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評論

《國際貨幣評論》2014年第10期總第26期

本期內容摘要如下:
「IMI視點」
張成思、蘆哲:媒體輿論、公眾預期與通貨膨脹
曲鳳傑:危機後美國經濟的去槓桿化:成效及影響
趙然、伍聰:結算貨幣選擇理論研究評述
「IMI動態」
貨幣金融圓桌會議·2014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國際貨幣新格局”研討會討論摘要

《國際貨幣評論》2014年第11&12總第27期

本期內容摘要如下:
「卷首」
張傑:從理論自卑走向理論自信
「人民幣國際化」
張翔、何平、馬菁蘊:人民幣匯率彈性和我國貨幣政策效果
「巨觀經濟與貨幣政策」
朴志村、高潔超:適應性學習、巨觀經濟預期與中國最優貨幣政策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
李昕:統一貨幣能否“內生”經濟一體化?——基於歐元區的實驗研究
「巨觀審慎監管與金融穩定」
易憲容:美國量寬退出的市場不確定性效應
李稻葵、吳舒鈺、馮明、徐欣:論歐債危機的最終結局及中國的戰略應對
「經濟學家」
向松祚:張五常貨幣金融學說概要

《國際貨幣評論》2015年第1期總第28期

本期內容摘要如下:
「卷首」
陳雨露:大金融框架下的金融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
蘇治、胡迪:人民幣加入SDR的依據、時機及影響
「巨觀經濟與政策」
肖衛國、劉傑、趙聖偉:中國貨幣結構與經濟產出——基於1952-2010年巨觀數據的實證檢驗
王國靜、田國強:金融衝擊和中國經濟波動
「貨幣金融理論與政策」
吳培新:美聯儲非常規貨幣政策框架
許元榮、徐以升:全球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啟示錄——基於主要央行資產負債表觀察(2008-2014)

《國際貨幣評論》2015年第2、3合刊總第29期

本期內容摘要如下:
「卷首」
陳雨露:中國推動世界治理思想變革
任志剛:維護全球金融穩定的良方
「人民幣國際化」
何青、王芳、郭俊傑、莊太量:國際貨幣的全球分布與人民幣國際化戰略
「巨觀經濟與政策」
焦瑾璞、黃亭亭、汪天都等:中國普惠金融發展進程及實證研究
許榮、徐星美、計興辰:中資銀行國際化的價值效應:源於市場機會還是監管套利?
「貨幣金融理論與政策」
張勇、李政軍、龔六堂:利率雙軌制、金融改革與最優貨幣政策
林仁文、楊熠: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與貨幣政策有效性演變
裘翔、周強龍:影子銀行與貨幣政策傳導
劉駿民、王興:貨幣政策衝擊的非對稱影響

《國際貨幣評論》2015年第5期總第31期

本期內容摘要如下:
「卷首」
王兆星:影子銀行及其治理的再思考
「人民幣國際化」
賁聖林、俞潔芳等: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戰略與人民幣國際化
「貨幣金融理論與政策」
孫國峰、蔡春春:貨幣市場利率、流動性供求與中央銀行流動性管理——對貨幣市場利率波動的新分析框架
裘駿峰:國際儲備積累、實物與資產價格通脹及貨幣政策獨立性
「網際網路金融」
謝平、石午光:數字加密貨幣研究:一個文獻綜述

《國際貨幣評論》2015年第6期總第31期

本期內容摘要如下:
「卷首」
陳雨露:最優金融體系結構的路徑選擇
「人民幣國際化」
王勝:國際貨幣、匯率傳遞與貨幣政策
「貨幣金融理論與政策」
侯成琪、龔六堂:部門價格粘性的異質性與貨幣政策的傳導
陳彥斌、郭豫媚、陳偉澤: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貨幣數量論失效研究
「巨觀經濟理論與政策」
周宙、魏傑:政府巨觀經濟政策與經濟波動的關係——經濟失衡形成和傳遞機制的分析及對中國數據的考量

相關介紹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隸屬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與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長期致力於人民幣國際化、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以及中國國際金融戰略等巨觀金融領域前沿理論的研究。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蒙代爾,香港金融管理局原總裁任志剛,著名經濟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以及著名貨幣金融專家、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史蒂夫·漢克共同擔任研究所顧問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出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傑、曹彤、向松祚分別擔任研究所所長、聯席所長以及副所長。[3]
研究所協調推進貨幣金融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戰略研究以及政策和套用研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年輕化、專業化的研究團隊(特約研究員11人、研究員26人、副研究員9人),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學術和政策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為深入推動中國金融理論發展與改革實踐作出了突出貢獻。主要學術產品包括InternationalMonetaryReview(Quarterly)、《國際貨幣評論[1]》(月刊)、《IMI研究動態》(周刊)、《國際貨幣金融每日綜述》(日刊)等四種學術刊物,以及國際貨幣研究系列叢書(IMI書系)。特別是自2012年起,研究所開始每年定期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4]》,重點探討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面臨的重大理論與政策問題。報告因其獨立性、客觀性和決策參考性,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政策部門的高度關注。同時,報告還被譯成英文和日文等版本並在北京、香港、法蘭克福、倫敦等地同步發布,引起國內外理論與實務界的廣泛關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