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德級飛彈驅逐艦

基德級飛彈驅逐艦

基德級飛彈驅逐艦,是由美國利頓/英格斯造船廠研製,平均造價2500萬美元,1998至1999年間從美國海軍中陸續提前退役封存,2003年又啟封整修,新買主是中國台灣。

一、概述:

1.研發背景

“斯普魯恩斯”級的原始設計中,本身就存在著反潛型與防空型,但當時美國海軍已經將注意力轉移到性能更佳的“提康德羅加”級宙斯盾巡洋艦上,此種“斯普魯恩斯”級防空型號並未被本國海軍相中。不過伊朗在1974年向美國訂購的四艘軍艦,便採用了這種防空版“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設計,因此有時候也被稱作“阿亞圖拉”級。當時伊朗親美的巴勒維王朝在美國影響力相當大,是唯一獲得美國出口F-14“雄貓”戰鬥機的國家。這種戰艦原先的設計意圖是在波斯灣的軍事行動中使用,所以,它有非常出色的空調系統。

基德級飛彈驅逐艦基德級飛彈驅逐艦

2.研發歷程

就在1979年這四艘驅逐艦完工之際,巴列維王朝突然遭到推翻,新政權執行激進的反美政策,與美國的外交關係迅速交惡,拒絕接收這四艘飛彈驅逐艦,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不願意對伊朗新政權出售武器,美國對伊朗的所有軍售案全部告吹,當時一起泡湯的還包括Bell公司與伊朗進行的一系列攻擊、通用直升機交易。這批飛彈驅逐艦隻能由美國海軍收購,它們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加入美國海軍艦隊
首艦以一位在珍珠港事件中陣亡於“亞歷桑那”號戰列艦(USS Arizona BB-39)上的戰隊長艾薩克·基德少將命名,二號艦“考拉汗”號(USS Callaghan DDG-994)與三號艦“斯考特”號(USS Scott DDG-995)則是為了紀念在1943年底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陣亡的兩位美國海軍少將。由於該級艦為斯普魯恩斯級的準姊妹艦,雖然為DDG,但生產序號就依照“斯普魯恩斯”級的建造順序,接在第三十艘“斯普魯恩斯“級的“佛萊徹”號(USS Fletcher DD-992)後面。這就是為何最後一艘“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編號為DD-997的緣故。

二、性能指標:

該級艦標準排水量6950噸,滿載9574噸,全長171.7米、寬16.8、高9.1米,吃水7米,航速33節,以20節速度航行時,續航力可達6000海里,人員編制為軍官24人、士兵322人。

三、結構特點

“基德”級驅逐艦具有“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某些外形特徵,同時還混合了“維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的作戰系統。作為一種多用途戰艦,“基德”級驅逐艦可以同時應付來自空中、海面和水下的攻擊。
“基德”級的艦體與動力系統基本設計與斯普魯恩斯級艦相同,其動力系統的設計都是為了應付常規戰爭,而不僅僅是反潛戰鬥,但“基德”級在艦體側舷與若干重要部位增加“凱夫拉”或鋁質裝甲,因此排水量比斯普魯恩斯級艦大。基德級與斯普魯恩斯級艦最主要的區別在作戰裝備,捨棄了斯普魯恩斯級艦以反潛為主的戰系與武裝配置,代之以類似“維吉尼亞”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的戰鬥系統與防空武裝,最主要的武器為兩具MK-26雙臂防空飛彈發射器。由於以防空為主要任務,“基德”級便未裝備“斯普魯恩斯”級艦的SQR-19拖曳數組聲納以及MK-112 型“阿斯洛克”反潛飛彈發射器。船樓前方的MK-26彈艙容量較艦尾的MK-26小,因為原先預定在艦首安裝MK-71型203毫米艦炮,但後來遭到取消,仍沿用美國海軍制式的MK-45型127毫米艦炮。艦尾的MK-26可裝填16枚“阿斯洛克”反潛飛彈,使該級艦仍然具備相當的中長程反潛能力。
由於身為一種外銷型艦艇,最初“基德”級的裝備較為簡陋,武器包括艦首一門MK-45艦炮、兩組MK-26雙臂飛彈發射器、兩具三聯裝MK-32魚雷發射器以及兩架反潛直升機,主要偵測裝備則為一具SPS-48C 3D對空搜尋雷達以及兩具用於導引標準防空飛彈的SPG-51D照明雷達,艦上的作戰系統則為美國海軍最早的計算機化戰鬥系統──海軍戰術數據系統(Navy Tactic Data System,NTDS)。

