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叢氏宗文登

關於文登叢氏外遷支系的說明
天下叢氏宗文登,文登叢氏遍天下,這種說法早已被叢氏族人認同。
自1995年成立了“叢氏研討會”後,我們經過數年的勤奮工作,徵集研究了十多份外地叢氏支譜,計有山東濰水《叢氏族譜》、山東巨野《叢氏族譜》、山東無棣五營《叢氏族譜》、山東招遠叢家《叢氏族譜》、山東蓬萊安香叢家《叢氏族譜》、山東海陽大叢家《叢氏族譜》、盧上村《叢氏族譜》、河北滄州南皮《叢氏族譜》、東北朝陽叢家杖子《叢氏族譜》、梁東香房叢氏《瓜綿錄》等,這些譜書使我們對文登叢氏外遷情況有了更進一步了解,現將其情況分述如下:
(一)
濰水一帶叢氏。其《叢氏族譜》序中說:“吾五世祖剛公,自明洪武初定居昌邑東永安莊,迄今六百餘載矣。剛祖生五子:長諱惠,次諱祥,均居永安莊;三公諱山居住濰縣安固莊;四公諱浩文,五公諱浩賢,均居住昌樂縣叢家陽阜。”在文登《叢氏族譜》之世表中,剛祖為五世,在其名之上標註著“濰縣安固莊”說明剛祖已由文登遷出。和灘水《叢氏族譜》不同的是:一居昌邑永安莊,一遷濰縣安固莊,此處當為《文登族譜》之誤。因為剛祖始遷於洪武初年,文登《叢氏族譜》成於嘉靖40年(公元1561年),其時,剛祖之三子山早居於濰縣安固莊,文登《叢氏族譜》將剛祖記為濰縣安固莊是可能的。另外,濰水《叢氏族譜》其輩份用字,不是同文登《叢氏留字定名敘》中規定的珠樹滋培日,龍章錫寵年,倫常敦自厚,昭穆序相傳二十字,而是另規定了二十句,也是由十九世起,每代用字在一句之內任選一字,其排列如下:
世序 名字句 按文登二十字
十九世 大君金吉福萬康 珠
二十世 鳳廷瑞密景運倉 樹
二十一世 傅延懷明訓 滋
二十二世 興順樂書田 培
二十三世 蘭夢忻滋浦 日
二十四世 湘鴻悅臨川 龍
二十五世 秉謙維殿閣 章
二十六世 建修錫珍源 錫
二十七世 翰儒昌邦俊 寵
二十八世 連芳汝紹年 年
二十九世 承先仁義禮 倫
三十世 常美忠孝全 常
三十一世 溫良恭儉讓 敦
三十二世 恩澤卿秀賢 自
三十三世 旭暉英苗萃 厚
三十四世 昭教育童娟 昭
三十五世 盛慶環宇穆 穆
三十六世 乾坤序平安 序
三十七世 善科勤勇慧 相
三十八世 河漢遠鞦韆 傅
其用字雖有異,便其世序可以和文登叢氏接軌。
(二)
巨野叢氏。巨野叢氏在其《叢氏族譜序》中說:“我六世祖奎、惠、祥、光、蒿,明朝永東年間,從文登遷至巨野縣。奎祖分居城東後屯,惠、祥祖分居城北馬莊,光、蒿祖分居城西展屯、叢莊。”巨野《叢氏族譜》中雲,奎祖系五世庸祖之長子,奎有三子吉兆、吉祥、吉東,而在文登《叢氏族譜》中五世庸祖之名下,只記配周氏,沒有記其有子,可能因遷出不知其有子之故。光祖為五世穩之長子,在文登《叢氏族譜》中,光的名下沒書其有子,可在巨野《叢氏族譜》中光有子吉永,繁衍了一支後裔。惠、祥二祖,系五世剛祖的長子和次子。濰水《叢氏族譜》中記有剛公自明洪武初由文登遷昌邑東永安莊定居,有子惠、祥、山、浩文、浩賢。在惠的名下註記“早世止”。在祥的名下註記有子一樹本,居昌邑永安莊。而在巨野《叢氏族譜》中,惠民有子吉明,祥有子吉履,皆居巨野馬莊,這說明,惠在巨野有一支後裔。祥在昌邑和巨野各有一支後裔。蒿祖為五世興祖之第六子,文登《叢氏族譜》中記興之後,有遷州(牟平)沙河莊者,有遷府(蓬萊)安香者,沒有記有遷巨野者。