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是1987年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全國六大中醫藥科研基地之一,1991年正式成立。根據市衛生資源調整總體規劃,原市長征醫院、市中醫醫院、中研院附屬醫院三家醫院及中醫藥研究院、醫藥科學研究所,組成了新的中醫藥研究院。是以科研為重點,以發掘、整理、研究、提高祖國傳統醫藥學為辦院方向的科研、醫療、教學相結合的高層次科研醫療機構。堅持以科研為主,帶動醫療與教學;以臨床套用研究為主,基礎研究、藥物研究等為臨床研究服務,形成醫、教、研一體化的強大中醫藥優勢。

基本信息

醫院性質

國營

醫院類型

中西醫結合綜合類醫院

醫院概況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是1987年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全國六大中醫藥科研基地之一,1991年正式成立。根據市衛生資源調整總體規劃,原市長征醫院、市中醫醫院、中研院附屬醫院三家醫院及中醫藥研究院、醫藥科學研究所,組成了新的中醫藥研究院。是以科研為重點,以發掘、整理、研究、提高祖國傳統醫藥學為辦院方向的科研、醫療、教學相結合的高層次科研醫療機構。堅持以科研為主,帶動醫療與教學;以臨床套用研究為主,基礎研究、藥物研究等為臨床研究服務,形成醫、教、研一體化的強大中醫藥優勢。她將加快中醫腎病科、皮膚科、脾胃病科、針灸科四大優勢學科發展,以中藥治療為主要手段,加強基礎研究。同時,積極培育心身科、中藥藥理,心病科等學科,使之儘快發展為我市的優勢學科。

新的中醫藥研究院坐落於老城廂商住繁華地段,毗鄰鼓樓文化街,其東側59000平米新大樓也已投入使用。醫院現設有病床710張,日均門診量約3000人次;腎病科、中西醫結合皮膚科、脾胃病科、針灸科、心身疾病科、瘡瘍科等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天津市市級重點學科;醫院擁有一批全國乃至國際著名的中醫專家,其中享受政府特貼及授銜專家25人,碩士生導師30人,他們精湛的診療技術和高尚的醫德吸引著國內外眾多患者。

作為天津市唯一的綜合性中醫藥科研醫療機構,該院下設一個附屬醫院、6個研究所,8個國家級實驗室,實驗藥廠、化妝品廠及符合GDP標準製劑室。近五年共承擔各級科研課題70餘項,獲科技進步獎26項。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腎病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變態反應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瘡科分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分會設在該院。


該院以“做一流中醫藥研究院、創一流中醫綜合性醫院”為奮鬥目標,以“完美工作,完善自我,施惠患者”為理念,形成以科研為主導、以臨床為依託、帶動中藥產業開發、專科特色突出中醫藥機構,並將成為本市及國家重大中醫藥科研與臨床基地,中醫藥研究人才培養基地,本市中醫藥領域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視窗和紐帶。她將跟蹤國內外中醫藥發展的前沿動態和人民健康的需求,代表本市中醫藥科研和醫療技術現代化的先進水平,做到立足天津、面向華北、輻射全國,將醫院打造成為集科研、醫療、教學、產業於一體的輻射全國的中西醫科研醫療中心和中醫藥研究、人才培養基地。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要博採眾長,拓寬視野,要在繼承中醫藥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加強中醫藥新產品開發與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創新;提高中醫藥科研能力與學術水平,提高中醫藥醫療救護和衛生保健能力,真正建設成為規模和水平一流的知名的綜合性醫療機構。

