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正經

李世民治國從諫 李世民治國鑑古 李世民執法不私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吉林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
平裝: 43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60169576
條形碼: 9787560169576
尺寸: 23.8 x 16.8 x 2.4 cm
重量: 721 g

作者簡介

作者:(清代)宋宗元

內容簡介

《國學經典:正經》初名《巾經纂》。《巾經纂》在反映宋宗元思想的同時,在傳揚中國傳統政治智慧與人生智慧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價值,正如《燕大書目》中所講:“其作書之旨,自其善者而言之,可以為立身治國之借鏡,頗有裨於學問經濟。”它不僅囊括了《資治通鑑》的精華,而且其內容及價值可與《長短經》相得益彰,具有同等的實用價值。《正經》的作者是宋宗元。

目錄

1.1 以賢興國魏文侯
1.2 衛鞅變法為孝公
1.3 守邊破敵趙李牧
1.4 約法三章邦入秦
1.5 文武並用賈勸帝
1.6 曹參為相遵行蕭何法規
1.7 重農積貯賈誼言
1.8 勸農貴粟舉晁錯
1.9 智勇退敵漢李廣
1.10 以儉治國漢初興
1.11 汲黯責大不苛小
1.12 匈奴未滅無以家
1.13 平準有法桑弘羊
1.14 復國力霍光掌權
1.15 廢無德君漢霍光
1.16 厲精為治漢宣帝
1.17 勸帝納匈漢揚雄
1.18 治邊自信漢馬援
1.19 通西域班超智勇
1.20 舉奏贓官漢袁安
1.21 虞詡反對棄涼州
1.22 李固患宦官權重
1.23 張綱反貪首權奸
1.24 君舟民水規應詔
1.25 崔耽談治國之道
1.26 劉陶上議憂民飢
1.27 曹操從政興屯田
1.28 荀彧、郭嘉析漢雄
1.29 荀彧談為政之術
1.30 仲長統重論治亂
1.31 劉備三顧臥龍出
1.32 劉備用人定蜀中
1.33 劉備託孤惟賢德
1.34 馬謖用兵重攻心
1.35 顧雍為相巧治國
1.36 七擒七縱諸葛亮
1.37 諸葛亮作出師表
1.38 楊阜談濫用民力
1.39 王基諫君以舟水
1.40 鄧艾倡兩淮屯田
1.41 董允為令攝黃皓
1.42 費塋為政亞臥龍
1.43 為政須獎罰分明
1.44 裴□論“清談”誤國
1.45 裴□諫上從律令
1.46 魏主治貪錮終身
1.47 魏主納諫罪不言
1.48 宇文泰革新政制
1.49 宇文泰創府兵制
1.50 帝高演撥亂反正
1.51 隋朝開國定新律
1.52 隋初君明臣又賢
1.53 楊堅待老輕府庫
1.54 隋初禁官員放貸
1.55 衝鋒陷陣李世民
1.56 李世民述事業成功
1.57 李世民智敗突厥
1.58 憂邊患世民練兵
1.59 計口為率李世民
1.60 世民治國養百姓
1.61 人君之患由身出
1.62 世民治國行仁政
1.63 世民擇官重得人
1.64 李世民安邊有策
1.65 李世民治國從諫
1.66 李世民改制封建
1.67 李世民居安思危
1.68 李世民治國鑑古
1.69 李世民兼聽而明
1.70 李世民以隋為鑑
1.71 世民治國刑寬律簡
1.72 世民治國輕門第
1.73 李世民患守成難
