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鴻盛社

十一、以駒命名的劇目: 十三、以圖、會命名的劇目: 十四、以計命名的劇目:

鴻盛社歷史

天水秦腔鴻盛社,原名西秦鴻盛社,創建於清朝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是甘肅歷史悠久的秦腔班社之一,在甘肅各戲曲劇團(社)中有一定的影響,演員遍隴上、在秦腔派系中屬“甘肅南路秦腔”。
早在清朝鹹豐年間(約公元1852年)左右,秦州城裡就活躍著一支戲曲班社,名叫“魁盛社”,班主陳氏(名不詳),三代人以唱戲為業,以演天水小曲為主,兼演秦腔,無固定劇場,主要是演廟會戲和唱堂會為主。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陳氏的獨生子陳旺在清朝光緒十年(公元1885年)取妻趙歲乖(即李映東先生的祖母),是年,陳旺父亡故,陳旺本人繼任班主,其妻趙歲乖全力協助其夫陳旺經營管理劇社。當時,該社有一批演技水平較強的演員班子,如東城子、溫銀水、陶大淨、安甜培等,而且還能上演不少的歷史劇目。當時該社在資金和規模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清朝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87年),陳旺早故去世,留有母親、妻子和一個兩歲的兒子陳存娃(即李映東先生的前叔父),當時的班社暫由李映東先生的祖母趙歲乖管理經營。
這時,從陝西周至縣來了一班人在天水演戲,班主叫李炳南,(即李映東先生的親祖父)那時不到20歲。他們在天水演出時,沒有固定的舞台,四處游唱,當時的主要演員有:景罩罩、王打鼓、謝芳(即謝鴻民的祖父),魏保(即魏啟元父親),譚老旦、賀慶、蒲長尹、漢中李等。該班演員功底好,行當齊全,劇目繁多,但資金不足。當時在秦州城裡形成了這樣一個局面,趙歲乖的魁盛社有資金,但演員陳容不佳,李炳南所領的班社人手齊全,但缺乏資金。為了彌補相互的短處,發揮二個班社的共同長處,經多次雙方商談,促成了兩個戲班的合併,終於在清朝光緒二十四(公元1898年)成立了新組建的戲劇班社,正式定名為“西秦鴻盛社”,並推舉李炳南為班主,這便是“鴻盛社”的由來。同年趙歲乖招李炳南為夫,開創了“鴻盛社”的鼎盛時期。這比全國知名的秦腔班社,成立於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還要早14年。
到了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陰曆九月十五日,李映東先生的祖父李炳南病逝,是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四十九歲。這時“西秦鴻盛社”的一切班務由趙歲乖負責,繼承了“鴻盛社”的第二代班主,主持著一切演出事務。直到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陰曆四月初一李映東先生的祖母趙歲乖逝世,終年六十九歲,這樣便由李映東先生擔任了“鴻盛社”的第三代班主即社長,主持劇社一切事務。當時,因李映東先生年齡尚小,戲班的事務均委託好友王保貞協助管理。
由於該社演員大多都是跟班出身,且能同舟共濟,該社演出的劇目繁多,而且有自己一定的表演藝術特色和一些獨特的劇目,因而在當時的秦州城裡立於不敗之地。當時的秦州城裡光秦腔班社,就有好幾家,如“化民社”、“醒民社”、“正風社”、“育華社”、“新聲社”、“新秦社”、“警鐘社”等等,真是劇團林立,演員陣容強大,許多秦腔大家如劉毓中、劉易平、李正敏、張健民等都在秦州獻藝。“鴻盛社”能在這么眾多的秦腔班社之中生存發展,確實不易。後來不少的秦腔班社都先後解體倒閉或移至外省外地演出,唯獨“天水鴻盛社”能站穩腳跟,長演不衰,享有隴南秦腔之冠的盛譽。
在鴻盛社第三代班主李映東先生主持社務時,該社發展很大,從西安招來了一批年輕的演員,自己多年來又成長起來了一批極為優秀的演員,行當齊全。這時的鴻盛社,更是演出劇目繁多,每天演兩場,即午場和晚場,甚至一年之內可以不演重戲。他們有許多連台本戲如三國戲、列國戲、封神戲、精忠傳等,每一本大戲一上演就是二、三個月。當時,演員陣容整齊,有許多有藝術造詣,道白、唱腔獨特,臉譜過人的而且是土生土長的生,旦、淨、醜的演員,像謝玉堂、謝鴻民、李映東、董化蘭、趙桂中、田美雲、陳彩花、馬小雲、靳佛生、蒲子英等一大批深受廣大戲迷歡迎的著名演員。解放後,曾更名為“天水紅勝社”。
鴻盛社全盛時期,演職人員多達百餘人,經常下鄉唱會戲,忙時可分三班演出,凡是天水附近的廟會戲,均由鴻盛社給包攬。當時的天水及各縣會戲極多,約有300多個台口,主要是演春台戲和秋台戲。解放後,該社為適應政治形勢需要還創作了全省的第一個現代戲“婢女”,又排演了“抗秦援趙”、《赤葉河》等一批新戲,豐富了午台演出及配合了各次政治運動。當時李映東先生還通過秦腔著名鬚生劉毓中先生從西安請來了“陝西光武制景公司”經理陶渠及技師等2人,給天水增加了“電打布景”。1952年,職業劇團開展民主改革運動,李映東先生被停止社長職務,離開了劇社。1954年劇社分為二班演出,一班由謝鴻民帶領在天水東路南路等地演出。一班由馬福田副社長帶領到甘谷、武山、定西、蘭州等地演出。由於演出經濟不景氣,有一部分演員外出搭班,其餘一班人員由甘肅省總工會派人接到蘭州,與“工人劇團”合併。此時“天水紅勝社”正式解體。1954年改名為“新聲劇團”,在蘭州市小溝頭鹼灘劇場演出。1958年改名為“新聲劇團”下放到定西地區,更名為“定西地區秦劇團”。鴻盛社從1898年成立到1954年結束,一共有五十六年的歷史。

