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

《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是由王彬彬所著的一本書籍之一,於2010年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信息

作 者: 王彬彬

叢 書 名: 出 版 社: 經濟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05898691 出版時間:2010-11-01 版 次:1 頁 數:246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與讀物

內容簡介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強度最大、損失慘重、波及範圍最廣而且援救最困難的一次地震。高標準、重民生、可持續的災後重建凝聚了災區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迫切願望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殷切關懷。而產業重建正是改善災區生產生活條件、實現公平正義和持續發展的經濟動力之源。
災後產業重建是一個綜合多個專業、多種學科、不同思維、兼顧經濟、社會、生態的系統工程,也是快速重建、高速增長、持續發展錯落有序又要相互統一的矛盾體。然而,經典的主流經濟理論尚未建立起系統的災後產業重建的理論分析架構,現有的研究或是停留在理念和思路階段,災後產業重建亟須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新的探索。
《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的生態文明重建理念,貫徹《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及系列檔案的有關精神,在對都江堰、彭州、廣漢、綿竹、汶川、平武、寶興、廣元市區、綿陽市區等受災地區進行實地調研,對四川省發改委、四川省經委、四川省統計局、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等10多個省、市、縣部門進行資料調研,與倫敦大學學院、日本神戶大學、日本名古屋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所等機構進行學術交流,並參與國家建設部、清華大學、四川省社科聯等學術研討會的基礎上,綜合各方觀點、成果,形成災後產業選擇、重建、布局的初步結論。
第一,《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總結了汶川地震的時空特徵,概述了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徵、發生機制、主要破壞及其主要原因,初步界定了汶川地震四川災區的空間範圍。《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在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產業結構理論、產業布局理論、災害經濟理論及災後產業重建的相關文獻和觀點進行述評的基礎上,分析國內外災後產業重建經驗,並引入“經濟一環境”的一般作用機理,構建了“災前經濟常規運行一突變與損失一適應性調整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邏輯,將災後產業重建納入經濟學分析框架。
第二,按照區域經濟學科的分析範式,沿著“環境一經濟一產業”的線索,從地理資源基礎、區域經濟基礎和災前發展態勢三個方面研究了汶川地震四川災區震前產業發展狀況,認為該區域具有以下特徵:一是坐落在由三條大斷裂和兩個條帶交錯構成的地質帶上,是四川省乃至全國地震災害最嚴重、活動最頻繁的區域;二是已形成以成德綿為中心、公鐵空為網路、廣雅阿為腹地的區域經濟系統;三是成德綿是四川工業最密集、產業最高級、競爭優勢最強的區域,其中成都處於工業化後期到後工業化階段,德陽、綿陽、阿壩處於工業化中期,廣元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雅安處於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轉變階段。
第三,對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進行了界定,比較分析了工程意義上的經濟損失與經濟意義上的經濟損失的區別,綜述了不同評估方法在歷次自然災害中的實證套用,並對農業、化工、裝備製造、能源、食品、建材、冶金、旅遊、交通運輸、保險、金融、房地產、通訊等重點產業的損失情況進行了經驗評估,對生態等產業間接損失進行了分析。論文認為汶川地震對四川經濟影響十分深遠,且在不同經濟基礎的地區之間差異明顯。從短期來看,當地產業受損嚴重,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受影響,電力等基礎設施保障不足;但從長期來看,產業重建有利於產生新的需求,形成產業發展的政策優勢,為部分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第四,對比研究了災後產業重建的國際經驗及其階段性特徵,梳理總結了汶川地震後國家出台的《條例》、《意見》、《措施》等重大法規政策,指出汶川地震救災重建選擇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救災重建的戰略路線,這條路線從時序上可以分為搶險救災、恢復重建和可持續發展三個階段,並沿著“法規保障—框架規範—巨觀指導—政策協調—措施配套”的方向分階段逐步推進。同時,《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在綜合研究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川災區產業重建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任務。
第五,在分析災後產業選擇的特點、原則的基礎上,構建了災後產業選擇模型,認為災後產業再選擇不同於一般條件下的產業選擇,它不完全是關於主導產業的選擇,而是在整個產業體系中具有突出影響力和感應度的基礎產業、支柱產業、戰略產業的全面選擇。災後產業再選擇不僅受到產業升級、產業轉移的影響,還要系統審視產業的需求效應、帶動效應。據此,《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分別從演化發展、外部衝擊、內生恢復、重建效率四個視角遴選甄別出綠色食品、磷化工、新型建材、機電設備、電子信息、新能源、旅遊等七大重點產業,並提出這些產業恢復和發展的基本思路。
第六,《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認為災後產業布局是市場自覺形成與政府主導推動的協調過程。據此,《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從災後產業布局的微觀機制和中觀機理入手,通過分析四川災區承載功能,結合四川省情,展望發展遠景,提出四川災區“安全布局”、“調整布局”、“發展布局”的三重任務。《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認為,災後產業布局既要突出主體功能,按照主體功能布局生產力,更要突出城市功能,構建災區城市分工協作體系,克服長期以來四川城市經濟“競爭有餘、合作不足”的局面,形成“功能有補充、產業有分工”的整體格局。
第七,《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認為災後產業重建的突破口是制度創新,但制度創新是一個分階段變遷的過程。《地震災區產業恢復與重建研究:以四川汶川地震為例》結合產業重建的階段性任務研究逐步推進的制度體系,構建了企業援助、要素支撐、產業融資、轉移補償等機制框架,用以平穩啟動、有序推進、不斷深化產業重建;同時,提出要通過強化能力建設來實現四川災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