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縣博物館

天台縣博物館

天台縣博物館位於天台山國家級風景區、佛教天台宗祖庭國清寺旁,建於1987年,2003年7月遷入現址。占地17400平方米,建築面積5900平方米,總投資1200餘萬元。館內收藏文物標本數量較多,品種豐富,現有藏品6000多件,其中有眾多的一、二、三級珍貴文物。

基本信息

簡介

天台縣博物館位於天台山國家級風景區、佛教天台宗祖庭國清寺旁,建於1987年,2003年7月遷入現址。占地17400平方米,建築面積5900平方米,總投資1200餘萬元。館內收藏文物標本數量較多,品種豐富,現有藏品6000多件,其中有眾多的一、二、三級珍貴文物。

天台縣博物館是天台縣唯一以收藏、研究、陳列為主要業務的機構,1959年成立。1986年在城關東湖邊建成一座高三層單檐歇山頂仿古磚混建築的館舍,占地約5畝,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原有展廳面積800平方米,文物庫房400平方米,其中一樓為流動展廳,展出周期短、內容更換頻繁、豐富。二樓為“天台史跡陳列廳”,運用文物實物、圖片、文字說明等方法全面介紹天台縣古代歷史、文化、科技、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歷程。94年辟出“許傑陳列室”,運用實物、文字說明介紹現代著名作家許傑的生平事跡。天台博物館現有在職人員10人,其中有專業職稱6人,分別負責考古、文保、群工、保管、陳列設計、文物修復、安全保衛等工作,現任館長張健。

展品展廳

(圖)天台縣博物館天台縣博物館

藏品分陶瓷、青銅、書畫、古籍及雜項等類。新石器時代的石矛、石斧,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漢晉時代的瓷器青銅器,唐宋時期的石刻、碑帖,明清時期的瓷器、青銅佛像和乾隆年間彩色鑲嵌“西湖十景”巨幅漆雕壽屏等珍貴文物,能較全面地反映天台山的歷史文化特徵,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館內設有文物史跡陳列廳、民間美術陳列廳、古生物標本陳列廳、大型臨時陳列廳、小型專題展室和展廊,共2172平方米。被評為縣、市、省級安全達標單位,縣、市級科普教育基地,縣、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姜春雲、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省委書記習近平、省委副書記梁平波、省委宣傳部長陳敏爾、副省長盛昌黎、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優賢、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台州市委書記蔡奇等許多領導在考察博物館時,都給予高度評價,社會各界也相當肯定。

館藏精品

文物文物

天台博物館收藏的文物標本木僅數量多,而且品種豐富,較全面地反映了天台山歷史文化的特性。自建館以來,通過徵集、發掘,現有藏品6000多件,其中有一、二、三級珍貴文物。藏品分陶瓷、青銅、書畫、古籍及雜項等類。其中新石器時代的石矛、石斧,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漢晉時代的瓷器、青銅,唐宋時期的石刻、碑帖,明清時期的青銅佛像,乾隆年間彩色鑲嵌“西湖十景”巨幅添雕壽屏等,均屬珍貴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本館還藏有古書籍601部5462冊,其中善本書55本145卷。清禮部侍郎齊召南《歷代帝王年表》手稿,明刻本《資治通鑑目錄》三十卷,明萬曆刻《昭明文選》,崇禎刻本《三國志》六十五卷,明侍郎范理編《讀史備忘》,明布政使龐泮撰《諫垣稿》,康熙《大台縣誌》等均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文物文物

藏有古字畫569幅,近現代字畫131幅。其中有明範吉“草書軸”明石浪“草書軸”,包楷“人物圖”,明張元功“草書鈾”,清初王鑑“雪景山水圖”,汪霖山水、范凌蘆雁、蒲作英字畫及黃賓虹、陸儼少、沙孟海等人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革命文物,收藏有浙南特委代理書記石瑞芳烈士用過的硯台,台州特委委員、天台縣委書記齊德夫同志的回憶信,紅軍將領揚敬燮烈士用過的鬧鐘,還有紅軍用過的土槍、馬刀等武器數十把及多種珍貴遺物。

另外,經過幾年的徵集,現藏有全縣各地出土的完整的恐龍蛋化石一千五百餘枚,近十個品種,其中有幾個品種為世界上首次發現,是我國已知數量、品種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這些化石都是研究古代地質、古代氣候及古生物生存、進化等情況的珍貴實物標本。

建設背景

博物館建築工程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基礎。這一工程的完成,確實*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主動匯報,爭取領導重視,取得 博物館工程立項。天台博物館建於1987年,原址位於天台縣城北角飛鶴山麓的東湖邊,占地5畝,作為一個縣,已經有這樣一個博物館了,如果自身不主動,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去建現在的新館了。但根據天台發展和博物館事業的需要,提出了建造現在占地更大、功能更全的博物館的構思,經向縣、市、省有關領導輪番匯報後,最後得到了肯定。在當時的省文化廳副廳長連曉鳴、台州市市長楊仁錚、天台縣縣長張錦鳴的重視下,1999年11月,上述領導所在三單位決定分別投資300萬元,共900萬元,投入建造新的天台博物館。張錦鳴同志還親自參與踏看地方,確定選址。抓住機遇,主動匯報工程進展中的困難,爭取上級領導的支持。博物館工程開工後,在省里資金未到位、市政府只到80萬元的時候,由於連曉鳴和楊仁錚同志的職務調動,省、市投入的資金無法到位,工程建設陷入困難。在此情況下,主動匯報,爭取天台縣政府多承擔投入,並借省、市領導前來考察的有利時機,匯報資金不足問題,爭取幫助。終於,台州市市政府又投入350萬元,省文物局投入了25萬元。主動溝通,取得承建單位理解,使工程保質完工。由於省、市資金未能到位,目前,仍欠承建單位資金300多萬元。在建設博物館時,主動解釋,說明情況,求得理解,同時,說明博物館的特殊設計,功能要求和社會效果,使承建單位支持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把建築質量搞得更好。 

