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蟹

太湖蟹

太湖蟹,屬動物界,節肢動物門,甲殼動物亞門,軟甲綱,真軟甲亞綱,十足目,腹胚亞目,短尾下目,拉丁名為Brachyura,分布於太湖水域,亦稱螃蟹。

基本信息

簡介

太湖蟹太湖蟹
太湖蟹,生長於太湖水域,亦稱螃蟹,其背殼堅隆凹紋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臍,雄尖雌團,內有硬毛。蟹系洄游性生物,每年秋冬,二齡蟹性腺成熟,便成群結隊順流東下,至江海交匯處的淺海中,繁殖而後終生。次年初夏,孵化後的蟹苗又逆流而上,返回至太湖水域落戶,經多次蛻殼,逐漸長大,次年便成大蟹。1949年以後,因沿江建閘,蟹苗難以洄游,1966年起以人工流放蟹苗,1公斤蟹苗可出成蟹3—4噸。

特點

太湖蟹個大體重,蟹黃肥厚,肉質細嫩,腴美異常,辨別太湖蟹可從“青殼、白肚、金爪、黃毛、體壯”這五個特徵入手。
青殼——即蟹背略呈青色,感覺清、亮、爽,熟蟹蟹背通體呈鮮艷紅色。
白肚——即蟹肚呈白色,光澤有生氣,給人水亮玉質般美感。此白色為本白(只要不是鐵鏽色),有點象牙色。現有不法商販用化學藥水將蟹肚洗白(漂白),這種經過加工的螃蟹在蒸熟後背部留有明顯的痕跡。
金爪——即蟹腳爪尖上呈菸絲樣金黃色。
黃毛——即蟹鉗()上的絨毛,蟹爪上的鬚毛呈金黃色。蟹鉗(螯)絨毛密而軟,蟹爪鬚毛清爽。
體壯——即二螯八爪肉感強、強勁有力,西風起時能在玻璃板上橫行霸道。

營養價值

“秋風響,蟹腳癢”,從寒露到立冬,是太湖大閘蟹大量上市季節。古人詩曰“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民間也有“農曆九月吃雌蟹,農曆十月吃雄蟹”習俗以及賞菊、吃蟹、喝黃酒的飲食文化。太湖蟹傳統吃法有清蒸、水煮、面拖、酒醉、醃製等,取出蟹肉後,還可製成蟹肉獅子頭、孔雀蝦蟹、蟹油水晶球、炒蟹粉、蟹粉小籠包等名菜、名點。俗話說:“蟹味上桌百味淡”,太湖蟹除了味美,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太湖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10多種胺基酸、尤以谷氨酸、計氨酸、組氨酸、精氨酸、哺氨酸等。太湖蟹每100克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質14克,含脂肪5.9克,碳水化合物7克,含維生素A5960國際單位,熱量139千卡,各項主要營養指標居一般水產品之首,此外還有豐富的人體必需的無機微量營養元素。

食用禁忌

有以下食品不能與之同食:
梨、茄子、花生、泥鰍、石榴、香瓜、獼猴桃、柑橘、冷食
梨:由於梨性寒涼,蟹亦冷利,二者同食,傷人腸胃
柿子:柿子為寒性食物與蟹同食寒涼之性加倍,會傷害脾胃,素質虛寒者尤應忌之。
花生:花生為油膩之物與蟹味鹹性寒,微毒,為冷利之物,兩者同食易導致腹瀉。
泥鰍:泥鰍藥性溫補,蟹藥性冷利,功能正好相反,同食不利於人體影響健康。
石榴: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石榴含鞣酸較多,兩者同食降低蛋白質原有的營養價值。
獼猴桃:獼猴桃中的維生素C與蟹中含有的的五價砷的化合物,會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長期食用,可導致痙攣、反胃症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