鴻盛社著名演員

據解放前夕任“鴻盛社”副社長的馬福田回憶,著名演員有謝鴻民、趙大嘴、黑巴巴、趙貴中、張啟民、三扁食等四十餘名。
隴南著名鬚生謝德娃,嗓音宏亮剛勁,做派質樸大方,刻劃人物認真,曾紅了數十年。其代表劇目省:《走雪》(曹福)、《上煤山》(朱由檢)、《太湖城》(孫武)等。
謝鴻民,鬚生,唱做俱佳,最為隴南觀眾歡迎,紅極一時。拿手戲有《火燒綿山》的介子推,《醉寫蠻書》的李太白,《秦瓊賣馬》的秦瓊等。
趙大嘴,花臉,臉譜勾得好,唱做俱佳。拿手戲有《取洛陽》的馬武,《侯上倌折梅》的侯上倌等。 黑巴巴,全能演員,肚子裡有戲數百本(舊藝人多不識字,全系死背硬記的)。劇社公演,缺啥補啥,裝哈象啥。
趙貴中,藝名“麻娃”,馳名的青衣、小且,音色宏亮柔和,做派細膩逼真。拿手戲有《桑園會》的秋胡妻,《闖宮抱斗》的姜娘娘等。
張啟民,青衣,陝西“化民社”來的演員,唱做懼佳。拿手戲有《趕坡》的王寶釧,《宇宙鋒》的趙艷蓉等。
三扁食,著名丑角,風趣而不輕浮,談諧而不油滑。拿手戲有《哄窯》的花子仁義,《大考文》的醜書生等。
在解放後的一九五O年,“鴻盛社”曾大演《封神榜》、《三國演義》等連台戲,一演就是幾個月。一九五一年,該社為了加強力量,擴大營業,曾派馬福田到西安接來一批秦腔演員。這些演員是:
田美雲,女,花衫,唱做都較好。拿手戲有《合鳳裙》(小姐)、《拷紅》(崔鶯鶯)等。
趙桂蘭,女,花衫,唱做都很出色。拿手戲有《斷橋》(白素貞)、《周文送女》(周蘭英)等。後她返回西安,在秦腔《三滴血》的舞台藝術片中上了銀幕。
郭蘭芳.女,育衣,唱做都較好。拿手戲有《趕墳》(王寶釧)、《周仁回府》(周妻)等。
栗成蔭,小生,唱做都好。拿手戲有《周仁回府》、《吃魚》、《激友》、《呂蒙正趕齋》等。
七齡童,女,原名馬曉雲,因當時幼小伶俐,大為觀眾歡迎。當時演出的劇目有:《賣酒》、《盜虎符》、《陰陽河》、《虹霓關》、《河灣洗衣》等。