四、武器控制與電子系統:

1.武器裝備

“基德”級驅逐艦主要配備了2座MK45單管127毫米艦炮,2座“密集陣”近程防空系統;2座雙臂MK10飛彈發射架,可發射“標準”“小獵犬”防空飛彈和“阿斯洛克”反潛飛彈;2座MK-36 干擾彈發射器;2座魚雷三聯裝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K32魚雷;此外還配有2架“海鷹”直升機

2.電子設備

“基德”級的電子設備最先包括:一部AN/SPS-48C3D對空搜尋雷達、1部AN/SPS-55平面搜尋雷達、1部AN/SPQ-9A平面追蹤火控雷達、2部AN/SPG-51D照明雷達,和1套AN/SLQ-32(V)2/3/5電子戰系統,以及一套NTDS海軍戰術數據系統,艦首有一部AN/SQS-53A/D聲納。

五、發展演變

在1980年代初期進入美國海軍之際,“基德”級便加裝兩組四聯裝“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以及兩具MK-15密集陣系統,以進一步充實自身的武器裝備。
在1987年至1990年,美國海軍為“基德”級進行新威脅反應提升(New Treat Upgrade,NTU)改良計畫:在偵測裝備方面,以SPS-48E 3D對空搜尋雷達取代SPS-48C,並加裝一具SPS-49 2D長程對空搜尋雷達以及一具可導引MK-45艦炮或“標準”防空飛彈的SPG-60照明雷達(隸屬於MK-86艦炮火控系統);也因此,“基德”級可用於導引“標準”防空飛彈的照射頻道增至三座。同時配備SPS-48E與SPS-49不僅可以在性能上截長補短(SPS-49使用距離較長,但SPS-48E精確度較高且能直接提供目標高度數據)並且互為備援,在接戰時也有相輔相成以及增加目標更新速率的作用;例如在發現威脅時,SPS-48E可專注於掃瞄特定空域,而SPS-49則繼續進行所有方為的全面警戒,因此,整個系統的效能雖比不上擁有相位數組雷達的宙斯盾艦艇,但比其它只有一座鏇轉對空雷達的艦艇好得多。
在作戰系統方面,“基德”級將NTDS升級為ACDS(又稱“重建型海軍戰術數據系統” Restructured NTDS,RNTDS),此為一種半分散式戰鬥系統。ACDS系統核心為一套“指揮決策”系統(Command & Decision System,C&D),整合一套MK-14 Mod5武器指揮系統(Weapon Direction System,WDS,包括兩具UYK-44中型計算機)、一套MK-86艦炮火控系統(包括一具UYK-7主計算機與一具SPG-60照明雷達)、一套MK-74飛彈火控系統(包含一具UYK-7計算機、兩具SPG-51D照明雷達以及位於SPG-51D雷達天線鏇轉基座上的MK-73飛彈指揮儀)、一套MK-116反潛火控系統(包括一具UYK-7主計算機)以及一套SYS-2整合數據系統(IADT,擁有兩具UYK-44中型計算機)等,此外還有一部用於SPS-48E雷達的UYK-20中型計算機、一部用於SYR-1飛彈下鏈傳輸系統的UYK-44中型計算機。ACDS共配備六座OJ-194顯控台與3部武器控制顯控台(Weapon Control Console,WCC),OJ-194中MK-14 WDS用了三具,SYS-2用兩部,SPS-48E則占用一部;至於三具WCC中的兩具用於MK-86火控系統,另一具用於MK-74飛彈火控系統。
“基德”級的C&D指揮決策系統擁有兩部UYK-43主計算機,其中一部使用以美國軍規ADA程式語言為UYK-43計算機新撰寫的NTDS Model5.0版軟體,能與Link-4A、Link-11、Link-14等數據鏈相容;另一部則作為獨立的指揮決策處理器,能建立或修改戰術原則。C&D系統中還包括一具OJ-601/UYQ-21彩色顯控台以及數台配備17或23吋顯示器的自動態勢顯示面板(ASTABS),此外原本預計在1997、1998年度加裝與宙斯盾系統相同的PT-525/UYQ-21 42吋大型顯示器,目前還不確定在其退役役前是否已經完成安裝。
基德級服役之初的WDS為MK-13型,在NTU改良時升級為MK-14。WDS是C&D戰情室與各武器火控系統之間的中繼,根據偵測系統的目標自動追蹤檔案、艦上武器系統的能力以及周遭環境等決定是否進行接戰,並指定接戰順序以及使用的武器,接著便指揮各武器控制系統進行接戰,一次可同時追蹤256個目標;此外,還能監控發射後仍在飛行的防空飛彈或進行射後評估。當某個火控頻道的接戰任務完成後,便在WDS的指揮下接戰另一個目標,而非由戰情中心直接管制。WDS的操作乃透過三具OJ-197/UYA-4顯控台,其中兩具用於兩部UYK-44計算機,一部用於MK-72數據轉換系統。至於SYS-2則負責將艦上SPS-48E、SPS-49、SPS-55等不同性質的雷達所獲得的信息整合成單一的目標偵測檔案,能大幅提升本級艦的環境意識,消除了偵測死角。電戰系統方面,除了“斯考特”號(USS Scott DDG-995)使用功能完整的SLQ-32(V)3之外,其餘三艦一開始都使用不具備主動電子反制能力的SLQ-32(V)2;但後來這三艘都將SLQ-32(V)2升級為具有主動電子反制能力的(V)5型。
平心而論,升級後的“基德”級驅逐艦配備有先進的防空雷達系統,因而具有控制廣泛海域制空權的能力。“在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服役之前,“基德”級堪稱美國艦隊中戰力最強(尤其是防空方面)、最全面的驅逐艦。據稱,如果需要的話,“宙斯盾”也可以控制“基德”級驅逐艦的飛彈系統。

