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青瓷

藝術館簡介

青島天工龍泉青瓷藝術館坐落在風光秀麗的青島市嶗山區嶗山路1號,占地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750平方米,總投資估算約500萬元,2015年建成。以龍泉青瓷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動力,把青島天工龍泉青瓷藝術館打造成為集精品展示、專業交流、收藏鑑賞為一體的青瓷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成為展示龍泉青瓷文化元素、展現龍泉青瓷藝術成就的視窗。

青島天工青瓷藝術館分為A、B、C三個區。

A區主要為展廳,首層為現代生活用瓷展廳及其公共部分,二層主要為現代大師精品展廳。匯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胡兆雄及夫人鄭一萍(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多位大師的心水之作。

B區為龍泉青瓷製作體驗區,瓷土與釉水均來自龍泉本土,充分感受龍泉青瓷的釉色魅力以及傳統燒制技藝具有的製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

C區為休閒品茗區,內容豐富的龍泉廳,不僅有龍泉當地風土人情的介紹,還可以見識到國家非遺龍泉寶劍的光彩。三間陽光房為大師工作室,環境優雅,為青瓷愛好者提供了與大師交流品鑑的平台。三樓觀景平台視野開闊,無限海景盡收眼底。

龍泉簡介

龍泉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素有“甌婺八閩通衢”、“驛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龍泉縣建於唐代乾元二年(公元759年),1990年撤縣建市。龍泉境內群山連綿,森林茂密,瓷土礦藏資源極為豐富,制瓷所需之原料與燃料充足優良。龍泉又是甌江的發源地,這裡不僅水源充足,滿足了制瓷用水的需要,也為產品的外銷提供了便利的水路運輸。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因素自古便為龍泉青瓷的燒制和銷售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從而成就了這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中國青瓷之都——龍泉。
龍泉憑瓷生輝,龍泉青瓷始於三國兩晉,盛於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寧靜似深海”的哥、弟窯瓷器享譽海內外,龍泉“哥窯”與著名的官、汝、定、鈞並稱宋代五大名窯。

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陶瓷類迄今為止唯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年,中國青瓷小鎮被列為省“十大示範特色小鎮”和住建部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龍泉寶劍小鎮列入了省特色小鎮創建名單,龍泉青瓷作品走進了G20杭州峰會、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龍泉青瓷歷史

古代

龍泉窯是在越窯和甌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最早的龍泉窯出現在南朝。到五代和北宋,龍泉青瓷的燒制技術已有相當水平,窯址也有較大數量。

龍泉窯鼎盛時期是在南宋和元代。南宋時北方人大量南遷,而汝窯、定窯等名窯又為金統治者所控制,使人們對龍泉青瓷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時,南宋王朝為解決財政困難,鼓勵對外貿易,於是龍泉青瓷就成為當時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在這種情況下,龍泉青瓷業得到很快的發展,燒制技術明顯提高。哥窯的黑胎開片、紫口鐵足、弟窯的粉青和梅子青,巧奪天工,在我國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元代統治者繼續奉行對外貿易的政策,使龍泉青瓷的生產蓬勃發展,窯址和產品數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明王朝建立後,沒有沿襲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政策,而是實行朝貢貿易,並對私人海外貿易實行嚴厲的海禁,這對龍泉青瓷的生產時沉重的打擊。另外,景德鎮的白瓷、彩瓷逐漸興起,由於龍泉青瓷工藝複雜,成品率較低,無法與景德鎮的瓷業相抗衡。種種因素,使龍泉窯紛紛倒閉。到清朝初期,窯場所剩無幾,最終停產。

近代

龍泉青瓷雖然停產二百多年,但它始終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鑑賞家所珍視。於是帝國主義分子、官僚、地主和一些古董商相互勾結,到龍泉的窮鄉僻壤收購民間祖傳青瓷,甚至肆無忌憚地掘墓求珍。