鴻盛社演出劇目

天水西秦鴻盛社演出的劇目繁多,馳名於西北地區特別是陝、甘兩省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因該劇社演出劇目豐富而且包攬了隴南、天水地區的廟會演出。春秋台演出多時,他們將劇社分為三大班下鄉演出。他們善於上演連台本戲,就是一連二、三個月時間裡,不演重戲。時過幾十年,天水人每當看戲時,常常還講起鴻盛社當年的演出盛況,可見鴻盛社對秦州觀眾的影響之深。
該社共有演出劇目700餘本(折),現分類整理如下:
一、以數字命名的劇目: 一捧雪、二進宮、三滴血、四進士、五典坡、六月雪、七星廟、八件衣、九蓮燈、十萬金、百花庵、千里駒、萬壽圖。
二、以方位命名的劇目: 東平府、南陽關、西廂記、北天門
三、以動物命名的劇目: 蝴蝶杯、野豬林、獅子樓、白蛇傳、金錢豹、販馬記、吊金龜、吃魚、殺狗、蜜蜂計、雙驢計、比翼鳥、鳳凰山、黃鶯計、鸚鵡傳、打虎計、許田射鹿、白馬坡、金馬門、麒麟山。
四、以江河命名的劇目: 渭水橋、金水橋、湘江會、陰陽河、游西湖、樊江關、過沙江、借水、花園賣水、水漫金山、五馬河。
五、以地名命名的劇目: 天水關、雁門關、金山寺、石佛寺、金沙灘、打登州、破潼關、葫蘆峪、破澠池、落鳳坡、朱仙鎮、黑洛陽。
六、以山川命名的劇目: 聚寶山、定軍山、兩狼山、雙鎖山、紀家山、賣華山、大香山、蘭花山、五台山、劈華山、雙下山、九華山、臨潼山、北茫山、金仙山、天台山、雞鳴山、盤腸山、打金川、取西川、逼上梁山、張良歸山。
七、以金屬命名的劇目: 金雞嶺、金麒麟、對銀杯、取銅陵、鐵冠圖。
八、以衣著命名的劇目: 合鳳裙、雙連帕、雙羅衫、汗衫記、珍珠衫、訪白袍。
九、以顏色命名的劇目:
紅燈記、黃河陣、赤桑鎮、白逼宮、黑呵本、紫金冠、青梅傳、紫霞宮、青石嶺、藍橋會。 
十、以植物命名的劇目:
梅花鎮、三盜芭蕉扇、碧桃花、桃李梅。
十一、以駒命名的劇目:
五明駒、蛟龍駒、火焰駒、佛手駒、烈火駒。
十二、以殺、斬、鍘命名的劇目:
殺廟、殺府、殺四門、殺裴生、宋江殺樓、殺妻、殺分、殺嫂、殺驛、斬文忠、轅門斬子、斬黃龍、斬單通、斬莫成、斬韓信、斬呂布、鍘八王、鍘判官、鍘美案、鍘郭蘇、鍘包勉、鍘丁勇、鍘國舅。
十三、以圖、會命名的劇目:
