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山鏈變形構造動力學

大陸山鏈的韌性剪下帶第一節 大陸山鏈的伸展作用第一節 大陸山鏈的平移作用第一節

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15年來通過國內外十多個大陸山鏈的實踐,從變形構造動力學角度,結合
地學多學科的研究,闡述造山過程及造山機制,解析“碰撞型”及“非碰撞型”山鏈的形
成過程及與之相伴隨的變質、岩漿演化規律的一部力作。
本書在韌性剪下帶、剪下應變、流體作用及動態部分熔融、大陸山鏈的造山作用、造
山機制的轉化及大陸山鏈類型的劃分等方面有許多新的創見,結合當前大陸山鏈研究的新
進展形成作者對大陸山鏈變形構造動力學自己的見解,為我國大陸山鏈的研究起到積極的
推進和典範作用。
本書對從事大陸山鏈、構造地質、大地構造研究的人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作品目錄

目錄
第一篇 大陸山鏈變形構造動力學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 大陸山鏈岩石圈及其流變學
第一節 岩石圈 大陸岩石圈
一、岩石圈
二、大陸山鏈岩石圈
第二節 流變學 大陸山鏈流變學
一、流變學
二、岩石圈流變剖面確定
三、大陸岩石圈流變學
四、大陸山鏈岩石圈流變學
第三節 岩石變形的物理條件及變形機制
一、岩石變形的物理條件
二、變形機制
第四節 大陸山鏈的幾何學――構造指向 造山極性 科帕構造
一、“陸陸碰撞型”科帕構造
二、“非碰撞型”科帕構造
第五節 大陸山鏈的三維運動及其轉換觀
第六節 大陸山鏈的楔體構造及地殼增生
第七節 “殼根”及“根”的消融
第八節 微觀構造到巨觀構造(10-8cm→10+8cm)――大陸山鏈變形構造動力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大陸山鏈的韌性剪下帶
第一節 韌性剪下帶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韌性剪下帶的類型
一、按“產狀”分類
二、按“構造應力作用方式”分類
三、按“在岩石圈中所在部位”分類
四、按板塊作用階段分類
五、按形成的熱動力條件分類
第三節 韌性剪下帶的剪下運動矢量――拉伸線理
一、拉伸線理的不同形式
二、拉伸線理的伴生構造
三、拉伸線理的成因類型
第四節 剪下滑移體系的運動學
一、變斑晶鏇轉與雪球構造
二、不對稱碎斑體系
三、不對稱壓力影構造
四、不對稱布丁構造
五、剪下層劈理及多米諾骨牌式鏇轉
六、複雜情況下的剪下指向判斷
第五節 韌性剪下帶的礦物組構動力學
一、中、上地殼韌性剪下帶中礦物組構動力學
二、下地殼韌性剪下帶中斜長石的組構動力學
第六節 大陸山鏈大型韌性剪下帶的研究意義
一、大陸山鏈中的拉伸線理
二、大陸山鏈的韌性剪下帶及其動力學
第三章 剪下應變、流體作用及動態局部熔融
第一節 剪下應變中的流體作用
一、流體的成分、性質及起源
二、韌性剪下帶中岩石―流體相互作用方式
三、流體作用的研究方法
四、流體對韌性剪下帶變形作用的控制
第二節 動態部分熔融
一、滑脫帶內長英質脈體及侵位機制
二、長英脈形成過程中的流體作用
三、動態蠕英構造――部分動態重熔的交代標誌
第三節 同構造花崗岩的侵位
一、鮮水河韌性平移剪下帶同構造花崗岩
二、長樂―南澳韌性平移剪下帶同構造花崗岩
三、丹巴高溫韌性滑脫構造後緣(根部)的同構造花崗岩
第四節 脫矽作用及“剪下型”金礦的形成
一、脫矽作用
二、“剪下型”金礦的成因
第五節 岩石圈深層剪下和“鉻鐵礦床”的形成機制
一、阿爾卑斯型鉻鐵礦床地質特徵
二、純橄岩脈和純橄岩異離體
