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發展及結構模式

《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發展及結構模式》共分為五大板塊。 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結構”這一概念及基本模型。 歸納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結構的類型、目標、特性以及測度。

內容介紹

隨著城市區域化及區域城市化態勢的日益顯現,一些大城市受到各種條件的影響,在都市區尺度上形成一種簇群狀空間形態。從城市規劃學、城市地理學維度分析,可稱之為“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這是都市區層面城市空間形態的新類型。本書用“簇群式”來解釋當前都市區空間出現的這種新現象,並對其發展規律及結構模式加以探究,是在特定階段中國大城市空間發展研究中的一種嘗試,一種探索。
馮艷、黃亞平所著的《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發展及結構模式》從分析當今大城市區域化發展趨勢人手,歸納分析了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趨勢的理論線索及時代背景,在系統探討了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結構的思想淵源之後,重點分析了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的成長機理和結構模型。首先從實證案例分析人手,總結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的過程特徵,剖析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的成長機理;從公共中心結構、道路網路結構、綠色生態開敞空間結構,以及用地組織結構等結構要素出發,總結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結構的要素特徵,構建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結構的基本原型,並對其加以解析;通過多元的分析視角從整體上提出未來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發展的控制對策。
《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發展及結構模式》共分為五大板塊。
第一板塊為發展趨勢的分析,主要為第二章。當今世界西方大城市空間的郊區化發展,中國大城市空間的都市區化發展,大城市空間普遍呈現出一種區域化發展態勢,即多中心星雲和多中心組群。目前中西方大城市空間發展趨勢主要有四種基本類型:區域鬆散型、舒展均衡型、點集聚型和非均衡型。本書所探討的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發展屬於非均衡型的一種,近年來,這種發展趨勢已經在相當一部分大城市出現。
第二板塊是思想基礎的探究,主要為第三章。城市的發展受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思想影響,也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徵。在這樣的過程中,集中與分散思想從割裂到統一,從片面強調工具理性到關注價值理性,從線性思維到非線性哲學思想的發展,這一系列思想影響著當今城市,造成了特定城市的特定類型的空間結構,成為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結構的思想淵源。
第三板塊為空間解釋,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此部分從武漢、南京和長沙的案例分析人手,描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城市都市區空間發展的客觀過程,並從階段性、內聚式、發展方式、職能分化集聚等方面總結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發展的過程特徵隨後從結構主義的視角,創新性地提出從基礎層面與社會層面,探索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發展的基本動因,解析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形成機理的特殊性。
第四板塊為模型建構,包括第六章與第七章。分別從公共中心、道路網路、綠色生態開敞空間以及用地組織四個要素總結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結構的要素特徵。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結構”這一概念及基本模型。“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結構”是在一定地域範圍內,以大城市主城區或主城核心區為簇群核心,功能和空間上與主城緊密聯繫的外圍新城、組團為基本簇群單元,通過一體化的複合交通網路連線,形成的一種大城市地域空間結構與形態的新形式。歸納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結構的類型、目標、特性以及測度。最後運用分形理論對結構模型進行了修正。
第五板塊為控制最佳化,主要內容為第八章。在分析大城市都市區空間發展現狀問題的基礎上,主要從城市空間發展路徑的控制和城市空間組織的控制兩個方面人手,提出了未來最佳化大城市都市區簇群式空間發展的控制對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