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王

城陽王,是中國古代封爵之一,歷史上共有十五位城陽王:西漢十位、東漢兩位、西晉三位。第一位受封城陽王的是西漢城陽景王劉章,最後一位受封城陽王的是西晉城陽殤王司馬憲。其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西漢城陽荒王劉順,共在位四十六年年;在位時間最短的是西漢城陽哀王劉雲,僅一年。

一世城陽景王劉章


漢城陽王劉章,齊悼惠王次子。齊哀王襄之弟。齊悼惠王劉肥是漢高祖長子,乃高祖昔外婦曹氏所生,只因非嫡出,未能嗣皇位。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肥為齊王,食70城。
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齊悼惠王劉肥薨。子襄立,是為哀王。哀王三年,劉章到長安入宿衛,被呂后封為朱虛侯,並以呂祿女妻之。時呂后稱制,朝中大權皆握呂氏家族手中。年方二十,血氣方剛的劉章常忿劉氏不得職。有一次入侍高后燕飲,高后令劉章為酒吏。劉章向高后自請說:“臣;將種也,請得以軍法行酒。”高后說:“可以”。當大家都飲酒至高興的時候,劉章進歌舞。一會,對呂后說:“請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說:“顧乃父知田耳,若生而為王子,安知田乎?”劉章說:“臣知之。”高后說:“試為我言田意。”劉章說:“深耕禾既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高后默然無語。隨後諸呂中有一人因酒醉而離席起逃,劉章追上,拔劍而斬之,劉章回到席上,對呂后及大家說:“有亡酒一人,臣謹行軍法斬之”。呂后及左右大驚。但前已許軍法論之,無法責怪劉章。自此以後,諸呂皆畏劉章。朝中大臣皆依劉章,劉氏為益強。
高后稱制八年而崩,時趙王呂祿為上將軍,將北軍;呂產為相國居南軍,皆居長安聚兵以威大臣,欲奪劉氏政權。由於朱虛侯劉章妻乃呂祿之女,所以了解呂后陰謀,於是暗地裡派人到齊國報告齊王,要求齊王發兵長安以誅諸呂,然後立齊王為帝。劉章在長安於東牟侯興居及各大臣為內應。於是齊王按劉章謀發兵西擊濟南。漢朝廷聞知此事,大為驚慌。相國呂產派灌英將兵以迎戰齊兵。時灌英率軍至滎陽屯兵不進,並派使到齊營告諭齊王及諸侯,欲與連和以待呂氏之變而共誅之。齊王聽到灌英這一訊息後,立即西取濟南郡,並屯兵於齊西,以待灌英之約。時長安城內的呂祿欲發亂關中,內憚繹侯周勃和朱虛侯劉章等,外畏齊楚兵,又恐灌英叛之,欲待灌英兵與齊合而發,正猶預未覺中。