特色專科

腎病科

腎病科是重點建設和發展的學科,成立於1984年,1999年被天津市衛生局首批確認為中醫腎病建設基地。該科現有高級職稱人員8人,中級職稱19人,著名中醫腎病專家、國際中醫腎病學術會議主席,中醫腎病學政府授銜專家張大寧教授任腎病科主任,學科帶頭人,並有張宗禮、車樹強等入室弟子形成人才梯隊。
腎病科以中醫腎病的臨床及研究為重點,長期以來,在張大寧教授的領導下,在其學術思想的指導下,對中醫腎病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在慢性腎衰竭、慢性腎炎(蛋白尿、血尿)、腎病綜合徵、糖尿病腎病、痛風性腎病、紫癜性腎炎、泌尿系結石,以及抗衰老等方面的中醫治療已形成了本科獨特的治療體系和特色,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其診療水平居國內領先水平,特別是採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多種治療相結合的方法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臨床有效率達89.6%,居國際領先水平,採用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炎的有效率達90%以上,居本專業領先水平。
腎病科還設有血液透析中心,引進了最先進的血液淨化設備,配備了優秀的醫護人員,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和條件,腎病科雷射微波治療中心,引進了先進的體外碎石機,採用體外衝擊波療法,無創傷、無痛苦,為結石患者帶來福音。

脾胃科

著名脾胃病專家、國務院特貼專家、天津市政府授銜專家高金亮教授創建,以高金亮教授為學術帶頭人,劉華一副院長為主的一批專業人員,承擔並完成了國家“七五”重點攻關課題《中西醫結合治療脾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課題》等,針對胃癌前期病變,研究完成了《胃癌前期病變分型規律研究》,研究成果實現了胃癌前期病變的逆轉,為這一國際醫學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途徑,達國內領先水平。完成了《中西醫結合經內鏡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研究》,對消化性潰瘍停藥後復發率高這一國際醫學難題,同樣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該科為中醫、中西醫結合消化疾病專科,被評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脾胃病重點專科。獨創中西醫結合經胃鏡直接給藥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新技術,癒合快、痛苦小、不易復發。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晚期食管癌,延長壽命,改善生存質量。研製開發出了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期病變及潰瘍性結腸炎等系列中藥沖劑。曾多次獲各級科技進步獎。開展的經內鏡支架置入術治療晚期食管癌技術,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延長了患者壽命。新近開展的無創幽門螺桿菌檢測即:碳十四幽門螺桿菌呼氣試驗,食管內化療粒子置入術聯合食管支架置入術治療食管癌技術不斷成熟。
目前,醫院脾胃科學術水平在全國排位3—5名。
天津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脾胃病治療中心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國家中管局二級臨床實驗室,亦為天津市市級重點發展學科。主要從事等疾患的中醫臨床與實驗研究工作。本學科充分發揮中醫治療脾胃病的專科特長,成為了以中西醫結合、內外科結合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及科研基地。是集醫、教、研為一體的中醫消化病專科。
治療研究方面,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殘胃疾患及潰瘍性結腸炎為重點,以胃癌前期病變的阻斷為主攻方向,以各種消化系統腫瘤的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為特色。並以中醫脾胃學說為指導,適當延伸,擴大治療領域。如健脾益氣活血為主治療老年前期虛證,運脾健骨法治療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等。學科十餘年來,承擔了大量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多次獲各級科技進步獎。對胃癌和胃癌前期病變模型端粒酶活性及其與細胞增殖和凋亡的關係進行了探討,提出了以端粒酶為靶基因的中醫治療消化系統腫瘤方案。強大的科研力量為臨床療效的提高提供了堅強後盾。
中心建立一整套最佳化的診治方案,採取“內治與外治結合 ”、“局部與整體結合”、“中醫與西醫結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特別是對於治療萎縮性胃炎、 胃癌前期病變 治療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針灸科

