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溝

大浪溝,河名。乃鄢陵扶溝兩縣交界河。據說是南北朝時期,當時的鄢扶兩縣因大雨連綿,造成嚴重水災。北齊官員張思伯奉命來扶溝視察災情,因水大無法行走,只得坐船而行,然而不慎落水而亡。其二子為繼父志,消除水患,為民造福,二人根據情況各開一條河,以疏通積水。

基本內容

大浪溝,河名。乃鄢陵扶溝兩縣交界河。

據說是南北朝時期,當時的鄢扶兩縣因大雨連綿,造成嚴重水災。北齊官員張思伯奉命來扶溝視察災情,因水大無法行走,只得坐船而行,然而不慎落水而亡。其二子為繼父志,消除水患,為民造福,二人根據情況各開一條河,以疏通積水。大兒子開的河名叫“大郎溝”,二兒子開的河名叫“二郎溝”(在柴崗鄉塔灣附近,後被水淤沒)。此大郎溝、二郎溝的名子沿襲到北宋程顥任扶溝知縣時把郎字改成浪字,在以後的近千年一直叫大浪溝、二浪溝。

另有相關記載如下:

一、扶溝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縣誌《卷二·河渠志》中有“大浪溝”、“二浪溝”之名。

二、鄢陵清嘉慶十三年(1805年)縣誌·地理志·湖潭第43頁載:大浪溝,在縣東南45里,系泄水渠,自本境野岡陂起,至拐地角入西華界,長40餘里。由此可知大浪溝即從鄢陵至西華40餘里都叫大浪溝之名,理所當然這條鄢扶兩縣的界河在扶溝也應叫大浪溝之名。

三 、鄢陵民國二十五年縣誌·卷四·地理志·汶河第46頁載:汶河,縣西北下達小北關,河在本境計長18里。《文獻志》云:小北關河入於城河,城河之水由洛江下達扶溝之大浪溝,西華之史家湖。《扶溝志》云:大浪溝,上通鄢陵,小北關是也。

此《鄢陵縣誌》記述《文獻志》所載,鄢城的汶河由鄢陵西北流入(縣城)小北關入城河,而城河之水再由洛江下達扶溝之大浪溝、西華之史家湖。這說明大浪溝從鄢陵小北關至西華史家湖這一段數十里之長的水,名為大浪溝。

四、鄢陵1989年縣誌第一編·地理·河流第184頁載:大浪溝,位於汶水下游,流向西北東南,流經李孟、鄭莊、東章甫,沿鄢扶界南下,匯入清流河。又汶河:位於縣境北中部,流向西北東南,是縣境東部重要泄水道。今該河於長葛董村鄉大柳樹王村經由柏梁鄉高莊入縣境,流經溫寨、黨崗南,於縣城西(疑此“西”字應為“北”字)關橋下匯入大浪溝。

五、鄢陵1989年縣誌《鄢陵縣政區圖》中,鄢陵與扶溝兩縣之間的界河從北至南都是“大浪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