現代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龍泉青瓷生產的恢復。1959年,根據國家輕工業部關於恢復歷史名窯的決定,“浙江省龍泉青瓷恢復委員會”成立,並對龍泉青瓷展開了全面系統的考古發掘,歷史研究,科學測定和恢複試制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使失傳了三百年左右的龍泉青瓷重放光彩。逐步使產品達到胎質細膩,緻密度高,釉色穩定,正品率遠超歷史水平。品種也由一百多種發展到近千種,還創製出“青白結合”、“青瓷開光”、“青瓷堆花”等風格新穎的作品。

七十年代又創製成功具有獨特風格的玲瓏青瓷和哥窯型瓷“象形開片”等新產品。在青瓷造型設計和裝飾藝術上都繼承了青瓷的傳統藝術風格,使現代產品既具有民族傳統風貌,又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龍泉青瓷文化

龍泉青瓷文化:哲學美學

陶瓷是人類文明的坐標。制瓷技藝始於中國的青瓷。正如中國田野考古先驅陳萬里先生所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

龍泉青瓷哲學

龍泉青瓷內涵著中國古代哲學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青瓷的原料取之於土,經過柴木的燒制,在整個製作過程必須使用大量的純淨的水,而青瓷的品質往往由於土坯和釉彩中所含的微量有色金屬元素來決定,製成的青瓷,其價值與黃金等值。土之料,木之助,火之氣,水之純,金之值。五大元素之綜合,便成就了青瓷。

龍泉青瓷的製作材料泥土、釉彩、水、木等,均來之於自然,這符合於天道。天道即自然之道。龍泉青瓷之行、之色、之態,外觀特徵皆雌伏靜穆,溫和恬淡,此謂“陰性”;而青瓷之質,則錚錚硬朗,寧碎不折,此為“陽性”。

由此可見,龍泉青瓷合於天道,對應於陰陽,生成於五行。龍泉青瓷既是“五行變化萬物”之一種,其本身又隱含著中國哲學本體論之公式,天道生陰陽,陰陽成五行,五行變化萬物。因此,欣賞一個龍泉青瓷,就是研讀一部中國哲學書。

龍泉青瓷美學

龍泉青瓷風格定型並興旺於兩宋,而宋代的美學追求是“意境”。龍泉青瓷有“雍容之量”,但沒有“華貴之俗”。有“詩風之純”,有“楚騷之情”,有“建安之骨”,有“唐詩之秉”,有“宋詞之意”。這便是龍泉青瓷的美學特徵,其承載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學特徵。

龍泉之魂在青瓷。龍泉青瓷博採眾長,集青瓷技藝之大成,在不同文化層面甚至海內外文化中相互碰撞,將青瓷燒制技藝推上巔峰,其精典造型自古以來影響著東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取向,在世界商貿文化交流史中對人類產生著至深的感召力。如今,龍泉青瓷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了歷史性復興,形成了中國青瓷文化的第二個高峰期。這是龍泉之幸!更是中華文化之幸!亦甚是世界文明之幸!

青島天工龍泉青瓷藝術館[1][2]

龍泉青瓷自它登上世界陶瓷史的舞台,就扮演著文化使者的角色,並承擔起傳播陶瓷文明的重要使命。如今,青島龍泉天工青瓷博物館館長鄭旭東先生亦然肩負起文化傳播的重任。鄭旭東先生於1971年10月生於龍泉市青瓷世家,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家族中另有三位當代龍泉青瓷大師。其姊長鄭一萍女士系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龍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其姊兄胡兆雄先生系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龍泉青瓷協會副會長;其兄長鄭偉東先生系市級工藝美術大師。鄭旭東先生現攜手青瓷世家三位當代大師,將其傑出作品與傳承技藝帶到這同樣依山傍水,人傑地靈的美麗青島。旨在將龍泉青瓷的人文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龍泉青瓷出於龍泉,龍泉青瓷文明傳予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