針灸科主要以治療腦血管病和糖尿病及其合併症為主,兼治痛症、各種癱瘓、頸椎病、肥胖病及各種疑難雜病。其中,腦血管病倡導分期辨證施治,急性期採用中西藥物靜點,配以針灸、康復、理療等;恢復期用通絡八法,並配以頭針、體針按摩等,免費指導患者運用康復器械進行功能鍛鍊,並調整患者的飲食習慣,輔以具有益智健腦功能的“復腦膳”,以防止腦血管病復發。其科研成果“復腦膳對腦梗塞血流變學影響的近遠期觀察”、“針刺調理脾胃法治療2型糖尿病合併腦梗塞的臨床研究”均獲國家科委證書及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在糖尿病的防治上創以調理脾胃針法治療2型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其科研成果“調理脾胃針法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影響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獲天津市衛生局科學技術進步獎及科技成果二等獎。並完成了多項相關的糖尿病併發症的科學研究,幾年來在國際和國家級、省市級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並多次被評為局級、院級先進科室。
針灸科在科主任張智龍的帶領下,以嚴謹的科學態度,高質量的醫療技術,良好的服務質量及低廉的醫療費用,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

推拿科

推拿科(骨痛科)是我院的特色科室,同時也是天津市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副主委單位、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及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理事單位。承擔了2007年天津市衛生局級課題《按揉理筋拔伸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分析及醫療費用分析》等課題研究任務。
推拿科(骨痛科)現有醫師15名,是一個醫術精湛、責任心強、講誠信、有愛心的醫療團隊,由多名經嚴格培養,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中青年骨幹醫師組成。擁有副主任醫師和多位主治醫師,均畢業於天津市中醫藥大學,其中2人是中醫專業的研究生。該科以針灸、推拿為主,同時配合微波、藥物熏蒸,運用獨特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肩周炎網球肘腱鞘炎足跟痛、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強直性脊柱炎等骨關節疾病及中風后遺症、面癱等內科疾病,治癒率達到90%。
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該科在總結前人治療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新技術,篩選出一套以傳統中醫治療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特色治療方法。另外,經過對骨關節疾病的大樣本臨床研究,他們率先提出了關於骨關節病的“均衡理論”,並將這一理論運用到綜合治療中,為骨關節疾病在治療、預防和日常護理等方面提供了更為全面合理的理論指導,多年來深受患者認可。

皮膚病科

1984年,長征醫院定為以皮膚病防治為重點科室的市級綜合醫院;1986年成立中西醫結合皮膚病研究所;1999年被國家衛生部確認為化妝品皮膚病診斷機構,增名為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專科醫院,並被評為三級甲等醫院。2002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認定為基地建設單位;2003年被衛生部認定為化妝品人體安全性及功效性檢驗機構,負責特殊用途化妝品的人體試用實驗項目的檢驗工作。
醫院醫技科室齊備、職能科室健全,還擁有符合GPP標準的中西藥製劑廠。醫院設有中西醫結合皮膚內科、整形皮膚外科、性傳播疾病診療中心、中西醫結合皮膚治療科、急診科、真菌科、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科等一級臨床科室。皮膚內科下設:結締組織性皮膚病專科、紅斑皮炎類皮膚病專科、色素性皮膚病專科、大皰性皮膚病專科、皮膚附屬器疾病專科;皮膚外科下設:皮膚腫瘤專科、瘢痕專科、疼痛專科;性病診療中心下設;男性病專科、女性外陰瘙癢;增設了醫學美容、雷射治療以及疑難病會診,滿足患者的需求。
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長征醫院形成了以中西醫理論為基礎,內服中藥為主、外用治療為輔的中西醫結合診治皮膚病的學術思想體系,創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共研製出中藥製劑56種,西藥製劑70多種,並將中醫傳統的挑背、拔罐、封臍、劃耳等治療方法引入皮膚病的治療。年門診量達50萬人次。

