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末日》

《地心末日》

《地心毀滅》一片以“心律調節器”病患突然暴斃、鳥類失去方向感為引子,帶出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徵兆,仿佛殺人於無形的兇手一般,緊接著磁場影響電場,在地球各處發生了雷擊等災難。《地心毀滅》中災難的發生,在於印證人類的科學預測所言不虛,而非流於視覺特效的炫耀,在眾多災難片當中,突顯出《地心毀滅》的獨一無二。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導演:喬·艾米爾 jon amiel 

編劇:古柏·蘭恩 cooper layne 

約翰·榮格斯 john rogers 

類型:劇情/科幻/驚悚 

級別:pg-13(科幻生活/死亡場面與暴力內容.語言) 

上映日期:2003年3月28日

劇情介紹

地理學家喬什·凱斯博士(阿倫.艾克哈特飾)無意中發現了一場可能會導致全球人類滅亡的大災難, 從而拉開了這部影片的序幕。
凱斯發現,地心溫度因某種不明原因發生了改變,同時,這種未知的力量正在阻礙地球的正常運轉。隨著地球磁場的迅速惡化,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將緊隨其後。為了拯救地球,保衛全人類的安危,凱斯將全球最傑出的科學家組織起來,成立了一支救援小組,他們計畫乘坐地下飛船抵達地心,在那裡引爆一個特殊裝置,一旦成功,地球仍將像往常一樣正常運轉。地下飛船的駕駛員瑞貝卡(希拉蕊·斯萬克飾),上校羅伯特.艾沃森(布魯斯.格林伍德飾)率領一支科學精英部隊踏上了這場生死之旅。
整個地球的命運就掌握在他們手中。這是一項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任務。但對於能否勝利歸來,誰都沒有十足的把握。

幕後故事

《地心末日》 《地心末日》

這是導演莊·阿米爾首次涉足科幻題材的影片,這位來自英國、畢業於劍橋的導演1990年開始進入好萊塢,這十幾年間他的作品不算多,但卻是風格各異,這其中有講述南北戰爭的劇情片《薩莫斯比》(Sommersby),有驚悚題材的《疊影謀殺案》(Copycat),喜劇片《The Man Who Knew Too Little》,還有國內觀眾熟悉的動作片《偷天陷阱》(Entrapment),埃米爾不喜歡把自己局限一種類型的影片中,這對他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帶來了一定的障礙,有些人就認為他的影片毫無風格可言,雖然拍過很多影片,卻無法相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導演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奧斯卡影后希拉蕊·斯萬克毫無疑問是整部影片最引人注目的亮點。自1999年憑藉《男孩不哭》中的同性戀角色爆冷捧走小金人後,希拉蕊便開始了馬不停蹄的接片工作,先是靈異驚悚片《天賦》中飽受虐待的妻子,而後是《項鍊事件》里18世紀的法國宮廷美人,接著她又和兩位演技派大高手艾爾·帕西諾、羅賓·威廉斯一起經歷阿拉斯加的白夜(《失眠症》),現在她又要鑽到地心裡去經歷平生最刺激的冒險了。
希拉蕊說自己從小就特希望成為一名太空人,那時候的她甚至還沒開始做她的演員夢。這個心愿部分地促使她接下了《地心末日》里瑞貝卡這個角色,片子還沒開機前,她就激動地要求派拉蒙掏錢贊助自己去美國宇航局受訓數周,美其名曰體驗生活,對方吃驚的說:“可是,希拉蕊,你要去的不是太空,是地心。”她說:“可是我想去!”結果?申請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拒絕。
相比之下,阿倫·艾克哈特的動機要嚴肅多了。這位曾出演過《護士貝蒂》《永不妥協》和最近的《迷夢情緣》等片的帥哥表示,“911事件的發生使我相當沮喪,我想拍一部展示在巨大災難來臨前如何避免它的發生的電影,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以地球災難為題材的影片早已泛濫成災,1998年的時候是小行星,現在輪到了地核,在這樣一部以展現特技和災難場面為主的影片裡,即使貴為奧斯卡影后的希拉蕊·斯萬克又能有什麼驚人表現呢?《地心末日》從開拍之初,就被人們拿來和麥可·貝的《世界末日》相提並論,對此,導演阿米爾說:“在拍攝的時候我們特別注意這點,甚至建立了一套所謂的‘反麥可·貝《世界末日》’表演體系”,以力爭不讓觀眾看到前20分鐘時就打著哈欠說,好一部無聊的《世界末日》地心版。
影片原定2002年11月1日上映,後來據說派拉蒙看過粗剪版本後因為對片中幾個關鍵的災難鏡頭不太滿意而忍痛決定追加資金進行進一步完善,從而不得不將上映日期推遲到2003年初。另外,哥倫比亞太空梭的失事對此片也有一定影響。因為影片中有一段情節是國家宇航局的太空梭在著陸前遇到了麻煩,雖然這隻有幾分鐘,但是此段鏡頭極可能再次掀起一些人的傷疤,從而引起恐慌。不知道派拉蒙公司將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為了保持影片的完整性而保留此段,還是略加改變,或是將此段鏡頭完全刪除?如果此段鏡頭仍然保留的話,我們又不由得產生這樣的疑問:他們將影片延後了這么長時間,是不是就是為了避免和災難日如此接近?

