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伴方式

美國總統布希罕有的上電視向全國發表講話,強調美國的金融基礎穩固,目前遭遇的困難只是暫時,最終能夠克服。 但是,金融專家及投資者對美國金融業前景則多數持悲觀的態度;對於美國整個經濟的前景,亦不樂觀。 文章說,美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蘇聯瓦解後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強國,然而,在短短不到二十年時間就慘變如斯,是美國窮兵黷武的結果。

香港《大公報》日前刊登署名王道的文章《美國危機與中國機遇》,就美國引發華爾街從1929年以來的最大金融風暴,是美國長期窮兵黷武血本無歸的結果;但美國的危機,可以給中國帶來快速發展成為世界強國的機遇。
世界唯一超級強國自去年次按危機“爆煲”以來,噩耗接踵而至。雷曼兄弟破產象徵著金融災難降臨,相信還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破產或被收購兼併。美國總統布希罕有的上電視向全國發表講話,強調美國的金融基礎穩固,目前遭遇的困難只是暫時,最終能夠克服。但是,金融專家及投資者對美國金融業前景則多數持悲觀的態度;對於美國整個經濟的前景,亦不樂觀。
文章說,美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蘇聯瓦解後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強國,然而,在短短不到二十年時間就慘變如斯,是美國窮兵黷武的結果。長期以來,美國以國際憲兵自居,到處插手,四處樹敵,導致七年前遭受“9.11”大災難,***教恐怖分子在全球襲擊美國使領館、辦事處、公司,甚至美國平民。過去,南美洲一直是美國的後花園,現在,卻成為反美的最前線,多數南美國家由親美變為反美。向美國提供大量石油的委內瑞拉,一再威脅要停止供應石油。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最近驅逐美國大使,同時要和俄國在加勒比海進行聯合國軍事演習,直接威脅美國的安全。
美國不顧老盟友的反對,繞過聯合國,出兵伊拉克,使歐美傳統的友誼破裂。美國要放棄“老歐洲”,改而爭取“新歐洲”,支持北約東擴,在一些原屬於華沙條約國的東歐國家大搞“顏色革命”,又把飛彈防禦系統部署在波蘭等國,正對著俄國的大門口;甚至縱容喬治亞屠殺境內俄籍人士集中地區的平民,結果招致俄軍揮軍直入,而美國又以軍艦運送物資支持,美國直接介入,使美俄關係頻臨破裂。
過去,美國人打仗,全球付鈔。美國靠戰爭推銷軍火,大發戰爭財。可是以“反恐戰爭”攻打阿富汗及伊拉克,卻使美國血本無歸,而且陷入越來越深的深淵,不能自拔。
美國國務卿賴斯說:美國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英國政治家的價值觀、利益論,被美國政治家全盤接受。為了改變目前遭遇的困境,美國的國際戰略,正面臨重大的改變。特別是對華政策,必定作重大的調整。
文章介紹了美國近百年來作過幾次重大的戰略調整:(一)“二戰”之前,美國袖手旁觀,發展壯大自己。直至日本偷襲珍珠港,才對日宣戰,並以兩顆核子彈加速日本投降。(二)“二戰”期間,美蘇是反法西斯的戰略同盟。可是,二戰結束後,美蘇變成東西兩個陣營的領頭人,開展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為了圍堵中蘇社會主義陣營,美國重新武裝日本,作為韓戰及越戰的前哨基地。在美國的扶植下,日本由戰爭廢墟,重新站起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三)近十年來的反恐戰爭,美國又在重新調整他的敵友關係。
因為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可幫助美國度過經濟危機;而中國在朝核、伊核問題上堅持核不擴散;在“反恐”問題上又與美國合作;在喬治亞問題上又嚴守中立,不一邊倒向俄國。這一切重大的原則堅持,使美國相信,中國是可以加強全面合作的戰略性夥伴。
由反華制華,到視中國為競爭者,再到把中國定位為利益攸關者,美國對華政策將再進一步改為“全面性戰略合作夥伴”,是一種走來艱苦,但卻是必然的結果。為此,文章認為,中國若緊緊抓住機遇,當離富強國家不遠。
過去,柯林頓及布希,每次大選都以攻擊中國來騙取選票。而今年的兩位總統候選人歐巴馬及麥凱恩,都表示要與中國建立更加全面的、密切的合作。美國民間特別是關注亞洲關係與美國對外政策的專家們,也對下一屆美國總統提出了期許。
美國多維社日前報導,一份由20名亞洲與美國專家共同完成的“美國在亞洲角色”的報告指出,下一屆美國政府應該在未來全球合作、本身利益等因素下繼續以夥伴的方式對待中國。此份報告提供了美國決策者面對亞洲挑戰與機會的建議,這些建議目前已交給歐巴馬與麥凱恩陣營的對外政策顧問。