1.74 魏徵論皇帝必為
1.75 李世民以屋喻治
1.76 李世民睦內安外
1.77 魏徵論君臣之治
1.78 李世民患人主少懈
1.79 李世民鼓勵史官
1.80 李世民費心爭位者
1.81 李世民認為開邊必先順民意
1.82 唐高宗無為而治
1.83 狄仁傑辦事嚴格
1.84 隆基為政識君體
1.85 開元朝制歸貞觀
1.86 李隆基和邊安內
1.87 張說利農改兵制
1.88 唐玄宗安撫流民
1.89 開元之始論私鑄
1.90 李隆基靈活賑災
1.91 李隆基罪己定軍
1.92 輔國專權亂天下
1.93 高郢述“民為國本”
1.94 元載計除魚朝恩
1.95 司馬光論擇百官
1.96 楊炎奏請國庫公
1.97 楊炎奏施兩稅法
1.98 劉晏理財養民先
1.99 陸贄論治國安邦
1.100 陸贄論有難興邦
1.101 陸贄論君臣九弊
1.102 陸贄勸帝莫聚私
1.103 陸贄制敵有巧計
1.104 自古用兵本仁義
1.105 嚴震勸帝勿偏安
1.106 陸贄勸帝忍而興復
1.107 陸贄論君王坦誠
1.108 李泌談料敵料將
1.109 陸贄勸帝福勿驕
1.110 李泌議復府兵制
1.111 李泌勸帝勿害功
1.112 李泌安邊而屯田
1.113 李泌與帝論天命
1.114 陸贄論均節財富
1.115 杜黃裳建議削藩
1.116 李吉甫奏減冗官
1.117 李絳論朋黨無害
1.118 李翱上言談文武
1.119 裴度論攘外安內
1.120 韋處厚大論治亂
1.121 杜牧獻治國良策
1.122 唐文宗受制於宦
1.123 武宗失信殺降將
1.124 唐武宗打擊佛教
1.125 唐宣宗反“會昌滅佛”
1.126 孫樵諫復僧尼弊
1.127 杜棕倡賞罰有法
1.128 李襲吉國富兵強
1.129 朱全忠誅唐宦官
1.130 馮涓為主定良策
1.131 後梁太祖挫功臣
1.132 唐延孝論梁必亡
1.133 郭崇韜策設速勝
1.134 季興論矜伐難久
1.135 唐澄論國之可畏
1.136 後晉高祖赦大惡
1.137 後周世宗肅軍政
1.138 王朴獻統一之策
1.139 司馬光評論帝王
2.1 吳起興魏而強楚
2.2 子思談用人之道
2.3 齊威王獎懲官吏
2.4 齊威王以良為寶
2.5 孫臏奇計勝龐滑
2.6 韓昭侯任賢無私
2.7 燕昭王求賢若渴
2.8 趙括為將害趙軍
2.9 毛遂自薦使楚國
2.10 李斯說逐客無益
2.11 劉邦拜韓信為將
2.12 漢高祖談用人傑
2.13 陳平談丞相職責
2.14 漢武帝用將御外
2.15 漢武帝令官薦賢
2.16 來歙臨終勇薦賢
2.17 郭僅論選補眾職
2.18 陽興公心薦人才
2.19 第五倫巧遇知己
2.20 漢明帝不用外戚
2.21 楊震不受權貴托
2.22 周舉談識別忠佞
2.23 爰延勸君遠讒諛
2.24 范滂抵制任甥為吏
2.25 曹操為慧眼所識
2.26 劉備俠義任關張
2.27 曹操說為國失賢
2.28 崔琰毛玢用廉吏
2.29 孫權論將而用賢
2.30 曹操知人而善任
2.31 杜預論官員考核
2.32 李淵用臣巧放權
2.33 李世民廣攬人才
2.34 李世民按才授職
2.35 李世民擇人有道
2.36 李世民善於識人
2.37 李世民遣臣察民
2.38 李世民慧眼識忠
2.39 李世民敬重魏徵
2.40 李世民痛悼魏徵
2.41 李世民評點群臣
2.42 李安期大論賢才
2.43 盧承慶三改考語
2.44 劉曉取士德為先
2.45 狄仁傑無私無畏
2.46 武則天首行試官
