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員廳

四員廳位於通州城區南部,清代在此設倉場總督衙門,簡稱倉場署,由倉場侍郎、巡倉御史四名官員統理漕運粟米,監督河道及漕運和倉儲各廳署員,署內建有理事廳一座,在此共議管理漕運、倉儲事務,故俗稱四員廳。

位於通州城區南部,清代在此設倉場總督衙門,簡稱倉場署,由倉場侍郎、巡倉御史四名官員統理漕運粟米,監督河道及漕運和倉儲各廳署員,署內建有理事廳一座,在此共議管理漕運、倉儲事務,故俗稱四員廳。
位於通州區西北部。佟麟閣街南端東側。巷呈“T”字形,主巷口居南。南起三官廟巷,北抵通州區汽車運輸一場;西自佟麟閣街,東至水月院巷。因清代於此曾設倉場總督衙門,故名。
明代洪武,永樂間,北平府(後改北京順天府)駐有重兵,以加強防衛,鞏固北陲邊防,只通州就設有五衛:通州衛、通州左衛、通州右衛、通州中衛、定邊衛,總計官兵三萬一午六百人,加上北京衛戍部隊與長城守邊將士,兵額即達數士萬。由此於京杭大運河北端——通州先後建有四座國倉,即大運中倉、大運西倉、大運東倉、大運南倉,以儲存江淮所運漕糧,供應軍隊糧餉。朝廷極為重視通州軍倉管理,故於通州設定倉場總署,以戶部司員經理此事,通州設戶部分司,管糧員外郎駐署。至宣德五年(1430),明廷命戶部尚書李昶專司通倉,遂於通州舊城西垣外、西倉南門外迤東建置管糧分司署,戶部尚書駐此理事,俗稱尚書府。清兵入關,定都北京立足未穩,又大肆推行“圈地”政策,時遭人民反抗。因通州向為北京左輔雄藩,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故於京東設十三營,隨時調兵進行鎮壓百姓,以鎮寧總兵官統率,順治七年(1650)方改為副將領之,其所在衙門襲用明代通州尚書府,故又別稱總兵府。康熙間,因此處北毗西倉,西近後南倉,東臨中倉,故將此改建為倉場總督衙署,而將總兵府他移至西倉之西。每年春至秋季大運河漕運期間,戶部派總督倉場侍郎滿漢各一員與督察院遣巡倉御史滿漢各一員,至此總理漕運、督修河道、監擴倉儲、管理各漕運有關衙署官員等事務。該署內建有理事廳一座,恢宏軒敞,裝修華麗,為四名朝廷大員共同議理漕運、倉場等事之處,遠近聞名,遂俗稱四員廳。
光緒二十七年(1901),京津鐵路暢通,漕糧由天津以火車直運至北京各倉,北運河停漕,通州倉場放棄,總督倉場署失去存在價值,漸作他用,周圍漸建民房,形成小巷,依廳而名,至今仍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