時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謀使酈寄紿說呂祿交出北軍兵權,呂祿信任酈寄,以為不欺已,遂解印以兵授太尉。太尉遂將北軍。然尚有南軍。丞相陳平乃召朱虛侯劉章佐太尉。太尉令朱虛侯監軍門。令平陽侯曹告衛尉:“毋入相國產殿門”。此時呂產不知呂祿已交出北軍兵權,乃入未央宮,欲為亂,殿門弗得入,徘徊往來。平陽侯恐弗勝,馳語太尉,太尉乃遣朱虛侯急入宮。朱虛侯請求手下需有兵,太尉便發兵千餘人供其使用。朱虛侯帶兵入未央宮,見呂產正在廷中。日食甫時分,開始追殺呂產。呂產急逃,時天風大起,因此,呂產的從官大亂,不敢與朱虛侯斗。於是,朱虛侯急追殺呂產於郎中府吏舍側中。
朱虛侯已殺呂產。少帝命謁者持節犒勞朱虛侯。朱虛侯欲奪節信,謁者不肯,朱虛侯則從與載,因節信馳走,斬長樂衛尉呂更始。隨即返回,急入北軍報告太尉。太尉起迎朱虛侯並表示祝賀,對朱虛侯說:“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遂派人分頭捕捉呂氏男女,不分老幼盡殺之。呂祿、呂、燕王呂通一同被捕殺。遣朱虛侯將諸呂被誅一事報告齊王,令他罷兵回國,灌英也罷兵滎陽以歸。
諸呂即誅,諸大臣議立新主,有的提出立齊王為帝,大多數認為:“呂氏以外家惡而幾危宗廟,亂功臣。今齊王母家駟鈞惡人也,今又立齊王,則復為呂氏。”因代王劉恆是高祖子,年長仁孝寬厚,其母家薄氏謹良。於是就立代王為帝,是為孝文皇帝。
文帝即位,因朱虛侯劉章誅呂有功,封朱虛侯戶二千,銀千斤。誅呂之初,曾計畫朱虛侯因功大而使趙地盡歸朱虛為趙王。當文帝即位後得知其初曾欲立齊王為帝,故絀其功。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三月,齊悼惠王子盡封為王。朱虛侯被封為城陽王,都莒(即今莒城)。城陽王劉章自以為失職奪功,乃鬱悶不歡,文帝四年(前176年)四月薨,謚曰景。歷史上稱為城陽景王。
後人贊曰:“漢遘呂氏之難,安劉功首平勃,然非齊起兵於外,朱虛應於內,漢之為漢,未可知也。乃以微嫌絀章之功,僅割一郡而王之,賞不酬庸,得無失職之恨乎?然章奮起英烈之氣,身不恤,妻不顧,輔翼漢室,封之大小,詎以屑意!且章與東牟侯興居同入宿衛,章與誅諸呂,興居與諸大臣尊立文帝,許盡以趙地王朱虛,梁地王東牟,既而章封城陽,興居封濟北,其為觖望均耳!濟北鏇以反誅,而城陽獨守臣節,保世傳統,與西漢相終,章之遺澤孔長矣,其今槐蔭依然,孫枝郁茂,弔古者每過其下,摩挲流連不能去,曰:此前王所
手植也。語云:思其人猶愛其樹。豈不信哉!”(《重修莒志》)
按,城陽景王劉章,薨後葬何處,史無明文記載,或以為未就國,或以為就國,但莒縣城內在“文化大革命”前,尚有一古槐樹,民間傳為城陽王劉章手植槐被伐後又從根上發出的。是否真偽,不好確認,今存以備考。
城陽景王有子一人:劉喜。