2.47 李隆基考核地方
2.48 王毛仲為臣幹練
2.49 宗切執政尊法度
2.50 李泌千里赴國難
2.51 李光弼治軍有方
2.52 令狐彰臨終薦賢
2.53 郭子儀善用敗將
2.54 常袞辭祿巧薦賢
2.55 沈既濟談選人才
2.56 陸贄論考課貴精
2.57 陸贄主張用人寬
2.58 崔群論治亂用人
2.59 唐武宗私貶大臣
2.60 唐宣宗用人棄舅
2.61 後周世采求臣言
2.62 周世宗用人守法
3.1 李廣廉而愛士卒
3.2 趙廣漢為官設骺筒
3.3 祭遵克己而奉公
3.4 孔奮處膏不自潤
3.5 吳漢為將勇為先
3.6 光武帝勤於政事
3.7 諸葛亮死走仲達
3.8 陶侃為政慎職
3.9 宋武帝清簡寡慾
3.10 古弼為臣勇諫諍
3.11 古弼筆耕巧裁帝
3.12 顏延之清廉謹慎
3.13 齊高帝淡泊節儉
3.14 李諤反對浮華風
3.15 辛公義推行德政
3.16 梁毗撫邊為良臣
3.17 李世民謹慎執政
3.18 唐玄宗親歷農事
3.19 德宗帝勵精圖治
3.20 唐宣宗治國有法
3.21 唐宣宗明察下情
3.22 唐宣宗效祖遺風
3.23 張承業不用公物
4.1 藺相如忍讓廉頗
4.2 觸龍勇說趙太后
4.3 蘇武不辱完使命
4.4 寇恂不欲兩虎鬥
4.5 竇建德善用降臣
4.6 李世民緩解矛盾
4.7 盧懷慎功高輕權
4.8 顏真卿勇赴國難
4.9 顏呆卿視死如歸
4.10 張巡拒叛退賊兵
4.11 李泌勸肅宗復國
4.12 張巡赴死色不亂
4.13 李泌不計個人怨
4.14 顏真卿為國冒死
4.15 李泌冒死保太子
4.16 李絳力阻聖德碑
4.17 韋澳居官不貪名
4.18 李存勖勸主言和
4.19 郭崇韜為國捐私財
4.20 高從誨見微能諫
4.21 唐主安民厭爭戰
4.22 劉知遠以財賞民
4.23 周世宗愛民鑄錢
5.1 趙奢為吏巧治稅
5.2 張釋之依法量刑
5.3 緹縈年少也救父
5.4 申屠嘉剛正嚴明
5.5 周亞夫細柳治軍
5.6 漢武帝執法不偏
5.7 雋不疑智辦太子
5.8 夏侯勝非議詔書
5.9 董宣執法不畏上
5.10 寒朗奏請平冤案
5.11 虞詡抖膽奏權貴
5.12 蘇章執法明公私
5.13 范滂志在天下澄
5.14 李膺執法如奔雷
5.15 史弼鉤黨不誣陷
5.16 諸葛亮執法有寬
5.17 諸葛亮揮淚斬將
5.18 魏明帝重視法制
5.19 魏孝文帝嚴治貪
5.20 隋文帝嚴治兒子
5.21 李世民執法不私
5.22 李世民慎用死刑
5.23 隋文帝執法有度
5.24 高祖有私不亂法
5.25 李世民慧眼識人
5.26 許圉師教子無方
5.27 狄仁傑依法辦案
5.28 狄仁傑犯顏執法
5.29 唐玄宗法不容情
5.30 李亨戰時巧執法
5.31 柳公綽執法不阿
5.32 薛元賞不畏強權
5.33 韋澳執法不避親
5.34 劉知遠嚴法治軍
6.1 蓋寬饒剛直公清
6.2 京房開導漢元帝
6.3 韓歆直言終遇害
6.4 鍾離以德治百姓
6.5 第五倫反對苛政
6.6 二苟進善勢如願
6.7 喬豫和苞諫劉曜
6.8 蕭衍以廉遮百醜
6.9 杜弼智言抨南梁
6.10 宇文邕視學納諫
6.11 魏徵奉上“十思疏”
6.12 魏徵巧妙戒
6.13 馬周為官巧借古
6.14 魏徵論國家吏
6.15 褚遂良秉筆直書
6.16 徐惠勸帝有深意
6.17 李治輕舊臣規勸
6.18 劉仁軌大膽直言
6.19 魏元忠賞罰分明
6.20 陳子昂勸止攻伐
6.21 陳子昂勸止濫刑
6.22 狄仁傑戒造佛像
