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樂理

基本樂理

《基本樂理(第2版)》的編寫以教育部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教育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2006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指南,以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主要理論依據,在教學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地構建了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教材體系。教材編寫成員均是長期工作在各門課程教學第一線的專家學者,他們具有堅實的學科背景與豐富的教學經驗,能最大限度地解決現行教材中存在的諸多與地方高校教學不相適應的問題,突出了音樂教育的全面發展性、綜合性、創新性、專業性、基礎性、適用性,從而達到協助地方高校培養套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本套教材與以往同類教材相比,更加注重課程內容的整合,重視音樂文化、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知識的關聯;更加注重基礎理論的學習,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方法的探討;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聯繫,重視運用音樂知識指導藝術實踐活動方法的研究;更加注重對先進教學方法的運用,重視對富有個性特點的教學模式的探討等。同時,對現行教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加強了以下幾方面的研究: (1)關照學科知識體系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內容上注重知識的融合與滲透。做到在分科的前提下,加強各學科之間的統整與溝通,對於教材中的重複知識和交叉內容進行重點研討,使課程內容既具有廣泛的復蓋面,又有合理的代表性。 (2)注重基礎理論的學習與套用,主動接受當代音樂理論的研究成果,把目光放在學科前沿,時效性強。努力改變基礎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強調高、精、尖的現象,減少過於程式化的內容,做到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使音樂學科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成為一個有機的文化整體。 (3)教材內容做到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規律,以學習者的水平、需求為出發點,以提高學習者的水平、需求為目的,以音樂學科的審美體系為內在邏輯,保證學生認知結構的完整性和學習過程的有序性。 (4)教材內容加強了實踐性環節,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設定既針對學生實際需要,又注重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教材內容簡單、明了、清晰,貼近學生,貼近教學,教材的編撰體現了編寫者多年教學活動的成功經驗。 (5)教材有計畫地增加了中外民族文化藝術的內容,特別是增加了中國的民歌、曲藝、戲曲等藝術形式的內容,以培養學生尊重、熱愛本土藝術文化的情感。 (6)加強了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實踐活動的設計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直接體現在教材體例上,有更強的可操作性,能指導學生的藝術實踐。 (7)教材編寫的縱向發展層次與橫向發展內容(如知識點、技能點等)有機融合,達成了預設性目標,並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以促進學生能力的可持續性發展。

內容提要

基本樂理基本樂理

這是本樂理知識讀本。它具有如下一個特點:知識緊隨時代潮流;語言通俗,並配有大量的典型譜例和直觀的圖解;書後附有漢語拼音編制的術語索引,可方便讀者複習或查閱某一概念回內容,能發揮“樂理小詞典”的作用等。

關於本書的教學套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學時和專業需要來安排教學內容,而且不一定嚴格按照本書的章節順序進行。編者推薦的教學方式是:任課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每一章的理論要點並選擇本章的部分練習題進行示範答題,然後,布置本章習題練習。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樂音體系

第一節 樂音、噪音

第二節 音名

第三節 半音、全音

第四節 等音

第五節 重升音、重降音、還原記號

第六節 音高的分組——音高系統

練習一

第二章 五線譜記錄音高的方式

第一節 五線譜怎樣記錄音高

第二節 加線

第三節 移動八度記號

練習二

第三章 音符、休止符、時值

第一節 五線譜音符的時值

第二節 五線譜的休止符

練習三

第四章 拍、重音、拍子、拍號

第一節 拍和重音

第二節 拍子、拍號

第三節 拍子的分類

第四節 不完全小節

第五節 切分音

練習四

第五章 分拍與連音符

第一節 分拍

第二節 連音符

第三節 單純分拍與複合分拍共享的連音符劃分數字

練習五

第六章 音符時值組合法

第一節&nbs

擴展閱讀

1.http://www.youlu.net/18682092.http://www.youlu.net/1090628

編輯推薦

《基本樂理(第2版)》:21世紀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規劃教材

序言

“21世紀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規劃教材”——一套適應地方本(專)科院校音樂學專業學生使用的教材將陸續出版。這既是當前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又體現了地方高校音樂教材建設的新方向。

本套教材的編寫以教育部2005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教育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2006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指南,以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主要理論依據,在教學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地構建了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教材體系。教材編寫成員均是長期工作在各門課程教學第一線的專家學者,他們具有堅實的學科背景與豐富的教學經驗,能最大限度地解決現行教材中存在的諸多與地方高校教學不相適應的問題,突出了音樂教育的全面發展性、綜合性、創新性、專業性、基礎性、適用性,從而達到協助地方高校培養套用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本套教材與以往同類教材相比,更加注重課程內容的整合,重視音樂文化、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知識的關聯;更加注重基礎理論的學習,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方法的探討;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聯繫,重視運用音樂知識指導藝術實踐活動方法的研究;更加注重對先進教學方法的運用,重視對富有個性特點的教學模式的探討等。同時,對現行教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加強了以下幾方面的研究:

(1)關照學科知識體系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內容上注重知識的融合與滲透。做到在分科的前提下,加強各學科之間的統整與溝通,對於教材中的重複知識和交叉內容進行重點研討,使課程內容既具有廣泛的復蓋面,又有合理的代表性。

(2)注重基礎理論的學習與套用,主動接受當代音樂理論的研究成果,把目光放在學科前沿,時效性強。努力改變基礎內容“繁、難、偏、舊”和過於強調高、精、尖的現象,減少過於程式化的內容,做到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使音樂學科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成為一個有機的文化整體。

(3)教材內容做到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規律,以學習者的水平、需求為出發點,以提高學習者的水平、需求為目的,以音樂學科的審美體系為內在邏輯,保證學生認知結構的完整性和學習過程的有序性。

(4)教材內容加強了實踐性環節,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設定既針對學生實際需要,又注重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教材內容簡單、明了、清晰,貼近學生,貼近教學,教材的編撰體現了編寫者多年教學活動的成功經驗。

(5)教材有計畫地增加了中外民族文化藝術的內容,特別是增加了中國的民歌、曲藝、戲曲等藝術形式的內容,以培養學生尊重、熱愛本土藝術文化的情感。

(6)加強了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實踐活動的設計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直接體現在教材體例上,有更強的可操作性,能指導學生的藝術實踐。

(7)教材編寫的縱向發展層次與橫向發展內容(如知識點、技能點等)有機融合,達成了預設性目標,並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以促進學生能力的可持續性發展。

本套教材是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性的選題,是推動我國地方高校音樂學教材建設的重大工程,凝聚了編寫組集體的智慧。對於教材中存在的一些疏漏和不足,我們誠懇地希望專家和讀者多多指正,使其得以完善。本套教材的編寫得到了暨南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們對編審人員細緻人微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謝,感謝他們為全國地方高校音樂教育事業所作出的貢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