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泰國]

大城[泰國]
大城[泰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城(Ayuttaya),泰國故都。位於中部,首都曼谷以北88公里的湄南河畔,面積2480平方公里。其疆域北連紅統府和華富里府;東瀕北標府;南毗巴吞他尼府;西臨素攀武里府和暖武里府。分為16個縣,人口約為70萬人,人均收入約為18000銖/年。

大城大城
大城(Ayuttaya),泰國故都。位於中部,首都曼谷以北88公里的湄南河畔,面積2480平方公里。其疆域北連紅統府和華富里府;東瀕北標府;南毗巴吞他尼府;西臨素攀武里府和暖武里府。分為16個縣,人口約為70萬人,人均收入約為18000銖/年。該府為廣闊平原,河道縱橫。農業發達,為全國最大產米區,且水產豐富,擁有有不少大、中、小型工廠。原名阿育他耶府,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故都,華人習稱為“大城”。她與素可泰府(Sukhothai)和挽昌(BanChiang)古文化村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古蹟”。

概述

大城大城
泰國大城府首府古都。位於巴塞河華富里河的匯合處,距曼谷80多公里,面積17平方公里,人口約4萬(1980)。地處湄南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2米左右。四周河流環抱,形似小島。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集中在5~10月。1350~1766 年曾為泰國著名阿瑜陀耶王朝都城,建有宏偉的挽巴因宮。1767年被緬軍占領,城內建築大部被毀。1782年拉瑪一世遷都曼谷拉瑪四世和五世在大城建立行宮,其中一座中國式行宮十分華麗。附近是肥沃的黑土帶,為主要農業區;稻米、柚木集散中心。工業以碾米和釀酒為主。有公路鐵路和水路與曼谷相連,沿華富里河巴塞河有環形公路。城內多河道,河上船隻出售手工藝品和農產品,商業繁盛,高水位時,船隻可循運河直至農家稻田進行貿易。泰國著名的遊覽地,市內多神殿寺廟三寶公佛寺三寶公佛像,高19米。還有大城府農業學院和國立博物館等。
大城大城
大城(Ayutthaya)距離曼谷北方約100公里處,自公元1350年至公元1767年,曾為泰國第二個首都,不但是年份最久的首都,在東南亞地區更是首屈一指,有四百多年的輝煌歷史,佛教精髓在此達到顛峰,並深植於泰國文化中。人們說素可泰是泰國第一個首都,也是泰國歷史古蹟的發祥地,而大城則像一個手藝精湛的雕刻家,當地的寺廟、皇宮佛像的鏤刻,無不表現出莊嚴典雅的作品。因此大城輝煌階段的藝術品,可說是經典名作,當時繁榮的景象,均被許多文獻記載喻為人間的天堂,而這段黃金時期,西方的文明也開始接觸泰國,大城是當時主要的貿易中心,也有許多國家的人來此定居,最具體的證據是區內散布的葡萄牙村、荷蘭村與日本村可得到驗證。

大城位於湄南河、洛汶里河巴灑河三條河流交會處的一座小平原上,距離海洋不遠,而且四周環繞著肥沃的稻田,是非常理想的行政和交通中心,因此公元1350年時由拉瑪迪波里一世(RamahibodiI)正式建立為國都,在17世紀全盛時期,它甚至控制了整箇中央平原和南方。遠東地區、世界各地的船隻都溯著湄南河而上,進行貿易往來的商業行為,當時人口超過100萬,其中包括印度人、中國人、日本人和歐洲各國人,可說是盛況空前,民生富裕。

大城大城
泰國大城,也是一個文化古蹟,曼谷以北80多公里的大城(Ayutthaya)幾乎是一個由廢墟構成的城市,隨便一個路口就會撞見一座廢棄的佛塔,鴿子在上面做了窩,來回盤旋。當你靠近這個城市的中心,眼前就只有連片的紅褐色和黑色了,紅褐色的是,黑色的是佛像。佛像絕大多數沒有頭,有時地上只剩下一隻巨大的手,一顆被樹根包裹的佛頭,還有一些曲線非常優美、一時讓人無法明白是什麼東西的東西,那是佛像身上的某一個部分。大城建於1351年,15世紀中葉繼素可泰之後成為第二任暹羅首府,直至18世紀,歷時417年。17世紀初期,大城已是亞洲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人口百萬,控制著其北方各地的外貿交易,來此交易的商人不僅有中國、爪哇、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伊朗、日本人,甚至還有葡萄牙、法國、荷蘭人。

歐洲人在他們的早期文獻中曾提到大城,敬畏地說這裡存有大量有價值的庭院和2000座鍍金尖塔式的廟宇。但1767年緬甸軍隊的攻入,使這一切灰飛煙滅。現在的大城差不多成了一座死城,保留下來的除了殘垣斷壁,最多的就是骨灰塔,仿佛當年的人修建這座華麗都市,只是為了未來有一個存放骨灰的地方。位於大城古王宮遺址內的菩斯里善佩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莫高窟第二”,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三座建於15世紀的佛塔。15世紀的泰國,國庫充足,人民安居樂業,只是沒有發展軍事,以至於被鄰國緬甸入侵,不僅盜走了170公斤的金箔,還放火燒毀了整個寺院.命運與中國的圓明園極其類似。

歷史

大城大城
大城是泰國的歷史名城,公元1350年以來曾有33代君主在此建都。市內河道縱橫,橋樑密布,航運發達,城牆高厚,城內多王宮寺院等古蹟,共有著名佛寺7座,其中以帕司山碧佛寺最為著名,相等於曼谷的玉佛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譽為“吳哥窟第二”。