二世城陽共王劉喜


劉喜,於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嗣城陽國王位,繼位六年入朝面君,八年徒封淮南。四年後復還城陽國,十八年入朝面君,二十九年入朝面君。在位三十三年,於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薨,謚曰共。史稱城陽共王。是為城陽王二世。
共王劉喜有子14人:劉延(嗣位)、劉豨、劉嬰、劉吉、劉壯、劉釘、劉慶、劉記、劉齒、劉福、劉寬、劉貞、劉裘、劉皋。
劉豨,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五月甲戌封為雷侯。(一說共王弟,一說共王子,今作王子看待)地屬東海郡。具體遺址不詳。在位15年。於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
劉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五月甲戌封東莞侯。地屬琅邪郡,遺址在沂水縣高橋鄉徐家榮仁村。因痼病不任朝,免。
劉壯,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五月甲戌封為闢土侯。《漢書·王子侯表》說地屬東海郡,但查《地理志·東海郡》下無闢土縣。按,關於闢土城,在《史記·王子侯表》無土字,有人認為《漢書》表本“壁”字,寫者誤分為二字。其實非也,殿本《水經注》沭水條下說:“沭水又南與葛陂水會,水發三柱山,西南流經闢土城南,世謂之辟陽城。《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共王子劉壯為侯國也’。其水於邑積以為陂,謂之辟陽湖,西南流,注於沭水也。”《重修莒志·古蹟》卷說:“葉(圭綬)氏疑今縣南25里之五花營為闢土城,尤誤。考酈注敘葛陂水入沭在潯水之後,潯水在今大店鎮北,距縣城60里,闢土城更在其南,約計當在今縣南70里,即《寰宇記》所稱,移置義塘郡懷仁縣與莒縣界內之古辟陽城也。”在位3年薨。唐敏等著《山東省古地名辭典》說:“遺址當在今莒縣莒城南長嶺鄉境內。”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子劉明嗣位,在位12年,元鼎五年(公元112年)坐酎金免。
3漢城陽王世家
劉嬰,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為利鄉侯。地屬東海郡。酈道元《水經注·淮水》條說:“淮水於縣枝分,北為游水,歷朐縣與沭合。……游水又北經東海利成縣故城東,故利鄉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嬰為侯國,王莽更之曰流泉。”遺址在今江蘇贛榆縣內。劉嬰在位5年,於元狩三年(公元前123年)因罪免。
劉釘,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為有利侯。地屬東海郡。酈道元《水經注·沭水》條下有:“沭水自陽都縣,又南會武陽溝水,水東出倉山,山上有故城,世謂之鹽官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劉釘為侯國也。其城因山為基,水導山下,西北流,謂之武陽溝,又西至即丘縣,注於沭。”元狩元年,坐遺淮南王書稱臣,棄市。國除。遺址在今江蘇贛榆縣內。
劉慶,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為東平侯。《漢書·王子侯表》說地屬東海郡。查《地理志·東海郡》下無東平縣,遺址不詳。在位3年。元狩三年,(公元前119年)坐與姊妹通姦,下獄病死。國除。
劉記,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為運平侯。地屬東海郡,遺址不詳。在位13年。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
劉齒,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為山州侯。地屬不明。在位13年。於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
劉福,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為海常侯。《漢書·王子侯表》說地屬琅邪郡。查《地理志·琅邪郡》下沒有海常縣。遺址不詳。在位13年,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
劉寬,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為騶丘侯。地屬不明。在位42年薨。謚曰敬。史稱騶丘敬侯。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原侯報德嗣。報德薨後,子毋害嗣,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坐使人殺兄,棄市。傳三世國除。
劉貞。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為南城侯。地屬東海郡,遺址在今平邑縣南、魏莊鄉南武城村。在位42年,薨,謚曰節。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子劉猛嗣。在位22年薨,謚曰戴。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孫尊嗣位。在位2年薨,謚曰元。四年(公元前58年)曾孫充國嗣,在位年不詳。薨後謚曰麓。玄孫劉遂嗣位。在位年不詳,薨後謚曰頃。傳五世。
劉裘,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為廣陵侯。具體屬地不詳。(今見唐敏等人編著的《山東省古地名辭典》中有廣陵鎮,但漢時似不為縣,至宋始置廣陵鎮,金因之,明廢鎮為村,今屬壽光縣。為鄉駐地。是否為廣陵侯之廣陵待考)。在位7年薨。謚曰。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子成嗣,在位6年。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坐酎金免。
劉皋,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乙丑封為杜原侯。今河北清河縣與山東利津縣交界處有杜侯邑為漢代城邑。當為其遺址。劉皋在位13年。元鼎五年(公元112年),坐酎金免。