幕後製作

探詢地心奧秘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很多科學家都對地球的磁場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科學泰斗愛因斯坦承認,地球磁場是物理學中最重要的難題之一。美國天文學家施滕·奧登瓦爾德(Sten Odenwald)博士曾說:“如果地球磁場突然改變,儘管每隔25萬年才會發生,但結果是讓人好奇的。地球物理學者們已經開始發現地球磁場強度正在下降,我們真不知道這是正常的起伏,還是預示著災難。” 事實上,《地心末日》絕不僅僅是一部科幻片這么簡單,因為人類對地心問題還知之甚少。正如製作人大衛·福斯特(David Foster)所說:“我們看過的都是海洋和太空探險題材的科幻片,而地心之旅卻是很罕見的。” 儘管源於真實的科學發現及推斷,但《地心末日》歸根結底還是想像力的產物。導演喬恩·阿米爾指出:“即使是科學家也只能推測下面的結構。通過聲波探測技術,他們猜測地心的外層是液態的,內層是固態的,並由鎳和鐵等金屬物質構成。不過,沒人能確定究竟。” 另外,科學家們也說不準地心是否有朝一日會停止活動。一系列激烈的辯論也層出不窮。我們腳下是否有一座直徑5英里、正在燃燒的鈽鈾核反應堆?為何每25萬年磁極就會發生改變? 導演阿米爾說:“我們習慣把太空當作最後一道疆界,可我們腳下的數千英里同樣浩瀚而深不可測。我認為影片在以有趣的方式提出疑問,如果一個普通人涉身其中,他會成為英雄嗎?他會具有怎樣的力量,又會驚奇的發現何種力量?” 本片製作人兼聯合編劇庫珀·蘭恩(Cooper Layne)在夏威夷旅遊時曾目睹火山岩漿流入海中,由岩漿遇水迅速冷卻的情景產生了靈感。他回憶說:“我產生了一個有趣的想法,也許可以搭乘飛船從火山口進入充滿熔岩的地心。後來我了解到,火山口真就可以直接通往地心。” 蘭恩帶著想法找到了搭檔肖恩·貝利(Sean Bailey)和製作人大衛·福斯特,三人隨後又找來了派拉蒙的製作人約翰·戈德溫(John Goldwyn)。作為一位不同凡響的製作人,大衛·福斯特擔綱的電影已經超過25部,其中包括《亡命大煞星》《狂野之河》 、《佐羅的面具》 、《間接傷害》和《哈特之戰》 。福斯特非常看好這個創意,立即推薦給好友喬恩·阿米爾,從而達成了與其合作的素願。