在蒿的名下,記配李氏,有子二登和爽,沒記有子吉現。這說明蒿在文登、牟平沙河莊或蓬萊安香各有一支後裔,在巨野又有一支後裔。巨野叢氏是叢氏一大支,枝繁葉茂,由巨野又外遷的支系也很多,如:山東梁山的後集,山東滕州的叢屯和鞋城,江蘇省沛縣的小屯、大石屯、龐莊城東南三段和七段、袁莊,安徽省肖縣黃口東北的黑樓皆有我叢氏的支系。巨野《叢氏族譜》之世表和文登《叢氏族譜》相吻合,而且自十九世起的輩份皆用規定的二十字,昭穆有序。
(三)
海陽大叢家叢氏。目前在其《敦敘九族》序中說:“傳聞自文登遷出,落址叢家溝,因與于姓姻親,招其前來居住,名曰拉石,後遷嶺南名曰叢家村。叢家溝者,即拉石之東溝也……由文登始遷之祖,一說系延寧祖,一說系繼宗祖,傳說不一,亦無案可稽。”又說:“慶祖之墳在閆家莊東,有碑存焉,繼宗祖之墳在下河老塋,亦有碑存焉。惟延寧之墳及連、能、富、廣、允、麟之墳皆無所指,且延寧以上無所知也,慶祖之下悉所載也。”其說對移居大叢家之始遷祖無法定論,查校文登《叢氏族譜》之世表對延寧、慶、繼宗皆有其人。延寧系系十二世,是五世剛祖之後,其世係為五世剛、六世山、七世本、八世鐸、九世國輔、十世朝祀、十一世曰順、十二世延寧,延寧為曰順之四子。五世剛祖在明洪武初由文登遷於昌邑東永安莊,這在文登《叢氏族譜》和濰水《叢氏族譜》都有記載,如果說遷海陽之始祖是延寧的話,那么他不是由文登遷去的而是由昌邑的東永安莊或濰縣的安固莊遷去的,因為那時剛祖遷昌邑永安莊已過了七世了。值得思考的是,濰水《叢氏族譜》世表中,在九世祖國輔的名上,標註著“遷居膠東一帶”而在國輔之孫延寧之堂叔瑤的名下注其號“海陽”,這種巧合很可能是國輔或者是國輔至延寧幾代遷回膠東海陽大叢家的。慶和繼宗在海陽大叢家譜書中為十五世和十六世,是父子關係,而文登《叢氏族譜》中的慶為六世,是五世興的長子,其名上注遷州(牟平)沙河莊,其名下記配高氏子四:倉、良、全、德而不是繼宗。文登《叢氏族譜》中的繼宗為十二世,是六世尚書公蘭之後,孟奕之次子配于氏,子二:惟精、惟微。這裡的慶和、繼宗其宗系不同,後代也不同,支系是毫不相干的。因此說,海陽大叢家譜書之慶和、繼宗很可能是延寧之後,因為大叢家譜書在十二世延寧之下至十五世慶之上,十三世之連、能,十四世之富、廣、充、麟都沒有記誰之子、有子誰,祖嗣難尋,所以其序中說:“延寧祖以上無所知也,慶祖而下悉所載也。”其實延寧之下,慶之上也無所知也。其世表中雖標明了世數,但和總的叢氏世系不符,其“滋”字輩在其世表中為二十七世,而在文登《叢氏族譜》世表“滋”字輩為二十一世,相差六世,待考。
(四)
乳山盧上叢氏。這一支系有民國十一年之立譜。錄有思紹祖之《叢氏族譜序》,但斷續不全,其世表上半部和海陽大叢家《叢氏族譜》之世表同,也是自十二世延寧之下十五世慶之上,世系不清。海陽大叢家譜書世表中之十八世應貴之名下,標註著遷往海邑夏村盧上村(今山東省乳山市夏村盧上),這就證明了盧上的叢氏是由海陽大叢家遷去的,始遷者是應貴。其世表中的輩份和文登叢氏《留字定名敘》的二十字不符,其珠字輩被列為二十六世和文登叢氏珠字輩為十九世祖差七世,何因待考。
(五)