三世城陽頃王劉延


劉延,後元元年(公元前143年)繼城陽國王位,在位10年(元光元年)入朝面君,十四年(元光五年)入朝面君,二十一年(元朔六年)入朝面君,二十六年(元狩五年)入朝面君。當年薨,在位26年,謚為頃,是為城陽王三世。史稱城陽頃王。
城陽頃王劉延有子21人:劉義(嗣位)、劉昌、劉發、劉差、劉方、劉澤、劉敬、劉昆景、劉霸、劉讓、劉光、劉雲、劉餘、劉壽、劉應、劉強、劉息、劉禹、劉類、劉賢、劉不疑。
劉昌,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麥侯,《漢書·王子侯表》說地屬琅邪郡,查《漢書·地理志·琅邪郡》下無麥縣,遺址不詳。在位5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坐酎金免。
劉發,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鉅合侯,地屬平原郡,遺址不詳,在位5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坐酎金免。
4漢城陽王世家
劉差,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昌侯,地屬琅邪郡。遺址在今諸城市昌城鎮。在位5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坐酎金免。
劉方,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蕢侯。屬地不詳。在位5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坐酎金免。
劉澤,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乎葭侯。地屬不詳。在位62年,薨,謚曰康,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子劉舞嗣位,在位年不詳。薨,謚曰夷。孫劉閣嗣位。在位年限不詳。薨,謚曰頃。玄孫劉永嗣位,王莽篡位,國絕。
劉敬,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石洛侯。地屬琅邪郡。遺址不詳。在位26年,征(延)和三年(公元前90年),坐殺人棄市。前幾年在諸城市南出土了石洛侯印。印2.3厘米見方,高1.5厘米,其封地當在此不遠。
劉昆景,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挾術侯。地屬琅邪郡。具體遺址不詳(公元前61年),在位16年。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薨,無後國絕。
劉霸,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挾厘侯。地屬不詳。在位35年,薨。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子劉戚嗣位,在位21年薨,謚曰夷。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孫劉賢嗣位。在位年不詳。薨曰節。曾孫劉思嗣位。薨,在位年不詳。謚曰頃。玄孫劉眾嗣位。在位年不詳。薨,謚曰孝,無後,國絕。
劉讓,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木力侯。地屬平原郡。在位年不詳。薨,謚曰節,史稱節侯。子劉興嗣位,為人所殺,在位年不詳。遺址在今商河縣商河鎮商河縣城內。
劉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文城侯。《漢書》說地屬東海郡,查《漢書·地理志·東海郡》下無文城縣,有一南城縣,下注侯國,疑此地,當為傳抄誤。
劉雲,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扌交靖侯。
地屬不詳。在位5年,坐酎金免。
劉餘,〖HT4”SS〗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庸侯。地屬琅邪郡。遺址不祥,有罪死。
劉壽,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翟侯。地屬東海郡。遺址不詳,在位5年,坐酎金免。
劉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侯。《漢書·王子侯表》說地屬襄賁郡,誤,查《地理志》無襄賁郡。在東海郡下有襄賁縣。唐敏《山東省古地名辭典》襄賁邑下說:“戰國魯邑。漢於邑置襄賁縣,遺址在今蒼山縣駐地卞莊鎮南21公里,長城鎮。在位5年,坐酎金免。
劉強,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彭侯。地屬東海郡。《地理志》東海郡下無彭,遺址不詳。在位5年,坐酎金免。
劉息,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HT4”,6〗幸〖KG-*3〗瓜〖HT4”SS〗侯。地屬不詳。在位55年。薨,謚曰節,史稱節侯。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子劉守嗣位,在位7年薨,謚曰質,史稱質侯。
劉禹,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虛水侯。地屬琅邪郡,後漢省。遺址當在今濰坊市境內。在位38年薨,謚曰康,史稱康侯。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子劉爵嗣位,在位7年薨,謚曰息,史稱息侯。五風四年(公元前54年),孫劉敝嗣位,至王奔篡位,國絕。
劉類,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東淮侯。《漢書·王子侯表》說地屬北海郡。查《漢書·地理志·北海郡》無有東淮縣。查唐敏等編著《山東省古地名辭典》亦無東淮縣。具體地址不詳。劉類在位5年,坐酎金免。
劉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拘侯。《漢書·王子侯表》說地屬千乘郡,查《漢書·千乘郡》下無拘縣。具體遺址不詳。
劉不疑,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四月戊寅封為氵育侯。《漢書·王子侯表》地屬東海郡。《漢書·地理志·東海郡》下無氵育縣,查平原郡下有羽縣,下注“侯國”,氵育羽同音,疑《漢書》誤記,遺址當在今德州市。在位5年,坐酎金免。

