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與地支

天干地支,簡稱“乾支”。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乾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乾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概述

在我國古代天文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總稱為“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總稱為“地支”。在我國古代習慣用“天干”來表示次序,用“地支”來表示時間,又用“天干”中的每一個字與地支中的每一個字搭配,按順序組成60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用來表示年份,叫做乾支紀年法。例如,農曆2005年是乙酉年,農曆2006年是丙戌年。乾支紀年法,60年一循環,2065年還是乙酉年

相關條目

農曆 公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