河北滄州南皮叢氏。這一支系有清同治三年《叢氏族譜》,其譜序中說:“吾始祖子明公,原籍山左,自明永樂二年遷北直卜居滄境南界……”山左泛指山東,但沒有說子明公由山東何地遷去南皮。可在其世表中子明公名下注“配蔡氏,子禮,原籍山左登州府文登縣,前明永樂二年,遷北直卜居滄境南界。其地舊系荒原,墾行糧田,建樓房而成莊焉。塋葬在莊南半里許。”這裡說明子明公是從山東文登遷至南皮的。對照文登《叢氏族譜》之世表無子明其人,也無子明之子禮的名字。因此說,叢子明可能不是德佑之子世通的後裔,有可能是德佑之子懷的後裔或者是德佑之外的另一支系,子明祖究竟系叢氏何支何系,待考。
(六)
東北朝陽叢氏。目前該支系的《叢氏譜書》已收集到兩冊。其一,梁東香房叢氏《瓜綿錄》中的《叢氏族譜》中的第一句就說:“叢氏者,山東省登州府文登縣人也。”其後又說叢氏“……歷於元朝,駟馬盛興,其擢懷遠大將軍及招勇大將軍之左監軍者有人(本文作者註:這裡說的兩將軍當為金代),以下爵秩甚繁不可勝載,吾祖德佑公,為元銀牌縣令(註:不是銀牌縣令,當為文登縣鹽酒稅務使),居轄不夜(文邑古號)之地,及元滅明興,懼墜宗祧,匿姓諱宗,蔭全世祀,由叢氏肇基山東蔓延塞外,至今日蕃。”此說文登叢氏在金元之時,官顯名盛,元亡明興之時,叢氏之人,懼墜宗祧,匿姓諱宗由文登到達東北的。這裡沒有說明其祖何人,由山東何時遷至朝陽的。查文登《叢氏族譜》之世表,在十世朝議之名下,標註著“口外朝陽”四字,這說明是朝議祖始遷朝陽的。朝議為德佑祖之孫三世祖士謙之後。其世表為:三世士謙,四世理,五世泰,六世彪,七世學,八世璋,九世滸,十世朝議。《瓜綿錄》的族譜和世表中,雖沒說始遷祖是朝議,但其世表在朝議之前記載著朝議的旁系,而朝議之後,只記載著朝議的直系,這當為朝議始遷朝陽的佐證。《瓜綿錄》中記載了叢氏《留字定名敘》規定自十九世起的行輩二十字,珠樹滋培日,龍章寵錫(註:此處當為錫寵,錯為寵錫)年,倫常敦自厚,昭穆序相傳,但他們沒有用此二十字,而是另定“梁東香房後世命名二十字,也是自十九世起……其二十字為煥振先庭運,新聯喜起芳,寶光開若麗,良彥毓丕昌”。為其所用。但在其二十世中,有用“振” 字的,也有用“樹”字的,看來是兩個二十字都用。此支叢氏已知文登叢氏《留字定名敘》之二十字而不用,又定了二十字,其原因是什麼呢?況且,叢氏《留字定名敘》的二十字就是梁東香房叢氏的十七世占鰲公(字卓之,號瀛石,清道光時贛州知府)還鄉後來文登與眾昆季參定的,並作敘為“叢氏後嗣命名之次,仰闔族遵行之”,占鰲公既倡導參定了二十字,而他的本支不用而另定二十字,使人不解。很有可能是梁東香房叢氏所定二十字在先,而後又定叢氏《留字定名敘》之二十字,所以其二十世“振”、“樹”兩字皆用。此說只是推想而已,但梁東香房叢氏和文登《叢氏族譜》中的世系,其輩份相銜接而不亂。
其二,東北朝陽叢家杖子,該支系的《叢氏族譜書》中的譜序,有思紹祖的《叢氏族譜序》,有可植祖的《刻叢氏族譜敘》,還有明刑部尚書、蓬萊陳其學為文登叢氏所撰的《傳漢世家叢氏錫羨堂贊序》和文登《叢氏族譜》相同。但其世表之後,有人另筆接續了十三世,名惟冉阝者至十九世皆為直系。對照文登《叢氏族譜》之世表,惟冉阝為十三世,是尚書公蘭之後裔,其世表為六世蘭、七世磐、八世叔模、九世思湯、十世大雅、十一世王票、十二世枝仙、十三世惟冉阝(枝仙之次子)。其中九世祖思湯在文登《叢氏族譜》之世表其名上皆注著“道頭”二字,這說明思湯已由文登城遷至現苘山鎮道頭村了。叢家杖子叢氏是何時何人遷至的,是不是十三世惟冉阝始遷待考。叢家杖子叢氏其十九世沒有用“珠”字,而是用“春”字,二十世始用“樹”字,二十一世有用“滋”字,也有用“陽”字的,但其世系和文登《叢氏族譜》之世表相接有序。
