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姐妹

四姐妹

作品名稱:四姐妹創作時間:1989年2月作者:海子作品體裁:詩歌

基本信息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四姐妹
創作時間:1989年2月
作者: 海子
作品體裁: 詩歌

作者簡介

海子(1964—1989),原名 査海生,1964年5月生於 安徽省安慶市 懷寧縣 高河鎮 查灣村,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 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 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 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與龍家營之間的火車慢行道上臥軌自殺。在詩人 短暫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顆聖潔的心。他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新文學史中一位全力衝擊 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他憑著輝煌的才華、奇蹟般的創造力、敏銳的直覺和廣博的知識,在極端貧困、單調的生活環境裡創作了將近200萬字的詩歌、小說、戲劇、論文,是 中國新詩史上最優秀的詩人之一。

作品原文

荒涼的山岡上站著四姐妹
所有的風只向她們吹
所有的日子都為她們破碎
空氣中的一棵麥子
高舉到我的頭頂
我身在這荒涼的山岡
懷念我空空的房間,落滿灰塵
我愛過的這糊塗的四姐妹啊
光芒四射的四姐妹
夜裡我頭枕卷冊和神州
想起藍色遠方的四姐妹
我愛過的這糊塗的四姐妹啊
像愛著我親手寫下的四首詩
我的美麗的結伴而行的四姐妹
比命運女神還要多出一個
趕著美麗蒼白的奶牛 走向月亮形的山峰
到了二月,你是從哪裡來的
天上滾過春天的雷,你是從哪裡來的
不和陌生人一起來
不和運貨馬車一起來
不和鳥群一起來
四姐妹抱著這一棵
一棵空氣中的麥子
抱著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
明日的糧食與灰燼
這是絕望的麥子
請告訴四姐妹:這是絕望的麥子
永遠是這樣
風后面是風
天空上面是天空
道路前面還是道路

作品賞析

《四姐妹》是海子自殺之前創作力最後爆發階段的一首代表作,是一首完美而純粹、飽含著絕望呼喊的抒情詩。據他的朋友講,這裡的“四姐妹”指代海子愛過而又失去的四個女子,因此詩中的絕望情緒有著詩人真實生活史的意義,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海子把他的全部人生自覺地轉化為詩歌。由於海子敏感、內向的性格和對自身生存處境的自卑,愛的情感只有在詩中才得到充分表達。

詩的第一段奠定了空間和情感的基調:荒涼的山岡成為天與地的邊緣,在“所有的風”中冷峻、空曠,愛情在詩人瀕臨生死邊緣的時刻幻象式地“結伴而行”,使“所有的日子”破碎。呼應著這種空無和破碎,詩人自身在第二節出場,身在荒蕪的山岡,卻“懷念我空空的房間,落滿灰塵”。房間的空對應著山岡的荒蕪,一個封閉一個開放,其間的差異就是代表自然冷酷生命的風(空氣)。正是這風將破碎的日子吹離山岡,吹到了詩人的房間,從而落下成為灰塵。“灰塵”也呼應著海子詩歌中的“土地”,它是土地自身的破碎和死亡,是土地在孕育糧食之後被風所剝離的碎片,這層關係又在最後一節的“糧食與灰燼”的並置中迴響,構成了一個無法再生的絕望意象。

在第二節中出現了一棵突兀的麥子,在空氣中“高舉到我的頭頂”,成為詩歌的中心視點。就在詩人之前創作的《黎明(之二)》中,也出現了一棵類似的麥子:“永遠是這樣美麗負傷的麥子/吐著芳香,站在山岡上。”這裡的麥子就是詩人的化身。作為一個出生在南方稻作區的農家孩子,海子之所以選擇麥子作為主要意象,這一方面是由於他已經自覺地選擇中國北方和西部作為詩歌的原型空間,而且時常乾旱缺水的麥田比之水土相混的稻田,能夠更強烈地反映土地、河流(水)與糧食(生命)的關係。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對梵谷的認同,他稱梵谷為“瘦哥哥”,他筆下的麥田是“從地下強勁噴出的/火山一樣不計後果”(《阿爾的太陽》),這種命運的決絕和悲壯也是海子在詩歌中自覺追求的。於是,麥子、麥田成為海子詩歌中最頻繁的意象,在詩人筆下,翻滾著金黃麥浪的麥地就是詩歌的天堂。“全世界的兄弟們/要在麥地里擁抱/東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麥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顧往昔/背誦各自的詩歌/要在麥地里擁抱。”(《五月的麥地》)這是詩歌國度的理想畫面,但現實是孤獨的:“有時我孤獨一人坐在麥地里為眾兄弟背誦中國詩歌/沒有了眼睛也沒有了嘴唇。”這種孤獨在《四姐妹》中得到極度強化,麥子明確地變成了一棵,甚至失去了土地的依託而孤懸在空氣中,甚至記憶中的生命豐饒之美和懷念中的擁抱都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空的房間和灰塵,一個仿佛世界末日或時間盡頭的場景。

