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之志

四方之志

四方之志是一句成語,指志向遠大。亦作“志在四方”。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基本信息

拼音註解

方之志 (sì fāng zhī zhì)

成語解釋

解釋

指志向遠大。亦作“志在四方”。

加點字

及:等到
決:分別
就:踏上
涕:眼淚

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示例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四回:“姜氏曰:‘知公子有四方之志,特具一杯餞行耳。’”

文言文

原文

魯子高游趙.平原君客有鄒文、季節者,與子高相善。及將還魯,諸故人訣,既畢,文、節送行三宿;臨別,文、節流涕交頤。子高徒抗手而已。分道就路。其徒問曰:“先生與彼二子善,彼有戀戀之心,未知後會何期,悽愴流涕;而先生厲聲高揖,此無乃非親親之謂乎?”子高曰:“始焉,謂此二子丈夫爾,乃今知其婦人也。人生則有四方之志,豈鹿豕也哉,而常聚乎?”其徒曰:“若此,二子之泣非邪?”答曰:“斯二子,良人也,有不忍之心,若取於斷,必不足矣。”

譯文

魯國的子高去趙國。趙勝門下食客有雛文,季節,他們和子高十分要好。等到他回魯國時,和那些老朋友道別,已經好了,雛文,季節流淚,子高只是拱拱手而已。分開上路了,他徒弟問他:“您和這二位公子要好,彼此捨不得,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才能見面,這真讓人傷心;而您高聲說話,這不是不好的嗎?”子高說:“開始,我認為他倆是大丈夫,可現在不覺得了。人生有許多志向。”他徒弟說:“雖然這樣,可他們哭了呀!”子高說:“這二人,是好人,有仁慈的心腸,可是在決斷方面,就不夠了。”

文言文解釋

孔子第五代孫孔穿,字子高,出遊趙國(今河北省南部一帶)。在趙國,他和趙勝(即平原君)門下的賓客鄒文、季節兩人交了朋友。因孔穿要回魯國了,與諸位告辭。告別後,鄒、季兩人上路相送,一直送了三天,陪著走了不少路,總是戀戀不捨。臨別的時候,鄒文、季節難過得流下眼淚,而孔穿只是躬身向他二人輕輕作一揖,就轉身而去,各自回去了。與孔穿同行的人就問:"先生您和鄒文、季節相處挺好,因為離別,他們二人皆有戀戀不捨之意,為不知以後什麼時候能夠再度相會,而傷心流淚.先生你卻絲毫不顯難過之情,作個揖就道別了,難道您不感到難過嗎?孔穿說:一開始,我還以為這兩個人是大丈夫,現在才知道,這二人原來像婦女一樣兒女情長、婆婆媽媽。男子漢大丈夫生來就應有志在四方、雄霸天下之雄心壯志,怎么能像小豬小鹿一樣經常的聚在一起呢?" 與孔穿同行的人說:"照你這么說,他們二人哭泣是不對的嘍?" 孔穿回答說:"他們並沒有錯,但兒女情長、優柔寡斷的人,要做大事肯定是不行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