關於拍攝

《地心末日》 《地心末日》

對導演阿米爾來說,在保證動作場面的驚險刺激之餘,船員間的關係也是尤為重要的。他說:“所有精彩的戲劇都離不開人物衝突。於是我們安排了大相逕庭的一隊人,包括卑鄙的地球物理學教授、資深NASA指揮官、盡職盡責的太空人、魅力迷人、進入太空最年輕的女性、傲慢自大的法國核物理學家、以及和他針鋒相對20年的同事。這些個性、背景和文化各不相同的人物當然會產生源源不斷的戲劇衝突。” 不出主創人員所料,影片吸引了一批一流演員。艾倫·艾克哈特決定出演本片不僅是因為劇本精彩,還由於這是一部老少皆宜的電影。他說:“影片中的人們在齊心協力拯救地球,我不但以此為榮,還認為影片會讓世人從全新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地球。”希拉蕊·斯萬克在片中扮演了地心飛船的駕駛員,她一直仰慕導演喬恩·阿米爾,無法抗拒難得的合作機會,況且地心航員的角色也不可多得。扮演指揮官艾弗森的布魯斯·格林伍德認為影片故事趣味和幽默不斷,人物對話機敏,關係也相當複雜。對於化身科學家的史坦利·圖齊來說,劇本中人物與動作之間的平衡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每個人的戲份都能得到充分發揮。 為了增強探險故事的真實可信,導演阿米爾聘請了多位顧問,其中包括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NASA太空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和職業軍人。 在片中扮演電腦天才的D·J·考爾斯請教了很多電腦黑客,這些黑客都曾因網路犯罪而入獄,其中的有些人在改造之後正在為政府工作。不過,試圖進入角色世界的考爾斯很快感到身心交瘁。他說:“看到他們如何操作電腦數據,我真的感到害怕。我曾一度不想知道更多,我覺得已經足夠了。” 扮演科學家的艾倫·艾克哈特和戴爾里·林多為深入了解角色,特地來到位於帕薩迪那的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親眼觀察工作中的科學家。另外,林多還觀看了多部科研電影,深切體會到另一個世界的活力。 因為要扮演掌控全盤的頂頭上司,阿爾法·沃德必須了解女性在相關領域的地位背景。她說:“我曾向科學家們諮詢航天工業和NASA的計畫,了解到女性如何才能成為其中一員。最終,我知曉了人物的整個脈絡,她在哪出生,去哪上學,做什麼工作,到了什麼位置,如何掌管這個世界。” 片中的地心航員都是從太空人轉行,布魯斯·格林伍德和希拉蕊·斯萬克為此與兩位真正的太空人會面,他們分別是湯姆·D·瓊斯(Tom D.Jones)博士和蘇珊·海爾姆斯(Susan Helms)上校。其中的瓊斯現在已經成為航天顧問、作家和演講人,他在太空總計逗留了53天,與格林伍德分享了很多寶貴的飛行經驗。“我興奮極了,湯姆給我看了一段從太空拍攝的錄像。在我眼中,所有太空人都是英雄,”格林伍德說。海爾姆斯曾在太空站生活兩個月,而向她取經的希拉蕊·斯萬克也曾一度嚮往太空生活。斯萬克說:“在我立志作演員之前,一直希望成為太空人,現在的我依然嚮往太空。” 在演員籌備角色的同時,設計團隊開始充分發揮想像力去創造片中的地下世界,因為就連科學家都對地下和地心結構知之甚少。在1959年的《地心之旅》中,一群維多利亞時期的貴族紳士步入地心,發現了巨型蜥蜴、浩瀚的湖泊和失落的亞特蘭蒂斯。在本片中,主創人員可以充分利用100多年來的科學積累,以真實為基礎去打造神秘莫測的地心世界,而並非是去尋找怪物和古城。 作為影片的技術顧問,來自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兩位博士為片中物體的大小尺寸、地心溫度及耐熱材料提供了指導。為設計片中的地心飛船,設計人員經歷了大量試驗並徵求了多方意見才最終定型。製作人大衛·福斯特回憶說:“有很多設計方案非常壯觀,但喬恩·阿米爾認為它們與星際旅行和星球大戰的太空船過於相似。於是我們開始考慮在地下自由穿行的生物,最終,蚯蚓給我們帶來了靈感。”除此之外,設計人員還要思考飛船的鑽探、推進和駕駛方式,最後出現在片中的“維吉爾”號集蚯蚓、火箭和潛艇三種概念於一身。 經過仔細斟酌,主創人員決定放棄使用微縮模型,而是搭建一艘全尺寸飛船。製片方租用了一間裝有橋式起重機的大型攝影棚,製作設計師菲利普·哈里森(Philip Harrison)負責指導整個飛船的建造。最終完工的飛船長達200英尺,高30英尺,大小與波音737客機相仿。 飛船內景在另外的攝影棚搭建,與常見的未來派風格不同,地心飛船的內部結構重在實用,各種管道和電纜都暴露在外,因為在片中只有3個月的建造時間,根本無暇顧及舒適和美觀。為在船艙中體現出飛船的運動,特效總監加里·愛爾曼多夫(Garry Elmendorf)設計了比液壓系統更寧靜的氣囊系統。這些氣囊有卡車大小,充氣時有9英寸高,每個氣囊可承重2000磅,不但可以打造搖晃和傾斜的效果,還可讓演員向各個方向移動6-8英寸。

