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槽區

地槽區是代表地殼上構造運動強烈活動的地帶,垂直運動速度快、幅度大,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都十分強烈和發育。地槽區的發展過程 1、下降階段  2、上升階段, 最後,地槽區的各部分先後隆起,這種現象稱為普遍回返。

一、地槽區
地槽區代表地殼上構造運動強烈活動的地帶,垂直運動速度快、幅度大,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都十分強烈和發育。如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脈、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脈、亞歐之間的烏拉爾山脈、橫貫歐亞大陸呈東西走向的阿爾卑斯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以及我國的天山、秦嶺、祁連山等山脈,都是世界著名的地槽區。地槽區呈狹長帶狀,寬可數百千米,長可達數千千米。
一)地槽區的發展過程
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以下降運動為主,但伴隨著次一級的上升運動;第二階段以上升運動為主,但伴隨著次一級的下降運動。 1、下降階段 整個地槽區以下降運動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在下降初期階段,從相鄰地台或地背斜剝蝕下來的碎屑物質迅速堆積在地向斜中,並明常伴隨有海底火山噴發活動;在下降占優勢階段,海水面積擴大,有些地背斜也被海水覆蓋,廣泛地沉積了碳酸鹽岩。
2、上升階段
整個地槽以上升運動為主,又稱回返階段。局部回返→中央隆起→ 山前或邊緣拗陷
在上升後期階段,各個地向斜都上升隆起,連同在邊緣拗掐中的碎屑沉積也一起發生褶皺,這時在兩個相鄰的中央隆起之間,即相當於原來地背斜的地方,形成新的拗陷區,稱為山間拗陷。在這些拗陷中,有時有一部分海水殘留下來,形成澙湖
最後,地槽區的各部分先後隆起,這種現象稱為普遍回返。這時,岩層強烈褶皺隆起,海水完全退出,地槽區變成了錯綜複雜的褶皺山脈,稱為褶皺帶。從地槽區下降,經過回返隆起成為褶皺帶,這樣一個完整的構造發育過程,稱為一個構造旋迴。一個構造造旋迴大約要經歷幾千萬年到1億多年。
地槽區的特徵
地槽區表現為以下的各種特徵:
1、巨厚的沉積建造
2、強烈的構造變動
3、頻繁的岩漿活動
4、顯著的區域變質作用
5、豐富多樣的礦產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