六、作戰使用

“基德”級一度是美國海軍戰力最強大均衡的驅逐艦,服役期間曾陸續充實裝備並提升性能。20世紀90年代由於新一代“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大量進入美國海軍服役,沒有宙斯盾系統的“基德”級隨後在1998至1999年陸續提前除役封存。一般艦船在此後就意味著命運的終結,但“基德”級卻是接二連三的交好運,最終竟然“枯木開花”、再次啟封。
在1998年10月,希臘與美國展開交涉,試圖以“租購”方式取得四艘“基德”級,但最終由於美國不肯出售標準SM-2防空飛彈而告吹;隨後美國又向澳大利亞推銷基德級,但澳大利亞海軍正將力量集中在本國新一代SEA-4000防空艦艇計畫上,對“基德”級一點也不感冒。
台灣原先一直想租借退役封存的“斯普魯恩斯”級飛彈驅逐艦,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反艦能力日益飈升,台灣海軍艦艇應對空中威脅的能力越來越成問題,偏偏“斯普魯恩斯”原型級無法使用“標準”防空飛彈,如果進行改裝,成本、風險都相當大,加之美國一直在此問題上不肯鬆口,因此台灣轉而採購使用相同艦體但具備“標準”防空飛彈系統的“基德”級。2001年美國對台軍售清單上,“基德”級赫然出現在列,並獲得美國批准,“基德”級的採購案被台灣海軍稱為“光華七號”,使原本已經退役的它在台灣聲名大噪。
但是對於台灣海軍而言,美國並未同意出售台灣這波軍購的首要目標──“阿利·伯克”級,較老舊且戰力相對較低的“基德”級似乎只是用來折衝的替代品;而且“基德”級與阿利·伯克級皆為為遠洋艦艇,勢將衝擊台灣海軍未來的發展方向。由於上述原因,加上台灣政壇意識型態對立日趨強烈,故是否要購入“基德”級,曾引發台灣內部不小的爭議。
經過種種波折,包括中間台灣當局為了減輕在野黨的批評,不得不以減少相關飛彈採購數量等手段壓低交易總價,“基德”級的預算總算在2003年5月30日通過,在2004年年度預算中執行,隨後海軍也與美國簽署了軍售發價書,此案終於“大功告成”。軍購內容包括四艘基德級、248枚標準SM-2MR Block 3A防空飛彈、32枚魚叉-II反艦飛彈以及所有訓練、維修、備用零組件等,總值約244億新台幣,老舊艦艇賣到這個天價,阿扁政府的“凱子軍購”確實是名副其實了。
2003年中旬,美國VSE公司擊敗諾斯羅普·格魯曼集團,獲得了四艘“基德”級驅逐艦啟封、整修、改良並訓練台灣海軍接艦人員的契約,總值達810萬美元。契約中四艘“基德”級都將在美國東岸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造船廠進行啟封與改良工程。2003年8月,第一艘“基德”級從原封存地點費城拖至查爾斯頓船廠,並在同月25日展開船體檢查,其餘三艘也在2003至2004年年底拖至該廠;至於艦上系統的NTU改良工程則在2003年7月便已展開,包括加裝Link-16三軍通用數據鏈,以及將艦首SQS-53A聲納升級為SQS-53D。不過該艦的電子裝備是20世紀80年代水平,不僅略嫌老舊過時,維修起來也頗教人頭疼,台灣未來可能考慮以功能強大且易於維護升級的民間組件來取代。在2003年9月,台灣先遣支隊人員抵達查爾斯頓造船廠開始接收基德級的相關工作。在2005年1月26日,竟發生一名“基德”級接艦官兵在艙房內上吊自殺,因而抖出有台軍高級軍官管教不當、過度指派工作給屬下,導致全艦人員壓力過大、士氣低迷的醜聞。
