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與美術館:美術館的公共性與知識性

出版社: 開本: 美術館文化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同濟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1日)
外文書名: University&Art Museum
平裝: 28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60846187
條形碼: 9787560846187
尺寸: 23.8 x 18.6 x 0.6 cm
重量: 680 g

內容簡介

大學與美術館:美術館的公共性與知識性》內容簡介:今年初起,全國的美術館都陸續實行“免費開放”,這是國家一項重要的“文化惠民”舉措,對中國未來的文化發展將產生重大的意義。在中國,“美術館文化”起步較晚,社會對美術館的認識和意識普遍薄弱,美術館自身缺乏明確的目標定位和規範化的運作管理等,因而,就更談不上作為“文化”的美術館,它如何實現文化的“公共性”,美術館的公共性並不僅僅是免費或多些觀眾,而更重要的是美術館所呈現的文化的性質,包括知識的開放性、公眾的參與性、情感的共構性、思想的多元性等,而更進一步涉及的是社會的民主意識、知識建構等。其實,美術館“公共性”的實質應該是關於公民社會的文化權益問題,也就是說,公眾不僅僅是可以免費地走進美術館,更重要的是作為文化主體的公眾走進美術館之後對美術館文化的訴求和表達。而從美術館的職責及功能來講,與公眾交流對話、為公眾服務的主要工作是落實在其“知識生產”的職能上,它以提供具有文化品質和高度的知識思想、精神性、視覺內涵、空間環境等為目標。因此,在逐漸走向公民社會的歷史階段,如何重視美術館的“知識性”的建構,如何提升與完善美術館的作用和功能,是迫切需要探討的話題。本期以“美術館的公共性與知識性”為題拋出這樣的問題進行討論。

目錄

卷首語
大學思想
一個廢墟上的棲居者的思考
美術館文化
知識生產:美術館的功能和職責
美術館的品牌策略
從皇家畫廊到公立美術館——羅浮宮美術館和倫敦國家美術館
美國美術館巡禮
美術館發展與文化策略——國際美術館發展戰略研討會(下)2008
藝術史與理論
繪畫的終結
視覺文化、藝術與視覺研究
西方古典美術史三大師:沃爾夫林、潘諾夫斯基、貢布里希
現代藝術史體制之完成(續)——對丹托、貝爾廷與格羅伊斯相關命題的
批判考察
視覺敘事三題
批評的演進——中國早期當代藝術批評家的轉向
屢被世俗誤的潘玉良
新學科
片段、瞬間與綜合的知識、展示方式一一如何理解影像與觀看的關係
作為觀念的影像:一種混雜多源的藝術形態——20世紀60、70年代
影像藝術
人與機的對話——淺談人機互動的人機關係及其發展趨勢
公共與教育
公共藝術的新視角——藝術、我們、社會一貢獻於地區振興的藝術
研討會:
“觀看:自我與世界——20世紀中國女性藝術的圖像衍變”研討會發言
整理稿
超市和〈資本論》研討會發言紀要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