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藝術[公元前332年前的埃及美術]

埃及藝術[公元前332年前的埃及美術]
埃及藝術[公元前332年前的埃及美術]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埃及藝術,一般指公元前332年前的埃及美術。其特點是:建築體量巨大,宏偉壯觀,具有強烈的崇高感;雕刻樸素寫實,整體性強,有觀念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傾向;繪畫線條流暢優美,色彩豐富。現遺存一些金字塔、雕刻和墓室壁畫。埃及藝術是人類最早的文化遺產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相關圖書 相關圖書

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統一的專制王朝。此後埃及經歷了三個統一時期(其餘時間為亂世):

古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686~2181年,第三至第六王朝。藝術上以金字塔建築和雕刻最為突出,壁畫尚處在初期階段。

中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133~1786年,第十一、十二王朝。中央政權崩潰,地方貴族勢力強大,金字塔不再建造,由石窟陵墓代替,方尖碑在廟宇入口出現,壁畫逐漸流行,風格較自由。

新王國時代,約公元前1567~332年,第十八至三十一王朝。國勢強盛,經濟繁榮,為埃及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以十八王朝實行改革最突出,藝術一度出現擺脫傳統程式的束縛,以寫實來表現對象物,為藝術帶來生機。

文化背景

埃及(3,200~333BC)是人類文明開始最早的地方之一,它發源於尼羅河兩岸。公元前三千年就有水利工程,也創造象形文字、日曆、煉鋼技術、丈量土地的方法。信仰多神教,埃及人相信人死後屍體保存得好,靈魂可以不滅,個人也得以永生,因此發明防腐處理的屍體叫木乃伊(新王國時出現),存放保護木乃伊的大墳墓叫金字塔。埃及的雕刻、繪畫、建築都是為宗教目的而製作的。

藝術特色

古代埃及藝術反映了一種文化的宗教信仰,它是從這樣的信念發展起 來的:與永恆的來生相比,現世的生命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插曲。在古埃及的藝術里,“裝飾”這個詞可能很難使用,因為除了死者的靈魂以外,這種藝術無意給別人觀看,事實上,那些作品也不想讓人欣賞,他們只意在“使人生存”。在殘忍的上古時期曾經有個慣例,有權勢的人物死後,任他們的和陪葬。犧牲他們為的是讓死者帶著一批合適的隨從進入冥界。後來,這些恐怖行徑不是被認為太殘忍,就是被認為太奢侈,於是藝術就來幫忙,把圖像獻給人間的偉大人物,以此代替活生生的僕役。在古埃及的墳墓中發現的圖畫和模型就跟著種想法有關,為的是讓靈魂在另一個世界有得力的夥伴。

概念性寫實:埃及人遵循嚴格的準則,採用幾乎千年不變的手法進行創作,不以眼前觀察所見為基準,而是以藝術家所知之固有物為創作基礎。

穩定性與紀念性:因為埃及法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形成一封閉的極穩定社會,藝術風格也因此很穩定。法老為了企求永遠享樂之地,而建金字塔、陵廟宇神殿、巨大雕像,這些都顯示出永恆的紀念性。

建築藝術

在埃及社會中最令人驚異的是一切都近於一成不變,藝術風格也相當穩定。因為埃及法老擁有無上的權威,使古代埃及形成一個封閉的具有超穩定結構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藝術主要服務於統治者,藝術個性和創造精神被窒息了.另一方面,為顯示法老的權威,同時讓法老有永遠享樂之地,埃及人修建了大量的金字塔、和,雕刻了無數巨像。它們都顯示出永恆紀念性,使我們今天一看到這些金字塔和石雕就聯想到了埃及的古老歷史。

浮雕和壁畫共同的程式

正面律:表現人物頭部為正側面,眼為正面,肩為正面,腰部以下為正側面;

橫帶狀排列結構,用水平線劃分;

根據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構圖位置;

填塞法,畫面充實,不留空白;

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膚為褐色,女子為淺褐或淡黃,頭髮為藍黑,眼圈為黑色。

雕塑的程式

姿勢必須保持直立,雙臂緊靠軀幹,正面直對觀眾;

根據人物尊卑決定比例大小;

人物著重刻劃頭部,其他部位非常簡略;

面部輪廓寫實,有理想化修飾,表情莊嚴,幾乎沒有表情;

雕塑著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石英材料鑲嵌,以達到逼真的效果。

藝術特徵

古埃及藝術的主要特徵我以為就是“恆定”感,希望通過“恆定”的牽引,使藝術在人與神秘力量間形成媒介。它們是人創造的,但並不完全為現實的人的藝術。這樣的藝術無疑有著造型的紀念碑性和別樣的內在力量。

1. 埃及藝術產生於漫長而穩定繁榮的河谷農業的基礎上。

2. 表現了對自然的熱愛、對大眾生活的信心和對文明成果的驕傲。

3. 它具備普遍的社會功能,表現了人類總體的生存狀態,用以維繫社會精神。

4. 其永恆不變的藝術形式源於長期穩定的社會形式。

5. 莊嚴肅穆的氣氛產生於穩定的社會精神體系和穩定的社會等級結構。

埃及藝術宏大而細緻、莊嚴而溫和、肅穆而明朗、驕傲而謙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