大城王國(音譯為“阿育陀耶”)是1350年到1767年的一個泰人王國。首都為大城,打敗了高棉帝國,征服大片土地。阿育他耶(Ayuttaya)在梵文中的意思為固若金湯或不可破滅之城。1347年,素可泰時代衰落後,烏通王(KingUThong)遷至該府建立新都。大城時代歷經417年,先後有33位君王,自1350年興起,至1767年淪亡。該府作為大城時代的首都,其文化、藝術、國際貿易曾非常發達,是泰國當時唯一的大都市,繁華的程度甚至超過了巴黎倫敦。遺憾的是此城後來遭入侵緬軍縱火而被徹底破壞,現只剩下部份宮殿遺蹟、珍貴佛像和精美雕刻等供人瞻仰。

與古代泰國的各時代的王朝一樣,充分利用處在中國和印度、歐洲方面的連線點上的位置優勢,以貿易富國。大城王朝亦是以皇家為中心進行獨占貿易。主要是通過向中國出口大米來增強國力。此外,也通過與日本、琉球等東亞國家、東南亞諸島、阿拉伯波斯及西洋國家等進行貿易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在此背景下,大城王國一邊吸收了當時正是繁盛期的高棉文化,一邊受到了中國、歐洲、波斯等諸文化的影響,發展出了獨自的輝煌的文化。自建國初期起,大城王國就與中國商人保持了良好的關係。一般,外國人被禁止居住在大城王國的城市,但是只有中國商人是例外,不受此限制。

旅遊景點

大城瑪哈泰寺
在大城,不可不看的當屬瑪哈泰寺,這裡有大城最早建成的高棉式佛塔,還有被觸角一樣的樹根環抱的佛像頭——這是大城的標誌性形象之一;此外,柴瓦塔蘭寺也一定不能錯過,這裡曾經是大城的一處廢墟,荒草叢中排列著莊嚴但殘敗的佛像——這樣的景象,在落日最為迷人。

瑪哈泰寺(WatMahathat)位於泰國最古老的都城斯科泰古城的中央,是該城的中心佛寺四面有溝渠環繞,從印拉第王開始建造,直到1345年完成於李泰王時期,屬於皇室宗廟,寺中原有209座塔,10處僧院,但大部份都僅剩地基而已。寺內有中央塔台,四周是有四面佛龕的小佛塔和廟堂樣式的佛塔。中央佛塔使用紅土建成,再塗灰泥粉飾。蓮花花蕾狀頂端佛塔被稱為斯科泰式,不同於其他國家的佛塔。
目前還能辨識的主要有純素可泰式的主塔,周圍張著4座室利佛逝(Sri-vijaya)兼錫蘭式小塔和4座高棉式小塔,擁有素可泰主僧院、大城蓋的主僧院、李素五骨灰院、南北兩座內含9尺立佛的廟宇,還有黃昏時可拍攝美麗剪影的大雄寶殿。瑪哈泰寺的主塔是一座上部呈含苞蓮花狀的純素可泰式佛塔,這是李泰王時重建的,原來是一座高棉式佛塔,李泰王不想受高棉影響,遂把原來的高棉塔包起來,外面蓋成純素可泰式的佛塔,這種不破壞前人(朝)作品的例子在泰國時時可見,因為泰人相信破壞廟宇或佛像是對神不尊敬的,所以都是用把建築物包起來或蓋起來,外面再建新的這種方法,因此建築物都會愈來愈“有容乃大”,瑪哈泰寺中的另一個例子就是主塔前的主僧院前還有一個主僧院,這就是到了大城時期,大城國王為了遮住舊有的素可泰主僧院,所以在它的面前又蓋了一座。

大城三寶佛公寺
三寶佛公寺
:創建於泰國大城皇朝時期主殿主要供奉的大佛หลวงพ่อโต(譯音)龍波多意即是佛陀這尊大佛持著大寶扇法相非常莊嚴讓人看一眼就難以忘記,同時這尊也是泰國最大的佛陀,於佛歷1867年開始供奉於寺內,由現在是佛歷2551年來推算這間寺廟及大佛已經有684年歷史。這是尊非常有年代的大佛這間寺廟也是非常具年代的 ,於佛歷2444年大佛身披的袈裟燒了起來造成了好幾處的破損。因此曾經替這尊大佛整修過,於佛歷2472年又再度於主殿安座一直供奉至今,佛歷2449年底開始寺廟又開始修建整個寺院也幫這尊大佛重新貼金,要讓整個佛殿變得更加莊嚴更有質感 。泰國人民都深知在泰國大城時期緬軍攻打泰國,據古書記載在緬軍即將發動攻擊之前這尊佛陀雙目竟然流下眼淚。此景也讓當時的先知及百姓知道泰緬這一交戰大城府應該會淪陷那次的神跡由古時流傳。
至今而本寺的神佛非常慈悲且靈驗,在泰國經商的華人也非常敬仰寺內供奉的眾神佛,常到這裡祈求向神佛許願。據說皆非常靈驗於是還願的信眾也越來越多,讓這間寺廟也成為基金雄厚的一間寺廟可以幫助更多的百姓。本寺由大城皇朝時期就開始經常舉辦活動,不止是中國的新年,在泰國兒童節也都會舉辦發獎學金給學生的活動,以及禪修活動。平常也常舉辦聽經共修祈福及改運加持等等的盛大法會。在緊急天災事故發生時這間寺廟也都會大力參與救災的行動,三寶佛公寺可謂是大城府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占地也非常廣大,香客更可謂是蜂擁而至。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