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死性齦口炎

壞死性齦口炎

是一種壞死性炎症,若發生在牙齦邊緣稱為壞死性齦炎,若發生在口腔黏膜稱為壞死性口炎。

基本信息

發病原因

主要病原體為梭狀桿菌和螺鏇體。

發病機制

本病發病與機體狀態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梭狀桿菌和螺鏇體在口內共生,不易致病。但在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時,這兩種病菌大量繁殖而導致疾病的發生;本病多為複雜的混合性感染,還可合併其他細菌,如鏈球菌、絲狀菌、黑色素類桿菌等細菌感染。兒童多在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黑熱病後期發生。成人則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後期如白血病、糖尿病、結核病、愛滋病等全身營養極差、抵抗力極度低下的患者。

臨床表現

本病多見於18~30歲的年輕人。牙齦緣及齦乳頭可出現壞死,下前牙唇側多見。牙齦邊緣呈“蟲蝕狀”,牙齦乳頭消失變平似“刀削狀”、“反波浪狀”。在壞死組織表面可有灰白色的偽膜形成,容易擦去,擦去後可見出血的創面。唇、頰、舌、齶、咽、口底等處黏膜均可受累,形成不規則形狀的壞死性深潰瘍,上覆灰黃或灰黑色假膜,周圍黏膜有明顯的充血水腫,易出血。患者口腔有特殊的腐敗性口臭,常伴有流涎、發熱、頭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如治療不及時,壞死可向鄰近的口腔黏膜及深層組織蔓延。如同時伴有產氣莢膜桿菌感染時,可造成大量組織壞死,造成面頰的穿通性缺損,稱為走馬牙疽(noma)或面頰壞疽。此時,壞死物產生的大量毒素可致患者死亡,愈後也留有顏面部的嚴重缺損。

診斷鑑別

組織病理

本病病理特點主要以組織壞死(necrosis)為主。

輔助檢查

壞死區組織塗片可見到大量梭狀桿菌和螺鏇體。

疾病診斷

發病急,大小不一的不規則壞死性深潰瘍,上覆灰黃或灰黑色假膜,自發性出血,典型的腐敗性口臭,壞死區塗片可見到大量梭狀桿菌和螺鏇體。

鑑別診斷

1.皰疹性齦口炎:該病多見於嬰幼兒。為病毒感染,一般具有高熱史,體溫超過38℃,充血範圍波及全口牙齦及口腔黏膜。典型病變為多個小皰及皰破潰後形成的潰瘍面,無壞死。
2.球菌性口炎:口腔黏膜廣泛充血,牙齦充血水腫,但無壞死。在潰瘍或糜爛面上覆黃色均勻緻密的假膜。無惡臭及腐敗氣味。塗片鏡檢為大量各種球菌。

疾病治療

應及早進行治療,給予抗感染治療和支持療法,以控制感染、消除炎症、防止病損蔓延和促進組織恢復。
1.急性期治療:病損區要去除壞死組織,局部用1.5%~3%的過氧化氫溶液沖洗或含漱,以增強局部血液循環。
2.抗感染:可給予廣譜抗生素,如青黴素和紅黴素等,同時使用抗厭氧菌活性較強藥物如甲硝唑和替硝唑等。
3.全身支持治療:應給予高維生素、高蛋白飲食,加強營養。必要時給予輸液,補充液體和電解質。
4.中藥治療:主要是清熱解毒祛腐。症狀較輕者,可用銀花、甘草煎水,清洗口腔。並用人中白散局部塗擦。症狀較重出現黏膜潰爛可先清除壞死物以後,套用牛黃生肌散或者是金黃散塗布創面。也可用霜梅乳沒散(白信、黃連、紅棗、硼砂、乳香、沒藥、冰片、青黛)局部塗擦。

疾病預後

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預後良好。治療不及時則病情發展迅速,病情嚴重可導致患者死亡。治療癒合以後,面頰部缺損畸形,並留有瘢痕,影響美觀和生理功能。

疾病預防

1.注意口腔衛生,及時治療牙周疾病。
2.調理飲食,多吃水果、蔬菜,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加強營養,積極鍛鍊身體,增強機體抵抗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