(七)
山東無棣五營從氏有《從氏譜書》,這裡的從氏之“從”和叢氏之“叢”雖字音相同,但其形和字義皆異,但從氏源於叢氏。在《從氏譜書》序中說:“叢氏者吾從氏之本姓也,叢氏世居文登,其先業遼遠,故未易考據,然溯其源始姓金氏,柳林先塋碑文銘有諱永者乃漢左相金文靖公四十五代孫也。”其譜書序二中還說:“鼻祖系山東登州府文登縣人也,時在洪武既崩永東初立……始祖行二,其名曰英,泣別父兄,回顧桑梓,於永樂二年,隨群黎就路,遷於州曰武定(今惠民),居於縣號海豐(現無棣)城北四十里,莊系樂善營(今五營),此始祖的由來也”。此兩段說明其鼻祖名英,山東文登縣人,於明永樂二年由文登遷於山東無棣五營;從氏的本姓是叢姓,其鼻祖英當為叢英了,那叢英為什麼要改其叢姓從姓呢?其譜書序一說其始祖英“是時願入清真(加入回教)……壯年無室家,招贅入馮門(指明洪武封郢國公馮國勇)。因馮門後有繼而始祖乃承長支,兩姓俱不絕嗣,千古總為一家”。叢英因入贅馮門要繼兩姓之後將叢姓改為從姓了。查閱文登《叢氏族譜》世表,無叢英其人,有名英者,其時代不合。可是在濰水《叢氏族譜》之世表中找到了英者,英為叢氏六世浩文之子(行二),五世剛祖之孫。剛祖於明洪武初年,已由文登遷至昌邑東永安莊了。剛之子英之父浩文又從永安莊遷至昌樂縣的叢家陽阜了。因此可以說英不是由文登直接遷無棣五營的,而是從昌樂叢家陽阜或昌邑東永安莊遷去的。英在其原籍有一子名景,後有其孫龍、虎、豹,英在入贅馮門時可能隱其前情,這也可能是他改姓氏之由吧。叢英為什麼離其家和子遷去無棣,其因待考。無棣之從氏和我們叢氏現雖兩姓,實同宗同源,其世系也有序不紊。
(八)
山東蓬萊安香叢家叢氏有叢景陽於1998年補編的譜書,其自序中說:“安香叢族史,祖輩至今,尚無詳文記載,留存至今的只有譜書八部(本),譜書系西忠支敏派六世克修(1790——1865)前輩於清鹹豐年間所撰,書中將各支派的嫡傳作了詳細記載。克修逝後,曾有人補記過,自1943年後尚無人記錄。1981年春節拜祖時,西平支麟派九世惠門長輩,委吾將族譜補編。經歷十八年,根據多位長輩回憶口述,多方蒐集,苦心整理,使譜書得以續記。”又在其《安香叢歷簡史》中說:安香叢氏的先祖其說不一。其一說,由雲南大槐樹遷至山東;其二,有來自山西小雲南之說。上述兩說均無考證。小時候就聽長輩言傳,叢姓本姓金,老祖宗從文登遷來蓬萊,究其宗祖何人,宗源何處,無定論。叢蓬萊地名辦公室資料查證,叢姓自明朝末年從文登來蓬萊城東安香寺大廟附近落戶,遷徙原因不明。為取吉利,取名“安香叢家”。其上述安香叢氏之長輩言傳及蓬萊地名辦公室的資料所記是正確的,因為“叢氏皆宗源於文登”。查閱文登《叢氏族譜》世表中的五世祖興的名上,注有“府安香州沙河莊”七字,這裡的“府”當為登州府蓬萊,“州”當為守海州牟平。這說明興的後裔有居蓬萊安香者,有居牟平沙河莊者。興有六子,名慶、奉、升、寧、受、蒿。在其長子慶名之上注有“州沙河莊”。這說明,慶或其子當居牟平沙河莊了。其餘的奉、長、寧、受、蒿五人及奉之子洋、澄,蒿之子登、爽的名上都沒有標明誰居蓬萊安香,也沒有標明其它的去處。1998年,在山東巨野的《叢氏族譜》中發現了蒿居巨野展屯,有子吉現,但無登、爽二人,可能登、爽沒隨遷巨野。