四世城陽敬王劉義


劉義,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嗣城陽國王位,在位8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入朝面君。九年(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薨。謚曰敬,史稱城陽敬王。
四世城陽敬王劉義有子一人:劉武(嗣位)。

五世城陽惠王劉武

劉武,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嗣王位。在位11年,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薨。謚曰惠,史稱城陽慧王,是為城陽王五世。
五世城陽慧王有子3人:劉順(嗣位)、劉仁、劉休。〖HT4”SS〗
劉仁,昭帝元鳳六年(公元前75年)十一月乙丑封為江陽侯。《漢書·王子侯表》地屬東海郡。查《地理志·東海郡》後無江陽縣,遺址不詳。在位10年。坐役使附落免。
劉休,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十一月壬申封為高鄉侯。地屬琅邪郡。遺址在今莒南縣十字路鎮一帶。在位年不詳。薨後謚曰節,史稱高鄉節侯。子劉興嗣位。封年和在位年均不詳。薨後曰頃,史稱頃侯。孫劉革始嗣位。封年和在位年均不詳。免,何故免,不詳。共傳三代。

六世城陽荒王劉順


劉順,武帝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嗣王位。在位46年,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薨,謚曰荒,史稱城陽荒王,是為城陽王六世。
六世城陽荒王有子15人:劉恢(嗣位)、劉弘、劉顯、劉丘、劉山、劉文、劉勛、劉佼、劉談、劉光、劉根、劉淵、劉勝、劉勇、劉憲。
劉弘,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十一月壬申封為茲鄉侯。地屬琅邪郡。《漢書·地理志·琅邪郡》下有茲鄉縣,下注“侯國”。《晉書、劉超傳》(列傳四十)說:“劉超·琅邪臨沂人,漢城陽景王章之後也。章七世孫封臨沂縣茲鄉侯。子孫因家焉。父和,為琅邪國上將軍。”(唐敏著《山東省古地名辭典》262頁說:“漢置茲鄉縣。曾為茲鄉侯國。屬徐州琅邪郡。後漢省茲鄉縣。遺址當地今諸城市西北部境內,詳址待考。”不知何據。)劉弘薨於何時史載不詳。子劉昌嗣位。封年和在位年限皆不詳。薨,謚曰頃。史稱頃侯。孫劉應嗣位,封年及在位年限皆不詳。薨,謚曰節,史稱節侯。曾孫劉宇嗣位。免。不知何故。傳四世。
劉顯,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十一月壬申封為藉陽侯。《漢書·王子侯表》說地屬東海郡。查《漢書·地理志·東海郡》條下有建陽、都陽、武陽、新陽,四縣皆為侯國,獨不見“藉陽縣”,疑書傳抄有誤。在位16年。建昭四年(公元前35年),坐恐猖國民取財物,免。
劉丘,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十一月壬申封為都平侯。地屬東海郡。《漢書·地理志·東海郡》條下有都平縣,下注“侯國”。遺址今不詳。在位年及薨年不詳。薨後謚曰愛,史稱愛侯。子劉欣嗣位。封年、在位年及薨年均不詳。薨後謚曰恭。史稱恭侯。孫劉堪嗣,在位年不詳,免。原因不明。
劉山,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十一月壬申封為棗原侯。《漢書·王子侯表》說地屬琅邪郡。查《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條下有臨原,下注“侯國”不見有棗原縣,疑史料傳抄有誤。遺址不詳。劉山在位年及薨年均不詳。子劉勞嗣,封年及在位年均不詳。薨後謚曰節。史稱節侯。侯妾得嗣位,在位年及薨年均不詳。薨,無後,國絕。
劉文,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十一月壬申封為箕侯。地屬琅邪郡。《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條下有箕,下注“侯國”。漢箕縣城在今莒縣東莞鎮大沈莊村南(此處文化大革命前曾出土大量漢墓,墓中有漢畫像石。)。在位年限及薨年均不詳。薨後謚曰願。史稱箕願侯。子劉瞵嗣位。封年及在位年限和薨年均不詳。薨後謚曰節。史稱箕節侯。孫劉褒嗣位。封年、在位年及薨年均不詳。免,原因不明。傳三世。
劉勛,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十一月壬申封為高廣侯。地屬琅邪郡。《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條下有高廣縣,在今莒縣境內。在位年限及薨年不詳,薨後謚曰節。史稱高廣節侯。子劉賀嗣位。封年、在位年限及薨年均不詳。薨後曰哀。孫劉福嗣位。封年、在位年限及薨年均不詳。薨後謚曰質。史稱高廣質侯。曾孫劉吳嗣位。封年、在位年限均不詳。免,原因不明。傳四世。