建築特色

新館依地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有開有合,曲徑通幽,以高品位的審美功能展示其作為“文化內涵”的神韻和風采。形式上摒除大屋頂的傳統構造形式,揉合現代建築理念,具有鮮明地方文化氣質和時代特徵,色彩與環境和諧統一。選材上採用地方傳統磚、石建築材料,線條簡潔明快、富有美感。

徵集標本

文物文物

館藏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沒有相當種類和數量的標本,就沒有較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為了徵集恐龍蛋、骨化石,聯合民眾和新聞媒體一起做好徵集工作。首先,聯合民眾,積極進行恐龍化石的收集。天台的恐龍化石分布範圍廣,數量大,種類多,骨蛋化石共生的特點,勘稱“恐龍之鄉”,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在“上虞-三門”一級公路施工時,出現了大量恐龍蛋化石。為了不使它們流失掉,一開始就通過各種努力,促使施工單位和博物館簽訂了《恐龍化石保護責任書》,增強責任意識,促使採取保護行動,並通過與民工談話,從中選擇合適的人員,又逐個逐個發展民眾恐龍化石保護員。同時還向民眾、施工人員和保護員一步一步宣傳恐龍化石的重要性及其科研價值,鼓勵他們積極保護,一得到恐龍蛋、骨化石就積極上交。博物館還對上交化石人員進行獎勵。上交化石最多的葉再保同志上交的恐龍蛋化石多達500餘枚,獎勵資金一萬多元。截止目前,共獎勵上交恐龍蛋化石的資金已達5萬多元。其次,聯合有關專家,認真進行恐龍化石的發掘和研究。博物館不但聘請了中科院有“亞洲恐龍王”之譽的董枝明教授、國家地質研究所所長陳克樵教授和天台縣恐龍化石土專家桐柏局職工蔣嚴根等同志參與恐龍化石的發掘和研究。

館裡聯合民眾在自己的地上搭上廠棚,日夜守護。並請專家幫助對這具恐龍骨骼化石進行發掘和修復。目前,此化石已成為了解天台地質遺蹟的寶貴資源。該館利用各種自然化石標本,向觀眾講述古老天台的生物進化史。同時,聯合新聞媒體,努力做好宣傳工作。聯合電視台、報紙等媒體,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法律、法規、文物的科研價值。在新《文物法》出台及“上虞-三門”一級公路施工等特殊時期,著重加大宣傳力度,對積極保護和上交化石的人,作為正面典型進行宣傳教育,對破壞和私藏化石的人,作為反面典型進行批評教育。除本地電視台、報紙外,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全國性電台、報紙對葉再保等保護化石的正面典型進行了報導,《解放日報》還整版進行報導。

免費開放

天台縣博物館是通過免費開放和舉辦愛國主義教育展覽等途徑來實現的。第一、服務大眾,率先在全國實行免費開放。為了充分發揮博物館在社會文化、經濟、旅遊各方面的特殊功能,大力弘揚天台山文化,宣傳提高天台山知名度,使之成為不可替代的宣傳視窗,使更多學生和其他社會民眾前來參觀,經天台縣政府同意後,在新博物館開館的2003年7月8日開始,就實行全年免費開放。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鮑賢倫同志來參觀時,肯定了這一做法。

此後,全省博物館也於2004年1月1日起實行免費開放。國家文物系統博物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於2004年5月1日開始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由於天台博物館實行了免費開放,全年參觀人數多達5萬餘人次,成為對外宣傳的重要視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第二、與有關單位協作,積極搞好愛國主義教育展覽。在省自然博物館的協作下,在天台博物館的古生物標本陳列廳,將省自然博物館提供的3具恐龍模型和包括貝類、魚、龜等古生物標本進行了固定陳列和展覽。又在省自然博物館的調劑下,組織了“爬行動物標本展”、“蝴蝶貝類實物展”、“恐龍蛋、骨化石標本、恐龍知識陳列展”等展覽到全縣各鄉鎮中國小巡迴展覽。並且與天台縣委宣傳部、天台縣教委聯合,組織了“燦爛文化——可愛家鄉展”到天台縣各中國小巡迴展覽。3萬多人次的中小學生參觀了展覽,起到了較好的教育作用。第三、聯合宣傳部等相關單位,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為發揮博物館優勢,提高廣大民眾的科學素養和精神文明水平,博物館與天台縣紀委、天台縣宣傳部、黨史辦、天台縣文聯等多家單位聯合舉辦了“一代偉人鄧小平”圖片展、“中國廉政漫畫展”、“世界漫畫大師原作展”、“天台縣革命史跡圖片展”、“天台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巡禮圖片展”、“曾密、張浩、張華勝三人畫展”、“尹舒拉、王少求夫婦中國畫展”、“慶祝建國55周年書法攝影作品展”等展覽,以及筆會、藝術、科普講座等,觀眾達3萬多人次。這些展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走向社會,深入學校、社區,向更多的民眾、特別是未成年人進行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民族精神和科學文化教育,進一步提高了廣大民眾的審美情趣和科學文化素養,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擴大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