多維社介紹,此份報告由20位亞洲與美國專家共同撰寫,耗時1年的時間完成,所探討的美國對外議題包括能源安全、環境惡化、亞洲區域聯盟、貿易與投資等。
報告成員之一、美國亞洲基金會國際問題計畫資深研究員施奈德對多維社指出,這份報告認為布希政府的政策方向錯了,美國應該更加關注亞洲,非將焦點放在對中東及南亞的反恐戰爭上。“根據報告的建議,亞洲議題應該放在第一優先的位置。”
自從9.11恐怖攻擊後,美國全力進行反恐行動,先後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與薩達姆政權政權,至今美國在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戰爭仍未結束。著有《協商邊緣:朝鮮協商行為》等書的施奈德認為,下一屆的總統仍可能會繼續反恐戰爭,但亞洲擁有廣泛的經濟與政治利益,美國經濟與亞洲的基礎建設緊密聯繫,而亞洲目前的一些議題也不容忽視,因此,下一屆政府的重點應放在亞洲。
根據報告,雖然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日益鞏固,但為了減少對美國安全與榮景的威脅,美國必須持續對中國等國家的崛起給予回應與關注,報告特彆強調了關注和平崛起的重要性;若美國新政府未加強與亞洲的聯繫,將可能導致非常不一樣的後果。施奈德也視中國為一個發展迅速、在亞洲地區及全球地位日漸重要的國家。下一屆美國政府應該在未來全球合作、本身利益等因素下繼續以夥伴的方式對待中國。
在亞洲議題里,朝鮮核武發展為其中一項備受關注的議題。熟悉朝鮮與韓國事務的施奈德對多維社表示,他認為美國新政府仍會繼續使用以往的方式,也就是建立六方會談的基礎,一方面與朝鮮對話,一方面進行六方會談,而中國在這裡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施奈德認為,中國應該與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合作,一同說服朝鮮放棄核項目。
報告工作組領導人阿馬斯克與羅伊表示,中國與印度為兩個重要的崛起力量,但相對來說,美國的勢力正在消退,新政府必須讓美國自身的利益與亞洲相調和,並加強與中國和印度的關係。
但和美國民間與專家們的意見相左,美國的盟友之一的法國,一家收視率頗高的法國電視台日前播出了一部名為《中國與美國,一場無限制的戰爭》的專題片。在52分鐘的節目中,明確將中美關係定位為“戰爭”。
據英國《太陽報》報導,該片主要展示中國的威脅,如中國資本對美國和西方企業的收購、中國對美國和西方科技的刺探、中國的網路威脅、中國擁有大量美國債券、中國對非洲的“滲透”、中國對能源的控制、中國國防費用的大幅增長等。該片宣稱,在世界外交層面,哪裡有衝突哪裡就有中國的影子。
該片宣稱,自1996年以來中美對抗從未停息。如何兵不血刃地贏得戰爭,已成為中美關係的一個新挑戰。除恐怖主義外,美國政府還有新擔憂,那就是“中國威脅”。一名法國專家還呼籲歐洲與美國結盟,對抗中俄。該片稱,美國國會最近設立了一個專門調查中國對美國經濟和安全威脅的委員會。
整個專題片充斥尠刺激美國人和中國人的話題和語言。這部片子的主基調,就是挑撥中美關係,讓法國坐收漁翁之利。有輿論認為,這部片子並非這家電視台一家之言,而是反映了法國政客的普遍心態。
今屆奧運,讓很多歐洲人發現了一個從未見過的強大中國,他們對中國的心態,從看不起跳躍到恐懼;在歐盟經濟深陷危機、實力大打折扣之時,單獨應付中國,顯得力不從心。而在歐洲政客眼中,美國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帝國,這個帝國雖然不怎麽可愛,但民主自由的特質卻是相通的。而中國則是一個集權國家,與民主自由格格不入。如果讓中美兩個大國迎頭相撞,那麽歐盟可以左右逢源,從中漁利。
更巧妙的是,法國電視台今次推出這個專題片的時機,恰好是美國大選進入白熱化階段,這部片子引發的廣泛討論,勢必引起美國兩個總統候選人的注意,並在辯論中不斷攀比對華政策的強硬,起到火上澆油的作用。
英國《太陽報》指出,單憑一部片子,很難引發中美兩國政府的怒火,但如果這種戰術持之不懈進行下去,並引發西方各大媒體的大合唱,對兩國民間的心理衝擊力無疑是巨大的。一旦民間燃起戰火,政府很難置身事外。
對於法國政客和媒體的這種挑撥行徑,中美兩國領導人都能參透背後隱藏的企圖,不會輕易上當。但對北京而言,這種反華言論的殺傷力極大,無形中弱化了中國的軟實力和形象,所以,必然奮起反擊。
英國《太陽報》說,既然法國人熱衷於宣揚“中美戰爭”,倒不如先來箇中法暗戰,撤銷中法採購契約,掐斷中國人赴法旅遊。——然而,筆者想,英國媒體的做法,何嘗有不是一種火上澆油,希望坐收漁利的伎倆?!
美國國務卿賴斯說:美國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
看來,英國政治家這一價值觀、利益論,不僅只是在美國政治家中被全盤接受;在中國,特別是在“愛國人士”們中間,也應該引起深刻的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