第三節是愛與美的意象的複雜匯集。四姐妹既“糊塗”又“光芒四射”,有一種無辜無知的美麗。在詩人的夢中,詩歌與愛情的記憶自然融合,使愛人成為詩歌,而不僅僅是進入詩歌:“我親手寫下的四首詩。”她們形成了海子詩歌中一個常見的遠方,但這個“藍色”的遠方不同於讀者熟悉的“除了遙遠一無所有”的空曠遠方,而是在時間上返回源頭,呼應著詩人早期寫作中的水的意象,“發藍的河水”(1983年《農耕民族》)、“藍色的水”(1984年《歷史》)等,並指向“美麗蒼白的奶牛”。這一節中的清新寧靜的色彩感接近於早期的“鄉村頌詩”(如《村莊》《女孩子》等),因而也更顯出了詩歌內在的絕望。

既然四姐妹“比命運女神還要多出一個”,詩歌就在第四節轉向了對多出來的主體“你”的追問。在二月這個冬春之交、生命即將復甦、雷聲驚醒記憶的時間點,詩人發問:“你是從哪裡來的?”只有一系列的否定:“不和陌生人一起來/不和運貨馬車一起來/不和鳥群一起來。”這裡集中出現的三個排比意象“陌生人”“馬”和“鳥”,都是與詩人和詩歌密切相關的。“陌生人”來自荷爾德林譜系中的詩人形象,他在眾神退隱的世界之夜孤身走過苦難的大地,尋找從開端處就失落的靈魂的故鄉;也是“我把天空和大地打掃乾乾淨淨/歸還給一個陌不相識的人”(《黎明(之二)》)中的接收者。他是過去的詩人和未來的詩人。“馬”在海子的詩歌中更是常常直接指代詩歌甚至詩人本身,如他筆下的荷爾德林:“告訴我那黑暗是什麼/他又怎么把你淹沒/把你擁進他的不恰當的懷抱/像大河淹沒了一匹駿馬。”“人們把你像系馬一樣/系在木匠家一張床上。”(《不幸——給荷爾德林》)而在《九月》中,“隻身打馬過草原”的孤獨行者更是詩人的典型形象,但這裡的馬是“運貨馬車”,一個負重的形象,承擔著作為“物質的短暫情人”的詩人形象。“群鳥”則如同《亞洲銅》中“愛懷疑和愛飛翔”的敘述,以及後來詩歌中的“黑夜顏色的奧秘之鳥”(《野鴿子》)、“黑雨滴一樣的鳥群”(《黑夜的獻詩》)。但是在這個作為時間盡頭的最後二月,它們都已經遠離詩人,使他成為一個赤裸的人、“絕望的麥子”。

於是在最後一節,出現了絕望催生下的神話般的愛情景觀:“四姐妹抱著這一棵/一棵空氣中的麥子/抱著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明日的糧食與灰燼。”但這愛情也是死滅和空曠,詩歌終結於後期海子詩中反覆出現的強力重複:“永遠是這樣/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漫漫征程,最後只能“把石頭還給石頭/讓勝利的勝利”(《日記》),詩人獨自選擇了失敗,“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於冬天,傾心死亡/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春天,十個海子》)。在春天即將來臨的時候,他最終也放棄了太陽,在形式化的無盡道路(鐵軌)上走向死亡。

在最後的死亡中,海子實現了遠方與家園、土地與天空強力合一的“一次性寫作”,正是在這個時間的盡頭、生命的盡頭,才真正敞開了“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的遠方,一個眾神死而復生、真理作為美而降臨的空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