專家介紹

張大寧

張大寧教授,我國著名的中醫腎病專家,是優秀的中央保健醫生,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天津市勞動模範、天津市“八·五”、“九·五”立功獎章、天津市衛生行業十佳醫務工作者、天津市衛生行業十大科技明星、天津市幹部保健工作先進個人、天津市衛生系統優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衛生行業優秀醫院管理工作者、天津市抗擊“非典”工作先進個人、天津市科技界十大傑出人物等。1998年8月,經中國科學院提名、國際天文聯合會批准,國際大文聯合會把中國科學院新發現的8311號小行星命名為“張大寧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以醫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40多年來,他始終從事中醫腎病的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把中醫腎病學從中醫內科學中劃分出來,使之成為獨立的臨床學科——中醫腎病學,並為這一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奠定了中醫腎病學在中醫藥學界的堅實基礎。七十年代,他創新性的提出了“心—腎軸心繫統學說”和“腎虛血瘀論與補腎活血法”的理論,他的補腎活血法在一百多種病症中得到廣泛的套用。他採用“補腎活血治本,降濁排毒治標”的法則,在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中有效率達89.6%,被國內外學術界認為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治療方法。他主持的“補腎活血降逆排毒法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等等一系列研究成果,榮獲十餘項國家和市局級獎項,並獲得多項成果證書,有發明專利三項。他還承擔了國家“十五”攻關課題《名老中醫治療腎病臨床經驗及療效評價研究》。
八十年代,他出版了我國第一部中醫腎病學專著《實用中醫腎病學》。先後編著《中醫腎病學大辭典》、《中醫補腎活血法研究》、《張大寧醫學論文集》、《中醫基礎學》、《老年保健學》、《常用中成藥》、《古今腎病醫案精華》等十餘部學術專著,並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有關學術論文100餘篇。

高金亮

高金亮教授,歷任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天津中醫學院副院長等職。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及脾胃病急症專業委員會付主任委員,天津市中醫藥學會付會長及脾胃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國家藥品監督局新藥評審,天津市科委科技進步獎評審,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長,《中醫基礎醫學雜誌》《中西醫結合急救醫學雜誌》編委等職。
1963年,他在天津中醫學院本科班畢業後留校任教。任教授、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天津市政府授銜專家,為國內知名中醫脾胃病專家。高金亮教授從事中醫工作四十餘年,在中醫臨床、科研、教學諸方面均有較深造詣和較多建樹。其研究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並被國內學術界所公認。對經典著作《金匱要略》和李杲、葉桂脾胃學說有個人體會和發掘,著文指出“金匱重陽氣,重溫通”,歸納李葉學說為“脾胃氣血升降陰陽論”。在脾胃病和老年病的研究中取得較多成果。
他主持國家級、部市級科研課題七項,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及試驗研究》、《防治中老年虛證的中醫系列研究》獲得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在科研實踐中,堅持中醫藥理論“核心論”及“生髮論”,堅持中醫科研創新成果系中醫藥基礎理論開掘生髮的結果。在臨床工作中,堅持精細的多向辨證方法,較系統的總結治療方藥,不斷加深對中醫病證發病學及其疾病演變規律的認識,努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和治療水平,為天津市中醫醫教研三個方面的工作均作出較大貢獻。
他應聘先後赴日本、美國、新加坡、韓國及港台地區講學及會診。多次主持“內經研討會”“中醫脾胃病研討會”等國際會議。在國內外出版了《脾虛證現代研究》、《針灸學·基礎篇》等學術著作六部,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張曾譻

張曾譻主任,國家級名老中醫,天津市首批名老中醫,1965年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醫療專業,主任醫師,兼任天津中醫藥大學內科學教授,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天津市中醫藥學會呼吸病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天津市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專家。曾獲十佳醫務工作者,滿意醫生、優秀科技工作者,誠信個人等榮譽稱號。 從醫40餘年,他始終在臨床第一線從事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在運用中醫中藥治療內科疑難雜症方面和中藥現代化研究方面均有建樹。在對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研究方面,力主“竅髒並治全呼吸道治療”;在“肺開竅於鼻”的理論指導下,早發現和根治鼻竇炎,是扼制和減少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如氣管炎哮喘反覆發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所研製出的“鼻咽合劑”、“荊防解毒合劑”等藥劑,在疾病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研製了“心腦血脈寧片”不但能改善心腦供血,並能有效地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脫落,對預防腦卒中和心肌梗死有重要作用。研製出我國首台中藥密封提取器,使煎煮、分離、滲濾、回流、濃縮同步進行,提取率達90%以上,該項研究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研課題,已獲國家發明專利,並在華北地區推廣套用。

