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菲爾普斯

埃德蒙·菲爾普斯

菲爾普斯曾經執教於耶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1971年起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

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955年獲得美國阿姆赫斯特學院文學士學位,1959年獲得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諾獎得主詹姆斯·托賓教授。
同時擔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社會科學院院士、紐約科學院院士、美國經濟學協會副會長、布魯金斯經濟事務委員會資深顧問、美聯儲學術會議專家、美國財政部和參議院金融委員會顧問、《美國經濟評論》編委等。
菲爾普斯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總量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包括就業、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儲蓄、公債、稅收、代際公平、價格、工資、微觀主體行為、資本形成、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他最有成就的領域——經濟成長問題,被譽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締造者”和“影響經濟學進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菲爾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貢獻在於經濟成長理論。他繼羅伯特·索洛之後,對經濟成長的動態最最佳化路徑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經濟成長黃金律”,從而正式確立了經濟成長理論。
獲獎原因:菲爾普斯教授最重要的貢獻在於提出了著名的“經濟成長黃金律”,從而正式確立了經濟成長理論。“加深了人們對經濟政策長期和短期影響關係的理解”,並對“經濟學研究和經濟政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成果解讀:費爾普斯的研究成果增進了人們對經濟政策長期和短期影響關係的理解。費爾普斯的理論在上世紀首先被運用在美國和西方其他一些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政策制定中。在今天新的全球經濟背景下,費爾普斯的經濟理論也會對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