幕後花絮

《地心末日》 《地心末日》

影片於2001年12月9日在溫哥華開拍,劇組曾輾轉倫敦巴黎羅馬蒙特婁華盛頓舊金山等地,片中沙漠外景在猶他州拍攝,值得一提的是,劇組還曾在美軍“星座”號和“林肯”號航母上取景。
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之後,有關部門要求去掉本片預告片中太空梭緊急著陸的鏡頭,但製片方宣稱,在影片上映時,不會去掉這一鏡頭。
為本片擔當顧問的大衛·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博士受影片啟發,想到向地心投放無人探測器在科學上是可行的,2003年5月15日,他的想法被刊登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上。
為本片配樂的克里斯多佛·楊(Christopher Young)使用了120人的交響樂隊和超過40人的合唱團。
古羅馬競技場被毀的場景是用直徑40英尺的模型拍攝的。
片中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的場景耗時半年才製作完成,因為大多數鳥都是由電腦生成的。
片中提到的深達7英里的超深鑽孔是確實存在的。

 

相關介紹

《地心末日》 《地心末日》

《地心末日》從開拍之初,就被人們拿來和麥可.貝的《世界末日》相提並論,對此,導演阿米爾說:“在拍攝的時候我們特別注意這點,甚至建立了一套所謂的‘反麥可·貝《世界末日》’表演體系”,以力爭不讓觀眾看到前20分鐘時就打著哈欠說,好一部無聊的《世界末日》地心版。
好萊塢業內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行話:“只有做不到的,沒有想不到的”,而用這句話來形容好萊塢電影人那新奇怪異的創作靈感可謂最適合不過了,在經歷了一連串的火星探索、火山爆發、洪水泛濫、隕石浩劫及外星人入侵等科幻探險題材後,今年以科幻為題材的電影依然獨領風騷,主流著整個電影市場,不甘寂寞的好萊塢甚至連我們的母體星球——地球也不放過,將眼光瞄準了“地下”。
影片由派拉蒙電影公司投資拍攝,導演是曾執導過《偷天陷阱》《特務插班生》疊影謀殺案》等不同類型影片的素有“獵奇”導演之稱的喬恩.阿米爾,雖是首次涉足科幻探險題材的影片,但阿米爾無論在劇情的鋪排,氣氛的營造,場景的設計,特效的運用及人物的塑造方面均表現得遊刃有餘。
演員方面,腕級的演員並不多,但有幸請來了憑著《男孩別哭》一片以黑馬姿態一舉而摘得奧斯卡與金球獎雙料影后桂冠的希拉蕊.史萬克擔綱主演,雖題材俗套,講求演技的戲份不多,但在影片當中史萬克依然憑著其精湛的演技將性格堅毅、處事冷靜而又充滿智慧的女上校角式演繹得入木三分,從而成為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
這部影片又被譽為是《絕世天劫》的地下版和姊妹篇,但幸好在數碼特效方面,這部影片仍不失為一部有著令人興奮的創新影響的大製作,幾可亂真的特效影像絕對能震撼你的視覺神經,當然如果你不是太挑剔,不是太注重理論邏輯關係的話,你更一定可以從中得到最大的視聽享受。

十大災難片

十大災難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