三、剪下應變場中鉻離子的運移 富集機制
四、深層剪下及鉻鐵礦成因
第二篇 大陸山鏈的造山作用及造山機制
第四章 大陸山鏈的收縮作用
第一節 收縮作用的構造標誌――褶皺及推覆
一、大陸山鏈的褶皺類型及收縮機制
二、大陸山鏈的逆沖、推覆構造
第二節 陸陸碰撞前的聚斂收縮――初始收縮
一、洋盆閉合動力學―洋內剪下收縮作用
二、大洋岩石圈板塊俯衝動力學―洋陸聚斂收縮作用
三、弧陸碰撞的收縮作用
第三節 陸陸碰撞及會聚造山過程中的收縮作用
一、大陸山鏈的收縮性滑脫構造
二、單向收縮
三、雙向收縮
第五章 大陸山鏈的伸展作用
第一節 大陸裂谷區的伸展構造
第二節 大陸山鏈的伸展構造
一、滯後伸展構造
二、熱隆伸展構造
三、重力伸展構造
四、拆離伸展與變質核雜岩構造
第三節 大陸山鏈中深部變質體的“折返”及上隆機制
一、晚造山伸展與深部變質體上隆(以遼南金州隆起為例)
二、平移-伸展作用與深部變質體的上隆(以歐洲華力西黑山中央軸部帶為例)
三、德國大陸科學鑽探(KTB)所揭示的華力西變質地塊上隆速率
第六章 大陸山鏈的平移作用
第一節 平移構造的組合
第二節 平移構造及應力場的確定
第三節 平移構造的滑移量估算
第四節 離散板塊邊界之間的平移構造――轉換斷層
一、聖安德烈斯轉換斷層
二、北庇里牛斯轉換斷層
第五節 板塊俯衝―會聚邊界的平移構造
第六節 陸內會聚造山過程中的平移構造
一、鮮水河平移構造
二、阿爾金左行走滑斷裂系
三、阿爾金斷裂系的形成機制
第七章 大陸山鏈的造山階段及造山機制轉化的因素
第一節 大陸山鏈的造山階段
一、早造山階段
二、晚(後)造山階段
三、疊置造山作用及再造山階段
第二節 造山過程中造山機制轉化的因素
一、熱轉化
二、PTt軌跡的轉化
三、應力的轉化
第三篇 大陸山鏈的類型及典型實例
第八章 大陸山鏈的類型
第一節 山鏈的成因類型
一、按板塊運動階段劃分山鏈的類型
二、按“構造造型”劃分山鏈類型
三、按“熱結構”劃分山鏈類型
第二節 大陸複合山鏈的類型
一、“增生型”複合山鏈
二、“雙向型”複合山鏈
三、“疊置型”複合山鏈
四、造山複合體
第九章 “增生型”秦嶺―大別複合山鏈
第一節 山鏈的結構及類型
一、結構與幾何學
二、“山鏈”造型
第二節 古板塊體制及構造單元
一、商丹俯衝帶及俯衝體系
二、南大別俯衝帶
第三節 基本構造格架及構造單元劃分
一、“北秦嶺―北準陽”古生代“推覆―逆沖”疊置岩片
二、“南秦嶺―南大別”印支“滑脫―逆沖”疊置岩片
三、大別楔形岩片
四、前陸及後陸逆沖體系
第四節 秦嶺―大別山鏈早造山期的造山過程及動力學
一、秦嶺主造山期的造山過程及動力學
二、大別山主造山期的造山過程
第五節 晚造山期的山體隆升及動力學
第十章 “雙向型”“松甘―巴顏喀拉”大陸複合山鏈
第一節 古板塊體制
一、勞亞板塊(昆―祁地體)
二、唐古拉―羌塘微板塊(地體)
三、揚子板塊
第二節 雙向造山極性及雙向變形構造體制
第三節 造山過程
一、古特提斯造山過程(印支―燕山階段)
二、新特提斯造山事件
第十一章 特提斯―喜馬拉雅造山複合體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喜馬拉雅前陸逆沖疊覆體
一、喜馬拉雅前陸逆沖疊覆體的組成
二、喜馬拉雅前陸逆沖疊覆體構造演化
第三節 青藏高原腹地
一、新生代變形
二、青藏高原的隆升特徵
第四節 青藏高原隆升的後陸效應
一、後陸盆地的形成及變形
二、後陸逆沖帶
第五節 特提斯―喜馬拉雅造山複合體的岩石圈組構
第六節 岩石圈深層熱隆擴展與特提斯―喜馬拉雅造山複合體的隆升
一、陸殼增厚和隆升的動力學模式―岩石圈深層熱隆擴展模式
二、陸陸碰撞後造山期岩石圈熱構造作用―“回流”作用
三 岩石圈深層熱隆擴展的力學模型驗證
結束語
圖版說明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