,將諸茶品嘗數巡,相互讚頌,各發議論。太白金星言:“太白茶產自頂峰四十里跑馬梁,秦嶺千峰均無此物,唯太白獨有,實屬天罡名藥,專供天仙飲用,味極清香,善能清眩生津”。丘處機曰:“吾之茶名老君茶,采自鬼谷子洞處,地處淺山,藥為地煞,然凡間隨手可得,福澤於民”。吳姑娘云:“吾茶為女兒茶,采自青牛洞附近,中山、淺山、平川均可採得,為女流常用之品,可解郁安神,清心調經”。呂洞賓笑曰:“吾之茶為鹿壽茶,有青、紅之分,青為地煞,在開天關即可採得,紅為天罡,上板寺以上方可採得,物稀難得,兩茶功效雖有強弱之分,但均能益壽延年,雅俗共賞”。藥王深有所思,良久方言:“聞諸仙之言,吾甚為慚之,吾之二茶,花分黃、白二色,有人稱藥王茶,亦有人稱金老梅茶,雖功效相近,然屢屢爭寵,黃花者言其高貴,只事權貴;白花者,不甘示弱,競相攀比。吾久欲效吳呂二仙,將其移植淺山,近蒞百姓,易采易得,官民共飲,廣施善緣,然幾經移栽均難成活”。太白金星和呂仙深有所觸,嘆曰:“藥王之心,大醫精誠,我二人亦有此心,然難違地利,實為憾事。”眾論之際,太上老君掀簾而入,笑曰:“眾之所論,深含博愛之情,然道法自然,各茶均為不同地理天氣之精華,性味各異,功效有別,豈可雷同。茶者,實為‘察’也,品茶之時,當存自察之心,三省吾身,嗅無形之清香,旨在清心,品有味之澀苦,要在節慾。淡泊名利,無為不爭,以修身養性,自能延年益壽。察在吾心,利慾全忘,道通天外,大愛無邊,何需天罡地煞之分,味濃味淡之別,只需心會。”眾仙鼓掌稱妙。
太白養心茶原料之二《決明子》篇
決明子別名叫草決明,異名為羊明、羊角、羊角豆、野青豆、豬骨明等,它味苦、甘而性涼,具有清肝火、祛風濕、益腎明目等功能。關於決明子可以明目的功效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從前,有個老秀才,還不到六十歲就得了眼病,看東西看不清,走路拄拐杖,人們都叫他“瞎秀才”。
決明子決明子
有一天,一個南方藥商從他前過,見門前有幾顆野草,就問這個草苗賣不賣?老秀才反過來問:“你給多少錢?”藥商說:“你要多少錢我就給多少錢。”老秀才心想:這幾顆草還挺值錢,就說:“俺不賣”。藥商見他不賣就走了。過了兩日,南方藥商又來了,還是要買那幾顆草。這時瞎秀才門前的草已經長到三尺多高,莖上已經滿了金黃色花,老秀才見藥商又來買,覺得這草一定有價值,要不然他為何老要買?老秀才還是捨不得賣。
秋天,這幾顆野草結了菱形、灰綠色有光亮的草籽。老秀才一聞草籽味挺香,覺得準是好藥,就抓了一小把,每天用它泡水喝,日子一長,眼病好了,走路也不拄拐杖了。又過了一個月,藥商第三次來買野草。見沒了野草,問老秀才:“野草你賣了?”“沒有”,老秀才就把野草籽能治眼病的事說了一遍。藥商聽後說:“這草籽是良藥,要不我三次來買。它叫‘決明子’,又叫‘草決明’,能治各種眼病,長服能明目。”以後,老秀才因為常飲決明子泡的茶,一直到八十多歲還眼明體健,曾吟詩一首:“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數蠅頭夜點星,並非生得好眼力,只緣長年飲決明。”決明子的功效最主要的便是清肝明目,從以上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決明子的作用。《神農本草經》將決明子列為上品,謂其“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通、淚。服益精光,輕身”。
太白養心茶原料之三《淡竹葉》篇
入藥早兮中品列,神農本草稱竹葉。內熄肝火外清熱,口舌生瘡牙痛滅。
消除煩惱利小便,古老方荊功效別。【古人贊竹】
陳長明詠有《喜春采》云:
味兒純淡如甘雨,葉子青黃似短蘆。莫愁心火不能祛,對著這林下竹,卻不是煩熱盡消除。陳長明《四塊玉》云:

草跖草,淡竹葉,叢竹枝,青青節。

四月裡來翠蝴蝶。有心採擷行四野。

不為愛碧色花,不為賞甘味葉,為教清熱毒,涼體血。

相傳,建安十九年,曹操獨攬大權,在朝中威勢日甚,此時劉備已取得了漢中,羽毛漸豐,在諸葛亮的建議下,發兵聲討曹操。先鋒即是張飛與馬超。兵分二路,張飛一路兵馬到巴西城後,即與曹操派來的大將張郃相遇。張郃智勇雙全,築寨拒敵。猛張飛急攻不下後,便指使軍士在陣前罵陣。張郃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擂木炮石,堅守不戰,並大吹大擂飲酒,直氣得張飛七竅生

淡竹葉淡竹葉
煙,口舌生瘡,眾兵士也多因罵陣而熱病煩渴。

諸葛亮聞知後,便派人送來了50瓮佳釀,並囑咐張飛依計而行。酒抬到了陣前,張飛吩咐軍士們席地而坐,打開酒瓮大碗飲酒,自己更是把瓮大飲。有細作報上山寨,張郃登高一看,果然如此,惡恨恨地罵道:“張飛太甚!”傳令當夜下山劫寨,結果遭到慘敗。原來張飛使的是一條“誘敵之計”,他們白天在陣前喝的不是什麼“佳釀美酒”,而是孔明遣人送來的一種中藥湯———淡竹葉湯,既誘張郃上當,又為張飛和眾軍士們解治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