因此可以推斷,遷蓬萊安香者,當為興和其子孫三代之間,更可能是奉、升、寧、受四個或其中之一二。在蓬萊安香《叢氏譜書》其《說明》記載著:“祖案記載,上有守義、守智二公。未載其氏配,相傳守輩下國輩上,其間世系殘缺無考。據此,守輩二公雖冠乎國輩之上,實不接乎國輩,故記為族首。”其實守義、守智二公也不是始遷安香之人,除非他們是上述的升、寧、受之子。因文登《叢氏族譜》在興之子升、寧、受三人之下,未注其氏配和有子,有可能守義、守智就是他們三人誰之子。因此,目前對首遷蓬萊安香者,只能認為是興之三代人。蓬萊安香《叢氏譜書》中,自“國”字輩為一世始,擬定了四十八個字,為後四十八世的輩份,將錄其下:
門應恆文 維克殿廷 門肇曰泉 堂景其延
上上上上 上上上上 下上上下 下上上上
甫徽乃夢 士生在天 圖新作也 樹之林然
下下上上 上下上上 下下上下 上下下下
鳳來鳴泰 尚揚余傳 宜甲東海 允占斯年
上下下下 上上上下 上下下下 上下下下
此四十八字和文登《叢氏族譜》的世系及《留字定名敘》的二十字現無法銜接,因一,其遷祖無法確定;其二,國輩之上、守輩之上世系不清;其三,國字輩當為叢氏大族之幾世無法找出對應根據。現蓬萊安香叢氏已發展成兩大支四分支、八個嫡派,是我們叢氏的一大支族。
(九)
遼寧省喀左縣水泉鄉馬營子村叢氏。目前近據該村煥香來信提供:首遷遼寧省喀左縣馬營子村的始祖名叢 ,當為十五世,始遷何時何地不詳;十六世叢保忠;十七世叢華、叢漢;十八世叢鍾岐、叢鍾令、叢鍾鐃、叢鍾成、叢鍾榮。十九世為珠字輩,其始遷祖叢 不知其以上之世系,因為文登《叢氏族譜》之世表只列到十三世,叢 為十五世,不知是何祖之後,只有待考其他的支譜是否有其宗其源,弄清其以上之世系,此支叢氏上至十五世,下至二十五世世系清楚,自十九世起,用叢氏《留字定名敘》所定的二十字,其世系清楚。現已發展成為二百五十戶左右、九百多人口的叢氏大支。
(十)
遼寧省昌圖縣乾溝子村叢氏。據昌圖縣退休教師叢春芳來信云:“據我的前輩講,我們是從山東省登州府文登縣直接遷到乾溝子定居的。由於我們叢氏的遷入才有了乾溝子叢家大平房的屯名,現在只要一提乾溝子,人們就知道是指叢家而言,乾溝子已從當時的七戶人家(只有一戶王姓)已發展成今天超百戶的混居村屯了。其中絕大多數仍為叢姓之家。有部分叢姓者從乾溝子又外遷,我就是其中之一。叢春芳只是提供了乾溝子有一支叢氏的後裔,沒有說明始遷者是誰,何時由文登何地始遷,其遷祖是叢氏幾世,宗祖何人?這都要進一步考證。
(十一)
山東榮城報信村叢氏。該支叢氏原有支譜,皆在“文革”時期散失了。(調查了數個知情的族人,皆找不到譜牒資料。)據說,其支之始祖名海坤,有墳和墓碑在村外(現不存),查閱《叢氏族譜》世表,海坤是十一世,為尚書蘭之弟芝之後,其世係為六世芝,七世棋,八世梧,九世思選,十世大材,十一世海坤,海坤為大材收養之螟蛉義子,是報信村叢氏的始祖,現已發展成百餘戶的一支大族,其宗祖和世系比較清楚。可惜的是找不到其支譜,也無人來整理編續其譜。
真誠希望我們叢氏各支系之後裔,積極為整理編撰修續我們叢氏的譜牒資料貢獻一份力量,追宗慎遠,忠孝傳家,上不愧於祖先,下垂範於後代。
作者:叢樹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