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珍蔬紫葛葉

太倉珍蔬紫葛葉是太倉民間一種不起眼的植物,其歷史甚為悠久。九十年代初,一種名為紫葛葉(又名紫果葉、紫角葉)的蔬菜因其入口肥嫩爽口、鮮美有清香味而走紅於各大賓館的宴席上,被美食家讚譽為“蔬菜皇后”,還成了亞運會的指定蔬菜,一時身價百倍。紫葛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皂素以及膠質等多種營養成份,可清炒,可入湯,對人體有滋補強壯作用,已被視為保健蔬菜。紫葛葉還有一稱道之處是無需噴灑農藥,幾乎從不見蚜蟲等病蟲害。

九十年代初,一種名為紫葛葉(又名紫果葉、紫角葉)的蔬菜因其入口肥嫩爽口、鮮美有清香味而走紅於各大賓館的宴席上,被美食家讚譽為“蔬菜皇后”,還成了亞運會的指定蔬菜,一時身價百倍。
據了解,紫葛葉原是太倉民間一種不起眼的植物,其歷史甚為悠久。傳說是鄭和下西洋時帶來太倉的。目前上海、蘇州各大賓館宴席上的紫葛葉,基本上產自太倉。
關於紫葛葉,《辭海》上記載:原產熱帶,紫葛葉的拉丁學名為Basellarubra,有人說是巴拿馬的一種植物。但據考證:紫葛葉的學名叫落葵。我國秦漢之際的古書《爾雅·釋草篇》云:“落葵別名蔠葵、蘩露、藤菜、木耳菜、胭脂菜。蘇東坡曾有過“平湖有藤菜,似可敵蓴羮”的詩句。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紫葛葉歸在“菜部”,說是“其葉似杏葉而肥厚、軟滑,作蔬和肉皆宜。”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有如下描述:“落葵,蔓葉柔滑可食,味微酸,宜以羮魚……”陶弘景也在其著作中說解:落葵的葉子可蒸魚鮓來吃。徐光啟的《農政齊書》里也寫到落葵,認為它就是紫草子,別名御菜…… 紫葛葉屬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莖紫紅色或綠色,葉肉質,廣卵型,基部心形,夏秋開花,穗狀花序,花不大,略帶紅色。其果肉青而紅而紫,赤豆般大小,其狀若微型盆柿。因其果內含紫質,又稱“胭脂豆”。紫葛葉性喜溫暖,耐溫性強,生命力極其旺盛,無需多少管理。早先在農家或居民的宅前屋後及籬笆邊圍牆旁撒幾粒種子,就會年年自生自長。
近年,紫葛葉走進大賓館後,有農民專門栽種之。一般春季播種,出苗後可移栽,通常一兩個月即可摘其葉上市。目前,已有農家在中秋前種第二茬的。
紫葛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皂素以及膠質等多種營養成份,可清炒,可入湯,對人體有滋補強壯作用,已被視為保健蔬菜。 紫葛葉不但能當菜食用,還是一味中藥。它有清血涼血、消熱解毒、潤燥滑腸、解郁除積、接骨止痛等多種功效。太倉民間有不少關於紫葛葉的秘方,相傳能治便秘發熱、紫斑紫癜、癰瘡癤腫、乳頭破裂以及發熱鼻血等。
在古代,人們還榨取紫葛葉果實中紫紅色的天然汁液,用作面脂,所以又稱胭脂菜。這種天然色素還可用作食品染料。民間常把其果用糖醃後,用果漬汁印在糕團上點紅,以求症狀觀和吉祥。太倉民間此習俗至今不衰。
紫葛葉還有一稱道之處是無需噴灑農藥,幾乎從不見蚜蟲等病蟲害。在農藥漸用漸濫的今天,紫葛葉的這種特性更是珍稀。看來其必含有某種使病蟲害避而遠之的什麼特殊成份。太倉民間有紫葛葉能防癌的說法,或許,不無道理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