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分別

四句分別屬於佛教專有名詞。

基本信息

名稱

【佛教專有名詞】
即以肯定、否定、復肯定及復否定等四句以類別諸法的形式。四句是梵語ca^tuskotika之譯。又稱四句法。《雜阿含經》卷三十四雲(大正2·248c)︰‘時有一外道作如是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常,是則真實,余者虛妄。復有說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無常,此是真實,余則虛妄。復有說言︰長者,世間常無常,此是真實,余則虛妄。復有說言︰世間非常非無常,此是真實,余則虛妄。’此中,第一外道以世間為常住,即單一的肯定;第二外道以世間為無常,即前者的否定;第三外道認為世間亦常亦無常,即前二句之合;第四外道認為世間非常非無常,即第三句的否定。
新譯《華嚴經》卷二十一雲(大正10·112b)︰‘何等為無記法?謂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世間有常,世間無常,世間亦有常亦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如來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我及眾生有,我及眾生無,我及眾生亦有亦無,我及眾生非有非無。’另外,在《佛性論》卷一、《外道小乘四宗論》、《大乘起信論》,以及《法華經玄義》卷八中,皆可見四句分別的例子。

介紹

此四句又有單四句、復四句、具足四句、絕言四句之別。《摩訶止觀》卷五(下)即提到見惑有單、復、具足、無言四見之別。又,《宗鏡錄》卷四十六雲(大正48·687c)︰‘且單四句者︰(一)有,(二)無,(三)亦有亦無,(四)非有非無。復四句者︰. 一有有有無;(二)無有無無;(三)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四)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而言復者,四句之中皆說有無。具足四句者,四句之中皆具四故。第一有句具四者,謂(一)有有,(二)有無,(三)有亦有亦無,(四)有非有非無。第二無句中具四者,(一)無有,(二)無無,(三)無亦有亦無,(四)無非有非無。第三亦有亦無具四者,(一)亦有亦無有,(二)亦有亦無無,(三)亦有亦無亦有亦無,(四)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第四非有非無具四者,(一)非有非無有,(二)非有非無無,(三)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四)非有非無非有非無。上四一十六句為具足四句。第四絕言四句者,一單四句外一絕言,二復四句外一絕言,三具足四句外一絕言,有三絕言。(中略)在法名四句,悟入名四門,妄計名四執,毀法名四謗,是知四句不動得失空生,一法無差升沉自異。’此可謂依據前四句之義更分別出四種;又可謂是表委四句外各有一絕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雲(大正16·505b)︰‘若無事無因者,則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則出於四句。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即此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