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仙都摩崖題記位於浙江省縉雲縣城東約10公里處的仙都風景區初陽山、鼎湖峰、仙水洞、鐵城、小赤壁五最點,從唐代延續到近代。現存摩崖題記120餘處。最早的摩崖石刻為唐代乾元年間(758-760年)篆書名家縉雲令李陽凍的“倪翁洞”三字篆書和建中元年(780年)的一條遊記。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天下第二泉天下第二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
江蘇省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VI-821

名稱溯源

..
位於中國江蘇省無錫惠山第一峰白石塢下的惠山泉,相傳為唐大曆年間無錫令敬澄開鑿,因僧人惠照在此居住,故名惠山泉。惠山有九龍十三泉,二泉最負盛名。據唐常州刺史獨孤及《惠山寺新泉記》印證,唐以前已有惠山泉,惠山系烏桐砂岩,泉水經過濾,含礦物質多,水色透明,甘冽可口,為煮茶珍品。唐代著名的茶葉專家“茶聖”陸羽,是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的作者,他品天下泉水20種,認為廬山康王谷洞簾水為第一,無錫惠山新泉為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為第三……。故惠山泉又稱陸子泉。在泉亭上有“陸子祠”,是無錫人紀念陸羽的地方。另據張又新《煎茶水記》載,刑部侍郎劉伯芻曾言:水之宜茶者七:揚子江中泠泉第一,惠泉第二,虎丘第三……。根據陸、劉二位古代品茗專家品定,惠山新泉均列第二,故稱“天下第二泉”。

名泉布局

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為泉源所在,水質最好。中池為方形,緊靠上池。據《惠山記》載:
..
“活水細流,澄澈可愛。”兩池都是石底,青石圍欄,上池四周石欄磨得十分光滑,特別是提腳踩的位置,石欄深陷成幾個缺口,是近千年以來,人們取泉煮茶的紀錄。宋高宗趙構南渡,曾於此飲過二泉水,後築二泉亭,故頂飾雙龍嬉珠,題額“源頭活水”。

碑刻景觀

二泉亭中有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題書“天下第二泉”的石碑,高0.47米,長1.70。另有一橫碑,
..
高0.32米,寬2.90米,上鐫明萬曆四年進士、布政史右參政永嘉《修泉亭記》、清宋之晉《天下第二泉說》、王澍《重修惠山亭泉記》。
下池最大,為長方形,鑿於北宋明道年間,池縱約7米,橫10米,深約0.33米,位於漪瀾堂下。每年秋季陰曆七月半的晚上,一輪皓月就會倒映在池中,是天然的“二泉映月”。池壁有明弘治年間所鑿石螭首,俗稱石龍頭,是惠山九龍十三泉中的第一個龍頭,形制蒼勁古樸,泉水經螭口流入方池,頗有“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情趣。池前有太湖石,疊成觀音立鰲魚狀,世稱觀音石,右有“輕舒翠袖”的龍女石,左有“雙手合十”的善財童子石,石下鐫有四言銘文,落款“蕙岩”,系明代禮部尚書顧可學別墅中遺物,乾隆年間移此。明邵寶記有:“正德五年春三月,錫人浚惠山之泉,秋八月功成,凡為池三,為渠二,為亭、為堂各一,而三賢(湛挺、李紳、陸羽)祠故在泉上。”由此看,二泉基本上為明代原貌,但曾疏浚過多次。方池北邊牆上,嵌有雍正五年(1727年)吏部員外郎王澍書“天下第二泉”大字題刻。有人把陸羽評泉、蘇軾題詩、王澍書法相提並論,稱為“二泉三絕”。旁有《修漪瀾堂記》碑,高0.55米,寬1.10米,為知縣楊潤14歲的兒子懋勤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書。

人文歷史

位於惠山東麓的天下第二泉,原名惠山泉。唐代茶聖陸羽曾到無錫訪友,居惠山寺,他對惠山“泉源淵淪,篁木濃翠”的景色很是讚賞;飲過惠山泉後,對清冽甘美的泉水更是傾心。

天下第二泉

後來陸羽品評天下水為二十等,惠山泉位列第二,天下第二泉的美稱於是產生。比陸羽稍後的唐代無錫籍大詩人李紳,對家鄉的泉水同樣青睞有加,認為二泉“乃人間靈液,清鑒肌骨,漱開神慮,茶得此水,皆盡芳味也”。作為中國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風雅名士,嗜好飲茶的蘇軾對此名泉自然不肯放過。他於1074(宋熙寧七年)攜小龍團(茶名,產於福建,形狀類似圓餅)來無錫試飲二泉。品嘗之後,大加讚嘆,認為它是“乳水”,“色味兩奇絕”。後來到了杭州,還寫信給當時任無錫縣令的焦千之索取泉水。謫居惠州後,對無錫二泉仍是念念不忘,有一僧人惟德,用當地泉水待他,他飲後覺得味近二泉,便高興地將該泉題名為“通惠泉”。
..

這清碧甘冽的惠山寺泉水,從它開鑿之初,就同茶人品泉鑒水緊密聯繫在起了。自從陸羽品為“天下第二泉”之後,已時越千載,盛名不衰。古往今來,這一泓清泉,受到多少帝王將相、騷客文人的青睞,無不以一品二泉之水為快。唐代張又新亦曾步陸羽之後塵前來惠山品評二泉之水。在此前唐代品泉家劉伯芻,亦曾將惠山泉評為“天下第二泉”。
唐武宗會昌(814-846)年間,宰相李德裕住在京城長安,喜飲二泉水竟然責令地方官吏派人用驛遞方法,把三千裏外的無錫泉水運去享用。唐代詩人皮日休有詩諷喻道:“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吳關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宋徽宗時,亦將二泉列為貢品,按時按量送往東京汴梁。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登臨惠山,品嘗過二泉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