6漢城陽王世家
劉佼,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十一月壬申封為即來侯。地屬琅邪郡。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條下有即來縣,下注“侯國”。唐敏等著《山東省古地名辭典》即來縣條下說“遺址當在今臨沂地區內,詳址待考。在位年限及薨年不詳。薨後謚曰節,史稱即來節侯。子劉欽嗣。封年及在位年不詳。免,原因不明。僅傳二世。
劉談,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三月丁巳封為庸侯。地屬琅邪郡。遺址不詳。食910戶。在位年限及薨年均不詳。子劉端嗣位。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坐強姦人妻,會赦,免。僅傳二世。
劉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三月丁巳封為崑山侯。地屬琅邪郡。《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有崑山縣,下注“侯國”。唐敏等著《山東省古地名辭典》崑山縣條下說:“漢置縣,曾為崑山侯國。屬徐州琅邪郡。遺址在今五蓮縣地洪凝鎮東偏北約2.5公里處。後漢省。”在位年限及薨年均不詳。薨後謚曰節。子儀嗣位。在位年限不詳。免,僅傳二世。
劉根,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三月丁巳封為析泉侯。地屬琅邪郡。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下有析泉縣,下注“侯國”。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莒州》條下有:“析泉故城,在東北×××里。《水經注》‘濰水(自箕縣)又東,析泉水注之,水出析泉縣北松山。東南流析泉縣東。又東南經仲固山東,北注於濰水……濰水又東北經諸城縣故城西……又東北涓水注之’。……《諸城志》:‘松山在莒州北境,沈流莊西北。其東南為仲固山……析泉故城當在仲固山西北莒州境內,《莒縣誌》說今屋山即松山。”其實這仲固山在今莒縣北境的庫山鄉,當地俗名固山,今學名庫山,濰水正經庫山東坡根。葉圭綬在《續山東考古錄》中說的方向對,里數不對。酈道元說的水流路線及方向皆符合事實。析泉縣故城在莒縣庫山鄉境內上下石城間。《重修莒志·古蹟上》說:“析泉故城在今縣治東北95里,源河鄉上下石城村故址也。”劉根在位年限及薨年均不詳。薨後謚曰節,史稱析泉節侯。子劉詡嗣位。封年及在位年限不詳。免,原因不明。
劉淵,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三月丁巳封為博石侯。地屬琅邪郡。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下有博石縣,下註:“侯國”。唐敏等著《山東省古地名辭典》說:“漢置博石侯國。後國除為縣,屬琅邪郡。後漢省。遺址當在今濰坊市境內。詳址待考。”
劉勝,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三月丁巳封為要安侯。《漢書·王子侯表》說地屬琅邪郡,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下無要安縣有臨安縣,下注“侯國”。故遺址不詳。在位年限和薨年均不詳,薨後謚曰節。子劉守嗣位。封年、在位年限及薨年均不詳,薨後謚曰哀,史稱要安哀侯。無後國絕。
劉勇,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三月丁巳封為房山侯,地屬琅邪郡,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有房山縣,下註:“侯國”。唐敏著《山東省古地名辭典》房山縣條下說:“漢立房山為侯國。後國除為縣,屬琅邪郡,後漢省。遺址在今濰坊市濰城區駐地西南2公里處。”在位56年薨。諡號不明,無後。
劉憲,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3月丁巳封為式侯,食300戶。地屬泰山郡。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下有式縣,但未注侯國。唐敏等著《山東省古地名辭典》式縣條下說:“漢置式縣,屬泰山郡,後漢省。遺址當在今濟寧市境內,詳址待考。”在位年限、薨年不詳。薨後謚曰節,史稱式節侯。子劉霸嗣位,嗣位年代和在位年限均不詳。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薨,謚曰哀。無後,8年後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劉萌以霸弟紹封。在位19年,王莽篡國,國除,其子劉盆子起兵反莽,被起義軍立為皇帝,《後漢書》有傳。