6.23 武攸寧勸上濟民
6.24 辛替否批評公主
6.25 唐玄宗為政放權
6.26 韓休直諫李隆基
6.27 張九齡諫上莫賞名
6.28 顏真卿進諫通天聽
6.29 崔祜甫直言諫賀
6.30 陸贄勸帝勇納諫
6.31 李泌為韓混辯護
6.32 白居易反對鬻官
6.33 韓愈冒死諫憲
6.34 劉棲楚大膽直諫
6.35 李德裕獻《丹□六箴
6.36 唐文宗無奈明黨何
6.37 蕭儼諫高樓唐主
7.1 江乙言兼聽則明
7.2 齊襄王勇於納諫
7.3 漢高祖寬赦季布
7.4 賈山言治亂之道
7.5 漢文帝復用魏尚
7.6 漢武帝晚年悔過
7.7 光武帝不記前仇
7.8 郅惲夜阻皇帝歸
7.9 唐羌諫荔枝害民
7.10 左雄薦周舉有喜
7.11 張敞說化人在德
7.12 曹操能用謾罵人
7.13 蔣琬肚罩能撐船
7.14 唐高祖克己納諫
7.15 張玄素主張分工
7.16 李世民從諫如流
7.17 李世民患不自知
7.18 李世民廣開言路
7.19 李世民舉一反三
7.20 李世民晚年納諫
7.21 韓建不聽李愚計
7.22 李存勖遠識卓見
7.23 後梁均王不聽諫
8.1 鄭當時智引渭水
8.2 兄寬為民得人心
8.3 漢武帝治理黃河
8.4 龔遂治勃海有方
8.5 王渙為官恩百姓
8.6 河間王悔過自修
8.7 劉寵為政不擾民
8.8 杜畿為民治河東
8.9 魏德深體察民情
8.10 狄仁傑安撫邊民
8.11 柳公綽出使河東
8.12 盧弘宣安撫下民
8.13 張全義安撫流民
8.14 楊行密撫御將士
8.15 徐知誥富民安國
9.1 漢文帝臨喪有詔
9.2 韓延壽教民禮讓
9.3 漢宣帝不忘功臣
9.4 貢禹勸人君節儉
9.5 劉向上疏言薄葬
9.6 卓茂甄別禮與賄
9.7 馬援萬里還書
9.8 漢明帝雲台儲將
9.9 樊準重振學習風
9.10 鄧太后監督貴戚
9.11 梁商臨終教子
9.12 孫權勸學呂蒙
9.13 晉武帝倡導節儉
9.14 西涼王李嵩誡子
9.15 宋文帝誡弟有書
9.16 宇文邕教子有方
9.17 隋文帝著力培養兒子
9.18 李世民不搞封禪儀式
9.19 李世民納忠言
9.20 李世民力求薄葬
9.21 李世民嚴格教子
9.22 李隆基厲行節儉
9.23 宋切反對大修墓
9.24 唐玄宗讓后妃養蠶
9.25 唐玄宗不惠公主
9.26 郭子儀善教子女
9.27 元縝上疏論諫職
9.28 唐文宗生活儉素
9.29 唐宣宗戒女勿驕
9.30 後唐明宗戒子學經義
9.31 唐主節儉勤政
9.32 後周太祖戒珍華
9.33 後周太祖遺言薄葬
10.1 衛青功大不驕
10.2 張安世為官謹慎
10.3 疏廣辭官還鄉
10.4 光武帝反對虛美
10.5 馬援女為後有才
10.6 馬太后不封外戚
10.7 班超不報復謗人
10.8 毛義為母受官
10.9 鄧綏為後仍謙讓
10.10 楊震清廉慎獨
10.11 薛包有道孝父母
10.12 李固育子善磨礪
10.13 有德之士不為客
10.14 北周初年賢俊輩出
10.15 獨孤皇后不搞特權
10.16 楊堅不蓄美女
10.17 楊堅與民眾共度災年
10.18 李世民知人知己
10.19 李世民不驕不躁
10.20 長孫皇后賢良體國
10.21 李泌功成身退
10.22 郭子儀功高不遭疑
10.23 柳宗元愛友勝己
10.24 皇太叔有隱德
11.1 趙高指鹿為馬
11.2 鮑宣上書陳時弊
11.3 王莽竊取國家大權
11.4 梁冀謀私取滅亡
11.5 第一次“黨錮之禍”
11.6 第二次“黨錮之禍”