2005年台灣立法院第六會期通過今後海軍艦艇需以台灣的人名或地名命名,因此台灣海軍在2005年10月25日宣布變更“基德”級的命名,改為海軍重要軍港,首艦取“基德”級首字諧音而更名為基隆號(1801),後續三艦依序為“蘇澳”(1802)、“左營”(1803)與“馬公”(1805)。有趣的是,“馬公”號跳過1804顯然是因為其中有4(其實台灣海軍傳統上避諱的號碼是其中有4或總和中有4者,這樣說來,加起來為14的1805也理當跳過才是)。在2005年8月,“基隆”號(DDG-1801)與“蘇澳”號(DDG-1802)已經完成啟封作業與訓練階段,開始進行各項戰備訓練,艦上各武器系統進行了實彈射擊或模擬射擊。歷經一年八個月緊鑼密鼓的啟封工程並接受美海軍的訓練及簽證後,台灣海軍的接艦人員在一年8個月內通過美方的測評與檢驗。
台灣海軍購買的頭兩艘“基德”級──“基隆”號與“蘇澳”號於2005年10月29日上午在查爾斯頓造船廠舉行交艦典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代表美方出席典禮的國防部亞太處長艾倫準將(John Allen),藉機發表了一篇政策性演說,他對著台灣海軍官兵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獨”、反對改變台海現狀的政策,並警告“改變現狀可能會為兩岸人民,整個區域及美國帶來災難”,演說的調子與現場“喜氣洋洋”的氣氛極不搭調,令台灣出席者感到錯愕與意外。一位美國高級官員向維護台灣安全的第一線官兵述說“台獨”與“改變現狀”為害之大,讓他們明白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種事情著實是第一次。
“基隆”號與“蘇澳”號在2005年11月中旬自美啟航,在抵達關島前,懸掛的是美國國旗,台灣官兵也只穿工作服。12月抵達台灣,將於2006年一月於蘇澳軍港舉行成軍典禮。後兩艘“左營”號(DDG-1803)與“馬公”號(DDG-1805)則分別於2005年1月與4月展開啟封訓練,2006年中旬進行作戰測試評估,預計於2007年成軍。
單就戰鬥力而言,作為台灣海軍最大、最新(比二戰時的“陽”字號驅逐艦新了幾十年)的驅逐艦,“基德”級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台灣艦隊的防空戰力與指揮能力,然而目前反對派仍有兩點強烈質疑:第一是認為“基德”級對台灣海軍的成本效益不大,技術上較現有台灣“二代艦”並無明顯優勢,而軍方的宣傳更有過份誇大“基德”級防空與指揮管制能力(例如可用於攔截巡航飛彈)之嫌;其二則認為“基德”級將大幅加劇台灣海軍的後勤負擔,對現有港口、船塢設施也造成嚴峻考驗(國內目前只有中船船塢能停放基德級)。而且,畢竟歲月不饒人,即便台灣的“基德”級經過延壽與改良工程,艦體壽命從最初預定的30年增至35年,移交台灣海軍後還有9年使用期,花這么多錢、費這么大力氣,買來的竟是只剩9年的蹩腳貨,台灣海軍能用多久仍是問題。不過,從台灣能把美國二次大戰期間匆促成批量生產的“陽”字號、“中”字號艦艇用到五、六十年高齡的先例來看,以上壽命數字對於克勤克儉的台灣海軍而言,自然是不成問題的問題。
台灣當局想在短期內立即提升台灣海軍防空戰力,除了當冤大頭買“基德”級之外,也確實沒有辦法:無論是向美國購買“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還是自己研發新一代中型防空艦艇,都不是能夠成為現實的事: “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目前的建造序列排的滿滿的,而且即將在2010年交付最後一艘後完全停產,美國海軍將建造新一代DDX飛彈驅逐艦,屆時台灣恐怕很難讓人家重開生產線;至於自己建造就更不可能了,台灣造船業的“自力更生”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能把幾艘飛彈艇造好就已經讓台灣海軍喜燒高香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