七世城陽戴王劉恢


劉恢,孝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嗣城陽王位。在位8年,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薨。謚曰戴。史稱城陽戴王。是為城陽王七世。
七世城陽戴王有子5人:劉景(嗣位)、劉玄、劉音、劉嗣、劉遷。
7漢城陽王世家
劉玄,元帝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三月封為石山侯。屬琅邪郡。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下有石山縣,下注“侯國”。具體遺址不詳。薨年不詳。薨後謚曰節。史稱石山節侯。子劉嘉嗣位,封年、薨年不詳,薨後謚曰,史稱石山侯。免。
劉音,元帝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三月封為都陽侯。屬東海郡。按,《漢書·地理志·東海郡》下有都陽縣。下注“侯國”。唐敏等著《山東省古地名辭典》說:“遺址當在今棗莊市嶧城區西境內,詳址待考。”在位年限、薨年均不詳。薨後謚曰節,史稱都陽節侯。子劉閎嗣位,封年、在位年限和薨年均不詳。免。
劉嗣,元帝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三月封為參封侯。地屬琅邪郡。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下有參封縣,下注“侯國”。唐敏等著《山東省古地名辭典》說:“漢置參封侯國,後國除為縣,屬琅邪郡,後漢省。遺址當在今濰坊市境內,詳址待考。”在位年限、薨年均不詳。無諡號。子劉殷嗣。封年、在位年限及薨年均不詳。免。
劉遷,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1年)三月封為伊鄉侯。地屬琅邪郡。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下有伊鄉縣,下注“侯國”。具體遺址不詳。劉遷在位年限及薨年均不詳。薨後謚曰頃,史稱伊鄉頃侯。無後國絕。

八世城陽孝王劉景

劉景,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三月嗣城陽王位。在位24年,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薨。薨後謚為孝,史稱城陽孝王,是為城陽王八世。
八世城陽孝王劉景有子3人:劉雲(嗣位),劉欽、劉俚。
劉欽,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五月戊申封為桃山侯。地屬泰山郡。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下有桃山縣,下註:“侯國”。唐敏等著《山東省古地名辭典》說:“漢置桃山縣,以山得名。屬泰山郡。遺址在今寧陽縣寧陽鎮東北10公里,石集鄉駐地石集村南。後漢省。”劉欽在位21年,免。
劉俚。劉雲嗣王位1年後薨,無後,俚紹封。

九世哀王劉雲


劉雲,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嗣城陽王位。在位1年,鴻嘉三年(公元前18年)薨。謚曰哀。史稱成陽哀王。無子。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七月劉俚以雲弟紹封(《漢書·高五王傳》說俚為雲兄),在位25年後,王莽擅權,貶為公,一年後王莽篡權,建立新朝,俚廢為庶民,卒年不詳。
《後漢書·劉祉傳》說:“及莽篡權,劉氏為侯者,皆降為子,食孤卿祿,後皆奪爵。”至此,西漢時期的城陽王,傳九世十王。
東漢城陽王劉祉,為世祖族兄,跟隨世祖轉戰多年,戰功卓著,因此世祖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封其為城陽王。劉祉乃西漢舂陵侯劉敝之子。在位11年(公元53年)病,上城陽王璽綬,願以列侯奉先人之祀。帝自臨其疾,祉薨,年43,謚曰恭王,竟不之國,葬於洛陽北芒,遂國除。建武十三年(公元55年)封祉嫡子平為蔡陽侯,平弟堅高鄉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