苦經圖、三晉圖、富貴圖、五嶽圖、開國圖、得勝圖、日月圖、三鳳圖、平定圖、雙貴圖、興漢圖、八陣圖、忠孝圖、八義圖、鐵獸圖、廣寒圖、四紅圖、萬壽圖、魚藍會、興隆會、單刀會、金槍會、忠烈會。
十四、以計命名的劇目:
雙釘計、三凝計、十分計、琵琶計。
十五、以緣命名的劇目:
櫃中緣、虎口緣、生死緣、白日緣。
十六、以打和伐命名的劇目:
打金枝、打黃蓋、打虎計、打鎮台、打柴勸弟、打鑾駕、打店、三打祝家計、打龍袍、伐東吳、伐子都、伐魯國。
十七、以行當區分的劇目:
旦角、刀馬旦的戲,破洪州、八寶公主;丫環戲,拷紅娘、花田八錯、三元征北;敗朝皇帝戲,劉璋王讓位、崇貞王上煤山、乾宜王殺宮;鬚生家人戲,福祿求燈、走雪;鬚生沙帽戲,十四王游寧夏、拾王廟;刺客花臉戲,專諸刺僚、荊軻刺秦、豫讓刺趙王、要離刺慶忌;丑角戲,大考文、白先生看病、教學。
以上均系本戲或折戲,至於連台本戲更是鴻盛社的專長。連台本戲情節動人,特別能吸引觀眾。這在陝、甘及西北地區秦腔表演團體中是獨一無二,很少見的。
他們演出的列國戲有三十餘本,這其中包括黃金台、青草坡、二挑殺三士、絕纓會、出湯邑、伐鄭國、伐楚國、和氏璧、王翦滅六國等。
興漢圖計有二十四本,從《松棚會》開始包括《馬武奪狀元》、玉虎墜、出淮陽、出陽關、吳漢殺妻、姚期招親、鐵門關、草橋關到《破洛陽》止。
三國戲約有幾十本,從《鳳儀亭》開始,包括困土山、出五關、三戰呂布、虎牢關、錯趙雲、花容道、討荊州、三讓徐州、長板坡、張松獻圖、爭印、馬跳龍潭、水淹下邳、定軍山、祭關張、失街亭、過巴州、哭頭、北平借將、取成都、蘆花盪、火燒連營、白逼宮、哭祖廟、三拷吉平、轅門射戟、收甘寧、柴桑關、三啟箭、捉放曹、黃鶴樓、三氣周瑜、諸葛亮弔孝、戰宛城、空城計、古城會、斬華雄、單騎奪阿斗、禪台讓位、六出祁山。
封神戲有三十餘本,從女媧廟進香起包括進妲己、闖宮抱斗、七箭書、火化摘星樓。
孫龐鬥智戲二十餘本,從《孫臏學藝》起到《馬陵道》止。
另有五六十本精忠傳,從《水淹岳家莊》始到《鳳波亭》止。
解放後,鴻盛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當時的政治運動服務,積極編排,創作演出現代戲,如有配合宣傳新的婚姻法而演出的《小二黑結婚》,配合土地改革演出的《赤葉河》,配合反封建演出《碧血計》、《窮人恨》,配合鎮反運動自己創作了甘肅省解放後的第一個現代戲《婢女》;配合抗美援朝戰爭,演出大型歷史劇《抗秦援趙》等。

