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西遊記

四大名著:西遊記

四大名著:西遊記,屬於一本圖書作品,這本圖書的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tushuxinxitushuxinxi

《四大名著:西遊記(上下)(人民文學版新版)》以唐朝高僧玄藏西去拜佛取經這一歷史事實的基礎,經過作者極具想像力的構思及描寫,塑造了神勇忠心的孫悟空,遷腐的唐三藏,好吃懶惰的豬八戒以及勤懇的沙和尚的形象,通過西去取經的磨難與艱辛,從中反映出作者對現實的不滿,深刻揭露批判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統治階級的昏庸凶暴。

編輯推薦

《四大名著:西遊記(上下)(人民文學版新版)》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神話小說,被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如果你還在為了閱讀或收藏價格昂貴的中國古典名著而在書架前徘徊,那么現在你不用愁了,該版的《西遊記》,不僅價格便宜、印刷美觀、裝幀古樸,收藏、送人都讓你特有面子!實為古典小說的最佳普及本!

媒體推薦

書評

如果你還在為了閱讀或收藏價格昂貴的中國古典名著而在書架前徘徊,那么現在你不用愁了,該版的《西遊記》,不僅價格便宜、印刷美觀、裝幀古樸,收藏、送人都讓你特有面子!實為古典小說的最佳普及本!

作者簡介

吳承恩,小說家。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著有《西遊記》等。

目錄

第 一 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 二 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第 三 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

第 四 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第 五 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第 六 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第 七 回 八封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 八 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第 九 回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第 十 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第十一回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瑀蕭正空門

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相化金蟬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聖除魔

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第二 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第二十一回 護法設莊留大聖 須彌靈吉定風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

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

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

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第二十七回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第三 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聖騰挪騙寶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旁門見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謁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嬰兒

第三十八回 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

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

第四 十回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圭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敗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聖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運逢車力 心正妖邪度脊關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觀大聖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強欺正法 心猿顯聖滅諸邪

第四十七回 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災沉水宅 觀音救難現魚籃

第五 十回 情亂性從因愛欲 神昏心動遇魔頭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鬧金(山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第六 十回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盪怪鬧龍宮 群聖除邪獲寶貝

第六十四回 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眾皆遭大厄難

第六十六回 諸神遭毒手 彌勒縛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駝羅禪性穩 脫離穢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

第七 十回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觀音現相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為變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鑽透陰陽竅魔王還歸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歸性 木母同降怪體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第七十九回 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

第八 十回 奼女育陽求配偶 心猿護主識妖邪

第八十一回 鎮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眾尋師

第八十二回 奼女求陽 元神護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識得丹頭 奼女還歸本性

第八十四回 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體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徵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

第八十七回 鳳仙郡冒天致旱 孫大聖勸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母授門人

第八十九回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第九 十回 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纏禪靜九靈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觀燈玄英洞僧供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戰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給孤園問古談因 天竺國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樂御花園 一怪空懷情慾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形骸擒玉兔 真陰歸正會靈元

第九十六回 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貴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護遭魔毒 聖顯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數完魔滅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第一 百回 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

校點後記

序言

國學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學問。因此,國學不僅包括數千年來積累流傳下來的經典,比如“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孫子》、《史記》、《漢書》、唐詩、宋詞,也包含研究中國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乃至娛樂方式的各種學問。廣而言之,國學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文獻,也包括實物;不僅包括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我國各民族的建築、服飾、飲食、音樂、繪畫、醫藥、戲曲等等。

國學是不斷豐富、不斷發展的學問。上面說的從“四書五經”到唐詩、宋詞就是一個不斷豐富發展的過程。近代以來,國學的研究範圍還在不斷地擴大,比如,敦煌學、甲骨學,是隨著有關文物的出土而興起的;比如紅學,是隨著文學理論和學術風氣的發展變化而興起和發展的。隨著時間推移和學術進步,必將有更多的學問被納入國學研究的範圍。

數千年來,中國人做學問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論、史學理論、文學理論,以及訓詁學、考據學、音韻學等等。但這些理論和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在史學研究領域,由於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國維等人提出了所謂以地下文物與傳世文獻相補充互證的二重證據法。近代以來,西風勁吹。國人主動借鑑西方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學問,王國維借鑑尼采的哲學等研究中國的文學戲劇,胡適以杜威的實驗主義研究中國的“國故”。國學從來沒有拒絕外國學問的介入,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改造,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佛學、因明學;自明朝末年西學傳入中國後,中國的天文學、數學等就已經融入了西學的因素。

文摘

書摘

……

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真箇好山!有詞賦為證,賦曰:勢鎮汪洋,威寧瑤海。勢鎮汪洋,潮湧銀山魚入穴;威寧瑤海,波翻雪浪蜃離淵。水火方隅高積土,東海之處聳崇巔。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鳳雙鳴,削壁前麒麟獨臥。峰頭時聽錦雞鳴,石窟每觀龍出入。林中有壽鹿仙狐,樹上有靈禽玄鶴。瑤草奇花不謝,青松翠柏長春。仙桃常結果,修竹每留雲。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雲宮靈霄寶

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二將果奉旨出門外,看的真,聽的明,須臾回報導:“臣奉旨觀聽金光之處,乃東勝神洲海東傲來小國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產一卵,見風化一石猴,在那裡拜四方,眼運金光,射沖斗府。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玉帝垂賜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