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四凶

2.比喻貪得無厭者,貪殘者。 3.特指貪食者。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

饕餮
1.傳說中的一種貪殘的怪物。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以為裝飾。
2.比喻貪得無厭者,貪殘者。
3.特指貪食者。
4.比喻貪婪;貪殘。
5.貪婪地吞食。
6.相傳為堯舜時的四凶之一。
7.複姓。南朝梁世祖賜武陵王紀姓饕餮氏。見《梁書.武陵王紀傳》。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辭海》在解釋饕字說:饕即“貪,《漢書·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註:‘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云:“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神魔誌異*異獸篇》:神州極南有惡獸,四目黑皮,長頸四足,性兇悍,極貪吃。行進迅疾若風,為禍一方。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窮奇
結合天神、怪獸、惡人三位一體,真實面目不可破解的奇怪生物。《淮南子·地形訓》高誘註解它稱之為北方天神,身體好像老虎騎著兩條龍。《山海經·西次四經》則說它長得象牛,叫起來象野狗,長著粗硬而不光滑的毛,還要吃人。但《海內北經》又說窮奇象虎,長著翅膀,吃人總是從頭開始吃,吃的人總是披頭散髮。《左傳》則將之類同饕餮和檮杌,說它是少皥氏不才子,因為總是詆毀忠直的人被人們稱為窮奇。《神異經》總結了它的種種特質,描述它是一種生活在西北,長得像虎有翅膀,喜歡吃人的怪物。它能聽懂人說話,聽到人爭吵就去吃有理的一方,聽說有人忠誠有信義就去咬人的鼻子,但聽說有人兇惡不講道理反而會贈送自己咬死的動物。相比饕餮等怪獸,窮奇顯得更具個性和智慧,但是這種喜歡接近人的習慣大大影響了它作為怪獸的神秘魅力和實力評價。
《神異經·西北荒經》:“西北有獸焉,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它就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兒子,大名鼎鼎的窮奇。
這傢伙很有意思,看見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聽說某人忠誠老實,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聽說某人作惡多端,反而要捕殺野獸饋贈。由此可見,它應該是頭凶獸。然而有些書上又說它也不是那么壞,在古時臘八的前一天,宮廷里要舉行一個叫逐疫的儀式,由方相氏帶著十二隻異獸遊行,窮奇和另一隻叫騰根的異獸,共同負擔著吃掉害人的蠱的任務,於是又讓人感覺它對人還是有些異處了。之後神話被歷史化,神鬼也被人格化,窮奇逐漸演變為天下四凶之一,最後終於被舜帝日翻了。
窮奇作為怪獸的形象有兩種:《山海經.西次四經》上言“狀如牛,音如狗”;《山海經.海內北經》上言“狀如虎,有翼”。但不管是哪種形象,它都是一種食人怪獸,而且有著固定的原則,大致引《神異經.西北荒經》上的說法,它“知人語言,逢忠信之人,齧而食之,食人自首始;逢*邪則擒獸而伺之”。也就是說,好人遇到它會變成食物,而且先被咬掉腦袋,而壞人遇到它反而會得到它送來的野獸之類做食物。這樣“是非分明”且付諸行動的怪獸的確少見。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窮奇的來歷,“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舜將其流放,“遷於四裔,以御魑魅”。少昊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稱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們的故事可見於《拾遺記》,非常美麗動人。在那裡有一棵窮桑樹,其果實萬年一結,吃了的話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稱為“窮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這些關鍵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於西方不容置疑,而窮奇也是被舜驅逐到了西北方向,被一同驅逐的還有黃帝的不才子“渾沌”;顓頊的不才子“桃(應為木+壽,音tao)杌;以及“饕餮”三族,作為怪獸的“渾沌”,“桃杌”,“饕餮”也無一例外地出現在西方,其中饕餮位於西南一些,但想來離被稱為“西王母”(地名)的西荒之地不遠。也就是說,和其他幾位帝王略有不同,被虞舜放逐的都到了西方而不是四方都有,所謂“御魑魅”的說法很可能是指壓制當地少數民族,從這樣的想法衍生開思考,怪獸們的行為特性也就不足為奇。“渾沌”,“桃杌”,“饕餮”也具有相似的特點,這裡不加贅述了。
一種說法認為“窮奇”是一種怪獸,而少昊子只是因為其特性而被比作“窮奇”。從家族命名和傳說的情節而言都可以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窮奇就是少昊帝之子,不僅僅是因為有智慧型而被視為神獸,它本來就是“神-獸”,是一個是非顛倒,善捕禽獸的傢伙。至於大儺(舊時的迎神賽會)中的逐疫十二神中負責“食蠱”的窮奇神,因為反而不夠“神話”,也就暫時棄之不理了吧。
渾沌
神話中的混沌
《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裡“渾敦”指太陽。那么渾沌怎么又與帝江聯繫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聯繫在一起,決非偶然。
另外,把太陽神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是較合理的。在人類最初的悟性中還有什麼能比白天與黑夜、光明與與黑暗、太陽與太陰的對比更明顯呢?古人把太陽神稱做混沌,就其初義來說,因為只有太陽具有那包納一切、吞吐一切、涵蓋一切的大光芒。敦與渾連用還見於老子《道德經》:“敦兮,其若朴;……混(渾)兮,其若濁。”黃帝與渾沌相聯繫還有其它許多證據。
檮杌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猛獸。
2.傳說為遠古"四凶"之一,是鯀死後的怨氣所化。
3.泛指惡人。
4.楚史書名。
5. 檮杌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為了。和窮奇一樣,檮杌後來也成了四凶之一。
【文獻記載】
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
《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鯀,禹父。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很,一名難訓。”
謂之檮杌。——《左傳·文公十八年》。注:“凶頑無匹儔之貌。”。服注:“檮杌狀似虎,豪長一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斗不退。”
楚之檮杌。——《孟子》。注:“囂凶之類,興於記惡之戒,因以為名。丁音惡獸名也。”
《春秋》云:“顓頊有不才子名檮杌也。”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檮杌,音桃物。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