鴻盛社臉譜

天水鴻盛社是具有悠久歷史和鮮明特色的秦腔劇社。該社花臉戲較多,重台架,講特技,唱腔豐富,有大量劇目、曲牌,臉譜更是獨具一格。由於地方戲曲技藝的傳承多採用口傳心授的方式,隨著許多藝人和見證人的相繼故去,對它的研究也常常因資料缺乏而陷於窘境!筆者通過走訪一些老人和查閱一些資料,提出對“天水鴻盛社臉譜”歷史淵源的幾點見解,是想藉此來求教於各位專家和讀者,能夠提出寶貴的意見、線索或依據。

歷史地位

4.1鴻盛社臉譜在秦腔臉譜發展史中的歷史位置
從天水出土的宋代墓室畫像磚上可以看出,宋元時期的雜劇中,人物化妝也基本上以“素麵”為主,圖案簡單,色彩單調,還沒有臉譜真正意義的功用。明末清初是秦腔的形成期,這一階段的臉譜已有較為複雜的圖案和線條來刻畫人物形象。到了解放前,秦腔已形成不同特色、不同流派的戲曲臉譜化妝藝術。具有百年歷史的天水鴻盛社,起身是天水三陽川的陳某創建於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的“魁盛班”。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魁盛班”與陝西周至縣李炳南領導的戲班合併,更名為“西秦鴻盛社”(後來簡稱“鴻盛社”),一直到1953解體,有101年歷史。從管理人員和演員的延續及藝術的延伸上講,“魁盛班”和“西秦鴻盛社”是不能簡單以名稱的更改而割裂。如果按照一個組織在取名技巧與立意上來解釋,“西秦”不外乎兩種意思:一是指其唱腔系“西秦腔”;二是指“西秦”這塊地域。曾記得鴻盛社第三代班主李映東先生說過:“西秦鴻盛社”,就是取其活動地域為“西秦”,“鴻盛”是指要發揚光大“魁盛班”之意。“魁盛班”歷時46年,三任班主,與秦腔的發展繁榮期是相吻合的,也正是鴻盛社臉譜的形成之期。可以說,鴻盛社臉譜的發展史也是秦腔臉譜發展的一個縮影,這也是研究它的價值所在。那么,我們考察天水鴻盛社的臉譜形成、發展、成熟亦應從“魁盛班”開始,從它的活動地域環境、與當地其它藝術的影響以及花臉演員技藝的傳承上去追溯。

民間藝術

4.2當地豐富的民間藝術孕育了天水鴻盛社臉譜
鴻盛社臉譜的形成有其民俗的、文化的、藝術的淵源,天水有著豐富的民間藝術,對鴻盛社臉譜藝術風格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從目前由西秦鴻盛社第三任班主李映東留下的三百餘幅臉譜來看,鴻盛社臉譜已形成古樸大方、粗獷豪放的獨特風格,滲透著西北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其藝術魅力從其文化性、裝飾性、技巧性上可見一斑(見《鴻盛社臉譜的藝術魅力》)。其勾畫特徵:筆法細膩而不失大氣,色彩絢麗而不顯蕪雜,造型獨特而具雕刻之美。有句戲諺:“陝西重聲腔,甘肅重身架。”多指淨角和鬚生在出場時的表演風格,從另一個側面說明鴻盛社臉譜注重與身架一體的“塑形”美感。這種風格、特徵的形成與它的唱腔形成之路,不無關係。如在北宋時期流行於天水一帶的說唱藝術已在向表演故事的方向發展,這種表演形式也許就是今天天水小曲表演的最初形態。在明朝“秦聲”又以皮影、木偶戲的形式出現,在天水、隴南一帶流傳的燈調(又稱梅花調、老東調、正調)就是由皮影和木偶戲結合而來。一直到清中葉以後,全國範圍內地方戲興起,“秦聲”在其原生地仍以皮影(兼有木偶)的形式演出,但在劇目、聲腔、曲牌及臉譜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過去,秦腔戲班一直認社火為“祖”,皮影為“舅”,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秦腔臉譜和社火、皮影臉譜的淵源關係。“魁盛班”在創建初期就是以唱燈調、小曲為主,後逐漸演變成“大戲”(當地人把“皮影、木偶、小曲”視為小戲,與之相對稱為“大戲”),即現在所指的“秦腔”、“西秦腔”或“老秦腔”。天水民間有句俗話:“燈影子唱成了大戲”即指這一轉變過程。一些看過鴻盛社戲的老人們現在還依然記得,在鴻盛社的戲曲唱腔中還依然夾雜著燈調和小曲里特有的“哪哈嗬”、“咿呀哈”、“哪咿呀哈咿呀哈”等類似的襯詞或襯字。鴻盛社臉譜也一樣,“魁盛班”唱“大戲”時,其花臉演員的臉譜出自何處,現已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與皮影臉譜有很大關係,當年魁盛班就是以唱大戲兼唱小戲為主,有自己的皮影箱,李映東的師父趙毓華祖輩就一直跟隨陳家“魁盛班”唱皮影戲,他本人13歲入“西秦鴻盛社”學戲,家中一直還保留著當初隨陳家班子的皮影箱,可惜這付箱子在六十年代初,讓一陝西人買去。正如我走訪的趙雲亭、蒲子英、陳惠等老人們說的:當時的大戲與皮影、木偶在臉譜上是各有特色,但刻畫時都有對方的影子在裡面,是互相影響的關係。另外,按照臉譜形成淵源,天水其它豐富的民間藝術如書畫、彩塑、陶藝、雕漆等,還有傳統民俗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鴻盛社臉譜的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