11.7 劉絮專權貪贓
11.8 宋孝武帝假意求直言
11.9 高歡放縱縱下屬
11.10 高洋無法無天
11.11 陳帝國宮亂而滅亡
11.12 楊廣極欲游江南
11.13 楊廣追求服飾奢華
11.14 楊廣阻官論奢侈
11.15 隋流亡朝廷聲色犬馬
11.16 武后除掉不合流的老臣
11.17 貪官李義府橫行霸道
11.18 武后垂簾聽政
11.19 陳子昂勸阻武則天提倡誣陷
11.20 武則天手下多無賴
11.21 武則天縱容張宗昌製造冤案
11.22 安祿山范陽兵變
11.23 哥舒瀚兵敗潼關
11.24 宦官當政,國無寧日
11.25 元載等三相勸代宗信佛
11.26 元載、王縉爭納賄受誅
11.27 王丕、王叔文黨人顯貴驕人
11.28 唐憲宗大興土木
11.29 憲宗驕侈信任佞臣
11.30 憲宗求長生而擾民
11.31 唐穆宗遊樂無度
11.32 唐穆宗朝令夕改出師無功
11.33 李篪庇護巧諂之人
11.34 穆宗遊戲無度而被害
11.35 唐懿宗侈靡迎佛骨
11.36 僖宗為太監掌上物
11.37 唐僖宗遊樂無度
11.38 朱全忠殺人滅口
11.39 李克寧讒言而送命
11.40 後梁太祖淫亂子媳而遭殺身之禍
11.41 蜀主奢縱無度
11.42 後唐莊宗縱諸伶而亂政
11.43 孔謙亂政令
12.1 嚴延年違母教濫殺而亡
12.2 陳湯料事如神
12.3 薛宣說吏道以法令為師
12.4 王莽改革貨幣失敗
12.5 班超但願生人玉門關
12.6 張衡主張禁絕宣傳迷信
12.7 宋文帝教子不懂“習其險艱”
12.8 南梁朝臣魚龍混雜
12.9 高歡一生都是亂世英雄
12.10 北周帝國的宮廷政變
12.11 斛律光功高震主
12.12 北齊君昏臣奸,改革受阻
12.13 張雕改革招忌,身死家亡
12.14 伊婁謙以德報怨
12.15 官僚主義困擾隋朝政府
12.16 裴矩的西域政策勞民傷財
12.17 楊廣狂妄自大
12.18 李密對戰時糧食一再失策
12.19 李淵納諫不盡虛心
12.20 王世充急不可耐做皇帝
12.21 王世充葉公好龍
12.22 李世民治國尺有所短
12.23 李世民由明君漸變為昏君
12.24 李世民寬容下屬無心之過
12.25 劉仁軌以德報怨
12.26 婁師德忍辱為官
12.27 豆盧欽望沽名釣譽
12.28 唐朝天下重歸李家
12.29 司馬承禎道破天機
12.30 太平公主失算李隆基上台
12.31 李隆基再次政變終掌全權
12.32 姚崇反對國家棄武拜佛
12.33 張九齡據理力爭
12.34 安祿山裝傻賣痴以求寵
12.35 馬嵬驛兵變
12.36 唐朝廷權力鬥爭又趨激烈
12.37 陸贄論君上之權惟不自用,乃能用人
12.38 唐德宗復趙光奇家而掩大過
12.39 唐德宗喜用佞臣
12.40 杜黃裳小節不修誤相事
12.41 曹華誘殺降卒
12.42 牛僧孺行姑息偷安之術
12.43 唐宣宗不以愛好亂法
12.44 蔣伸論人思僥倖謀官天下易亂
12.45 黃巢率軍人長安憎殺官史
12.46 後梁太祖不用唐賣國賊
12.47 後梁主不用敬翔舊臣而亡國
12.48 郭崇韜以門弟論人遭怨
12.49 石敬瑭以權術自固
12.50 趙德鈞賣主求榮遭斥而死
12.51 桑維翰以愛憎傷政事
12.52 晉主濫賞優伶壞朝政國法
12.53 後漢將相因酒令而失和
12.54 江文舉因言害貢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