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6年由國家計委批准籌建,1990年通過國家驗收後被批准對國內外開放,1994年、1997年和2003年三次通過了國家計委委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組織的評估。現任實驗室主任董國海教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岸工程專家謝世楞院士擔任。

簡介

 實驗室下設有三個分實驗室;水動力學實驗室,結構實驗室及抗震實驗室。現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其中港口、海岸和近海工程二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和"211工程" 建設重點學科。實驗室研究與技術人員近40人,其中兩院院士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3人。
 實驗室擁有可模擬產生海浪、海流和潮汐等綜合作用的多功能水池;大波流水槽;渾水水槽;溢油水槽;海洋環境水槽;電液伺服結構疲勞試驗系統;二維水下地震模擬系統;大型高精度靜動三軸儀;土工靜力-動力液壓三軸-扭轉多功能剪下儀;基於PIV&LIF的流速場、濃度場同步測試系統等。

研究方向

(1) 浪,流,冰,風等動力因素對建築物及海岸泥沙的作用;
(2) 海岸和近海環境(污染和災害)的動態分析和保護的研究;
(3) 海岸和近海工程結構的分析,設計與材料研究;
(4) 海岸和近海工程結構的抗震研究;
(5) 海岸和近海工程數值模擬試驗與可視化的研究。
 

研究成果

實驗室在海浪方向譜的觀測與分析、波浪譜在緩坡上的變形及破碎、近海結構物上的非線性波浪力、波浪在多孔介質內的滲流運動、近海水域水質污染與控制精確預報系統、海岸工程新型結構型式、海冰對結構物的作用、混凝土靜態及動態斷裂特性、鋼纖維混凝土增強機理及其結構設計理論、混凝土多軸疲勞破壞準則、非連續變形計算力學與非線性海床動力學理論及其套用、海底管線的地震破壞機理和振動控制等套用基礎性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研究成果。
1997年至2002年實驗室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不含實驗室開放課題)360項,其中:2項國家攀登計畫B課題;2項"863"計畫子課題;7項國家攻關課題;5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3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包括1項"九五"第二批重大項目子課題與5項重點基金),3項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基金;55項國家教育部及其他省部委基金課題,176項國家經濟建設中的工程技術課題,13項國際及港台地區合作研究課題。
實驗室1997年至2002年共獲得國家級與省部級獎3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5項;省部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省部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1項;省部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8項。16項成果已被我國有關工程規範採用。出版學術專著17部;在國際學術期刊、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88篇;國核心心期刊論文503篇。
實驗室面向國家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發揮其人才與設備優勢解決了許多國家大型工程中的技術問題。諸如:大連港大窯灣港區整體模型試驗,大窯灣港碼頭前沿鋪面裂縫問題研究,大連30萬噸原油碼頭工程物理模型實驗,黃驊港一期工程整體模型試驗,煙大鐵路輪渡港口工程可行性研究模型試驗,洋山港區一期工程船舶系靠泊模型試驗,上海寶鋼馬跡山港碼頭系泊船隻泊穩模型試驗,上海石化海堤工程斷面模型試驗,廣東嶺澳核電站海域工程地連牆結構防波堤及取排水交叉口結構抗震試驗與分析,連雲港核電站隧洞取水方案攔沙防波堤斷面模型試驗、水工結構抗震試驗及邊牆工程土工試驗,遼河油田淺海抗冰坐底混凝土平台可行性研究等。 對外開放、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
實驗室1997年至2002年設立開放基金資助課題46項;執行教育部國家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計畫7項;舉辦與承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1次;邀請來室講學與合作研究的國內外專家65人次;實驗室累計派到國外及港台地區講學、合作研究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53人次。實驗室現與美國、英國、比利時、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在海洋環境、海底管線、雷射流場測試技術、結構抗震等方面開展了高層次的合作研究工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