徐麗敏

徐麗敏主任,1983年畢業於內蒙古包頭醫學院,醫學學士。1996年獲北京醫科大學皮膚性病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天津大學,獲生物化工—製藥工程博士學位。2005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證書。現為天津市長征醫院主任醫師、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現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銀屑病組的副主委,天津市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她在長期的皮膚性病學領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和紮實的基礎理論功底,以診治紅斑皮炎類皮膚病(銀屑病等)、風濕免疫病、病菌感染性皮膚病、過敏性皮膚病和疑難皮膚病等為專業特長,並從事銀屑病的細胞分子免疫學及中藥的實驗室研究,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

劉華一

劉華一主任,醫學博士,研究員,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業務副院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建設單位脾胃病專科學術帶頭人。天津市“131”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二批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分會常務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博士學術研究分會委員,中國醫促會胃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天津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 他擅長以中醫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各種消化系統疾病。將中醫“祛腐生肌”理論套用於內鏡治療,開創了中西醫結合經內鏡治療消化性潰瘍新技術,治療難治性消化性潰瘍千餘例,癒合率達95%,復發率小於5%,此項目自選課題研究已通過衛生局組織鑑定。

張宗禮

張宗禮,1959年3月,天津市人,主任醫師。1983年天津中醫學院中醫專業畢業,1983年至今工作在天津市中醫醫院腎病科,91年被聘為腎病科行政副主任,腎病研究所副主任,1996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2001年聘為天津中醫學院內科副教授,2002年晉升為主任醫師,天津中醫藥大學內科教授,碩士生導師。1998年任天津市中醫院副院長,天津中醫藥學會理事,2001年任天津中醫藥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2年任天津醫師學會理事,天津市藥品審評專家,2003年任天津政協醫文體委員會特邀委員,06年任天津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此年任天津中西醫結合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6年任天津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張大寧教授的學術繼承人。

張智龍

張智龍主任,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貼專家,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針灸學會副會長、全國中醫腦病委員會委員、天津市中醫腦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天津市中西醫結合糖尿病專業委員會、神經內科專業委員會理事、國家醫師實踐技能考試天津考區中醫類首席考官、天津市政協委員。先後師從津門著名中醫李振華與李毓麟教授、石學敏及張伯禮院士。曾榮獲“中國首屆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天津市首屆十大青年科技先鋒”、“天津市新長征突擊手”、“天津市首屆醫務科技新星”、“天津十崗百名新星”、“天津市十五立功先進個人”等稱號。
主要以治療腦血管病和糖尿病及其合併症為主,兼治痛症、各種癱瘓、頸椎病、肥胖病及各類疑難雜症。其中,腦血管病採用中西藥物經典,配以“調神益智針刺法”、“動靜針刺法”、中藥“通絡八法”等,輔以具有益智健腦功能的“復腦膳”,以防止腦血管疾病復發。

聯繫方式

白天諮詢(08:00~17:00): 022-27347353
晚間諮詢(17:00~08:00): 022-27285222
院辦傳真:022-27285928
門辦投訴:022-27339608
地址:天津市紅橋區北馬路354號
郵編:300120
公交線路:12路、24路、600路、628路、634路、687路、861路、865路、906路、907路、962路、便民5路於“中研院附屬醫院站(二中心醫院站)”下;631路、639路、837路、800路“西北角站(西馬路站)”下東走100米;捷運一號線“西北角站B出口”下東走50米。

榮譽記錄

2016年3月26日,在《醫院藍皮書》中國醫院競爭力報告中,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進入2015中國醫院競爭力中醫醫院100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