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麥田都是金:莊巧生傳

夢裡麥田都是金:莊巧生傳

《夢裡麥田都是金:莊巧生傳》講述餓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終於解決了10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農業生產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巨大成就。為此,小麥育種工作者功不可沒,其中,我國著名的小麥遺傳育種學家莊巧生為我國小麥生產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小麥遺傳育種是一項見效慢、科研投入巨大、不易出成果的研究。……因此,很多小麥研究者一生都難以選育出一個新品種。”莊巧生在40多年的育種生涯中,主持和領導的課題組先後選育了“華北號”、“北京號”、“豐抗號”、“冬協號”小麥良種30多個,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僅“北京8號”、“北京10號”和“豐抗號”系列小麥品種增加產值45億元。

內容簡介

《夢裡麥田都是金:莊巧生傳》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簡介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導言
第一章少年求學路坎坷
童年在南洋
回國讀高小
中學校園生活
家道中落逢新機
第二章金陵大學的優秀生
報考一波三折
就讀金陵大學
專心修學農藝
戰亂中如期畢業
第三章自強不息 尋找出路
在貴陽初次接觸小麥育種工作
回母校短暫任助教
擔任鄂北農場場長始末
赴美實習
第四章北上麥區圖發展
決定北上
主持小麥育種工作
品種因災報廢
蔡旭贈種
特殊的接待
第五章赴西藏考察農業
支持當地農業生產
開展冬小麥引種試驗
沿雅魯藏布江實地考察
第六章選育過渡品種“華北187”
心有餘而力不逮
選育“華北”
第七章“北京號”系列育成與推廣
選育“北京6號”
選育“北京8號”
選育“北京10號”
“北京14”和“北京837”
倡導使用三交和複合雜交育種法
第八章“豐抗號”系列育成與推廣
發現一批新的優異抗病親本
主要“豐抗號”品種的表現
適時總結品種選育經驗
第九章組織全國小麥協作攻關
主持“六五”、“七五”攻關
提倡穿梭育種
攻關的主要成果
第十章 與時俱進探新路
嘗試花培育種
試驗計算機輔助親本選配
引入國外田間育種試驗機具
開始我國小麥加工品質研究
第十一章走往希望的田野上
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筆耕不輟撒麥香
喜獲新銳續華章
結語
附錄一莊巧生年表
附錄二莊巧生主要論著目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2004年南京農業大學90周年校慶時編撰校史,我就看到名單中涉及的傑出校友,包括原先金陵大學和中央大學農科畢業生有數十人,其中就有莊巧生院士。一來二往,我認識了他們中間一些人,聽他們講起金陵大學和中央大學的往事都十分有趣。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史系主要研究農業史,近年來逐步將一部分精力放到近代農業科技人物的研究上,尤其關注這些人在中國近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2010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牽頭啟動了“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我覺得這是相當有意義的一件事,就報名參加了培訓,加入到了“採集”大軍中。
因為需事先取得專家同意與配合,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撥通了莊巧生家裡的電話,想不到先生很熱情,又很謙虛,打消了我的顧慮。在一年多的時間裡,莊先生以90多歲高齡配合採集小組進行音頻、視頻採集,多次修改錄音整理文稿。莊先生不用電腦,而且因為視力不好,看一份文稿需要較長的時間,一字一句修改以後,還要請別人錄成word文檔再讓他大女婿王志剛用電子郵件發給我。我做得好,先生就笑眯眯的;我做得不夠好,先生就委婉批評我。從這裡,我深切感受到莊先生為學的認真態度和為人的謙和方式。
在採訪的時候,不時有年輕人送來文章讓莊先生修改,也有人電話打來詢問一些問題,莊先生總是認真地聽,有時還用鉛筆記下來。在他家的好多地方,常見到長寬不一的紙條,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很小的字。我給莊先生的採訪提綱,他也在邊上空白的地方寫滿了字。莊先生說:“年齡大,記不清了,預先寫下來,你問的時候我就不會想太長的時間。”
莊先生很謙虛,在很多時候他都說很多事情是別人做的,卻把自己做的大量工作一帶而過,如講到“冬小麥選育專家系統”的研發,他說:“這是他們(指趙雙寧等)做的,我就是個顧問。”而且在發表文章時,莊先生將自己的名字從第一改到最末一位。談到獲得何梁何利獎時,他說:“我都不知道,是他們(指所里)幫我報的。”並且獎金一分沒拿,全部捐出來獎勵小麥育種工作上作出貢獻的年輕人。
莊巧生關心後學,聽所里的同事講,到現在他還給一些研究生修改論文,我沒有向先生求證,其實也無須求證。因為莊先生在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而我在南京農業大學,所以每次我到先生家裡採訪時,先生總是要多做一點事情,希望我每次收穫大一點。但我考慮到先生的年齡和身體,每次都注意控制採訪時間,莊先生說:“不要緊,你明天還可以早一點,這樣我可以多講一點,免得你來回跑太辛苦。”我在南京整理資料的時候,莊先生在北京也沒有閒著。他將我需要的照片、證件、手稿、著作等材料一一整理、分類,裝成一袋一袋,留給我裝箱帶走。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中國農業大學張遠帆先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曹軍會先生,南京農業大學王俊強先生,青島農業大學王寶卿教授,為我提供了收集資料的便利;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張藜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樊洪業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艾素珍編審為書中的內容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和修改意見,在此一併致謝!

序言

老科學家是共和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新中國科技發展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們的學術成長曆程生動反映了近現代中國科技事業與科技教育的進展,本身就是新中國科技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近年來老科學家相繼辭世、學術成長資料大量散失的突出問題,中國科協於2009年向國務院提出搶救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的建議,受到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並明確責成中國科協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組織實施。根據國務院批覆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實施方案》,中國科協聯合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文化部、國資委、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11部委共同組成領導小組,從2010年開始組織實施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文獻與口述資料的蒐集和整理、錄音錄像、實物採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學家求學歷程、師承關係、科研活動、學術成就等學術成長中關鍵節點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資料、實物資料和音像資料完整系統地保存下來,對於充實新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文獻,理清我國科技界學術傳承脈絡,探索我國科技發展規律和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弘揚我國科技工作者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全社會營造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採集工程把重點放在年齡在80歲以上、學術成長經歷豐富的兩院院士,以及雖然不是兩院院士、但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老科學家的關心和愛護。
自2010年啟動實施以來,採集工程以對歷史負責、對國家負責、對科技事業負責的精神,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獲得大量反映老科學家學術成長曆程的文字資料、實物資料和音視頻資料,其中有一些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彌足珍貴。
以傳記叢書的形式把採集工程的成果展現給社會公眾,是採集工程的目標之一,也是社會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來,這些傳記叢書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檔案和書信等各種文獻資料、與口述訪談相互印證校核、嚴密考證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內中還有許多很有價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貴圖片,基本做到了圖文並茂,語言生動,既體現了歷史的鮮活,又立體化地刻畫了人物,較好地實現了真實性、專業性、可讀性的有機統一。通過這套傳記叢書,學者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紮實的文獻依據,公眾能夠更加系統深入地了解老一輩科學家的成就、貢獻、經歷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實地了解科學家、了解科技活動,進而充分激發對科學家職業的濃厚興趣。
藉此機會,向所有接受採集的老科學家及其親屬朋友,向參與採集工程的工作人員和單位,表示衷心感謝。真誠希望這套叢書能夠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和讀者的喜愛,希望採集工程能夠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支持。我期待並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採集工程的成果將以更加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給社會公眾,採集工程的意義也將越來越彰顯於天下。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