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學的起源與發展

因明是古印度的邏輯學說,“因”是指推理的根據、理由,“明”是知識、智慧,所以因明是通過宗、因、喻等所組成的論式,進行推理、證明的學問。學派紛爭的年代,為了證明本派學說的正確,指明對方學說的錯誤,辯論的方法成為至關重要的工具,在長期辯論中,逐漸形成了推理形式。最早起源於古印度正統婆羅門哲學派別關於祭祀的辯論,其中正理派深入研究了邏輯問題,以五支作法為中心,初步歸納出正確推理的基本規則和錯誤推理的原因、類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因明學的起源與發展

《因明學的起源和發展》為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僧侶兼學者武邑尚邦(1914-2005)撰寫,全面梳理和研究自玄奘以來因明學在中國的發展脈絡,以及傳入日本之後的承襲演變和學派分野,是迄今為止首部中日因明學學術史。除詳細評介中日僧侶學者有關因明學註疏的傳世文獻之外,《因明學的起源和發展》還收錄了敦煌出土的三種因明學寫本,並對其加以識讀和解說。

目錄

著者序

譯者序

第一部因明研究史

序論因明的形成及其背景

一、邏輯思想在印度的起源及知識論的形成

二、因論師的出現--量論的形成及其發展--《遮羅迦本集》的邏輯論--《方便心論》的邏輯論

三、正理派的邏輯論--般閣多足的論點--陳那的邏輯論

四、陳那的因明改革及其以後印度邏輯學的發展第一章中國的因明研究

第一節因明的傳承和傳人

一、五明論的誕生--《瑜伽師地論》的七因明

二、慧遠的量論--因明的接受--中國因明研究的發端--唯識比量--因明的接受與中國佛教的特徵

第二節中國對因明的接受

一、《因明入正理論》的翻譯及其研究--研究者及其著述--神泰一文軌一淨眼一玄范一文備一基一靖邁一呂才一明覺一壁一玄應一元曉一靈雋

二、《因明正理門論》的翻譯--研究者及其著述--普光一神泰一圓測一文軌一淨眼一玄范一憬興

勝莊一定賓一文備一道證

三、中國因明的確立--慧沼一智周的著述--其後的研究--崇俊一從芳一太賢一利涉一利明一清斡一道獻一道邑一俊清一道憲一如理一擇鄰一圓悟--宋代以後的因明研究

第二章日本的因明研究第一節因明的傳人--初期的因明研究

一、因明的傳人--南寺系的傳承(道昭一行基一行信一法隆寺的孝仁一元興寺的平備一神睿)--北寺系的傳承(玄肪一大安寺的慶俊一願曉)--護命(元興寺)的因明研究

二、北寺系的因明研究及其影響--善珠的因明研究

三、因明研究在日本的發展--研學豎義制度與因明研究--行賀一修圓一春德

第二節因明研究在日本的展開

一、課題分類研究的展開--延壽的《宗鏡錄》--守寵(元興寺)一明詮(音石)一真惠(三松寺)一隆光(藥師寺)一惠畛(東大寺)一道詮(法隆寺)一詮律(池邊)一平智(藥師寺)

二、南都的普通研究者和著述--元興寺的研究者(賢應一延保)--東大寺的研究者(懺安一長載一願建一延義一圓超一忠最一泉球一觀理一法藏)--法隆寺的長賢--藥師寺的長朗--大安寺的慶俊一玄睿一仁覺

三、興福寺系統的因明研究--維摩會的豎義制度--研究者(空晴一真喜一仲算一守朝)

四、喜多院(本院)的因明研究(主恩)--法差別意許問題--勝勝、勝劣、二他用的三傳--林懷的《三

十三過本作法》問題--研究者與著述(經救一真興一清范一真范一賴信一隆禪)

五、永超的《東域錄》--其後的研究者(湛秀一賴信一永緣一慧曉一覺晴)

第三節日本因明研究的成熟期

一、藏俊的因明研究及其著作

二、藏俊以後的因明研究及著作(覺憲一信憲一貞慶)

三、因明研究的新方向--秘密口傳傾向--內因二明的綜合研究--英弘一興玄一覺遍

四、秘密口傳式的研究(良遍一緣圓一專英一緣憲一英玄一英禪一辨范)

五、內因二明的綜合化(宗性)--其後的研究者和著作(寶鋒院草一聖禪一延真一藏圓一聖守一光英一競空一英憲一聖憲一良信一英訓一義范)

第四節批判性研究的抬頭及其進展

一、北嶺天台宗的因明研究--叔山的豎義--玄昭的因明研究--《因明譜系圖》所示天台因明的兩個系統--興福寺空操系的因明研究

二、東大寺惠畛系的因明研究--算題的研究與因明研究的排斥

三、江戶前期各宗教學的研究和因明研究--《三十三過本作法》的研究--對《因明大疏》研究的回歸

四、藥師寺的因明研究--豐山系統因明研究者出現的原因

五、真言宗系的因明研究--智山派與豐山派的研究者及其著述

六、淨土真宗系的因明研究及其著述

七、江戶中期的因明研究--慧澄痴空的因明研究--明治以後的因明研究

八、寶觀的因明研究及其著述

結束語

第二部敦煌出土因明著述的研究

一、文軌著《因明人正理論疏》--解說與文本

二、敦煌寫本《淨眼的因明書》--解說與文本

三、敦煌寫本《因明論三十三過》--解說與文本

附錄:中國·日本的因明學者及其著作一覽

……

文摘

二、《因明正理門論》的翻譯

如上所述,在對《因明人正理論》做注釋性研究的過程中,人們開始對被認為是因明改革者、新因明創始者的陳那的因明理論給予了密切關注。可以推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因明正理門論》才應要求被翻譯出來的。在《因明入正理論》被翻譯出來僅兩年,即正值《瑜伽師地論》剛剛翻譯完成不久的貞觀二十三年,《因明正理門論》的翻譯也隨即完成,這一事實可以構成上述情況的佐證。

雖然玄奘的弟子們也曾就《正理門論》撰寫過注釋書,但其狀況與前述之《入正理論》的情形不同,似乎並沒有那么踴躍。顯而易見,大多數人只是在注釋《人正理論》之際,從《正理門論》中尋求因明解釋的依據。至於因明本身的研究,仍然以《人正理論》為依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