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通寶

嘉慶通寶

嘉慶通寶鑄於清仁宗嘉慶年間(1796-1820年)。錢徑2.2-2.6厘米,重2-4克。錢面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滿文左"寶",右記局名19字。少數錢背星月紋以及記地或吉祥漢字(如:桂、福、壽、康、寧),吉語背文如:"天子萬歲"、"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財"、"嘉慶萬歲"、"唯和唯一"、"如賣三倍"、"四方來賀"、"五世同堂"等多達20種,為歷代古泉所僅見。

基本信息

簡介

嘉慶通寶嘉慶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錢面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滿文左”寶”,右記局名19字。少數錢背星月紋以及記地或吉祥漢字(如:桂、福、壽、康、寧),吉語背文如:“天子萬年”、“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財”、“嘉慶萬歲”、“唯和唯一”、“如賣三倍”、“四方來賀”、“五世同堂”等多達20種,為歷代古泉所僅見。

清代錢幣特點:一皇帝只用一種年號錢,雖鑄量大而形制較簡單;除個別例外,所有年號錢均稱通寶,錢文:皆為工整楷書,讀法均對讀,除個別例外。

特色

嘉慶通寶嘉慶通寶

嘉慶時出現了一些楷書錢文,如嘉慶萬壽楷書大錢,有光背及背巨星二式,可能是西南地區所鑄。按清初以來的制錢不講究書法,但嘉慶寶黔局小平卻有一種楷書錢文,寫得清秀工整,令人耳目一新。嘉慶錢背還出現了草書錢文,如嘉慶通寶背桂桂、康康、壽壽,均是右楷左草,估計也屬宮錢性質。

另有嘉慶通寶背滿漢文桂寬緣折二型錢,鑄工甚精,真品存世不多,其母錢則僅見一枚。桂雖是廣西省簡稱,但看此錢製作還出於中央戶部,據傳與上述嘉慶背桂桂等錢均懸掛於后妃寢宮之中,以寓早生貴子之意。

攵慶版

嘉慶通寶嘉慶通寶

清代錢幣中的嘉慶通寶,馬定祥先生在批註《歷代古錢圖說》時說到,嘉慶通用錢慶字底部攵均少一橫,唯見一小平祖錢書作攵。這說明,他尚未見過書作“攵”的母錢、樣錢和通用錢。從丁福保先生的《古錢大辭典》到以後出版的各種錢譜上,也都沒有收錄這種慶字底部書作“攵”的版式錢。我姑且稱這種慶字底部書作“攵”的嘉慶通寶為“攵慶版”。

其實,“攵慶版”的嘉慶通寶,除馬定祥先生所見小平祖錢外,還有通用錢存世。此錢徑2.5厘米、穿0.6厘米、厚0.1厘米、重4.5克。它不似母錢,可能是樣錢或初鑄大樣。它應是通用錢。有趣的是,這兩枚“攵慶版”,同為寶泉局所鑄,竟有兩種版別。圖上是雙點通,寶字下部的繁體貝,下面一橫不連右面一豎,開了口。兩點一長一短。圖下則是單點通,下面一橫連著右面一豎,不開口。兩點一樣大小。它們背穿上各有一星點。

這兩枚錢幣實物,見證了早年曾鑄行過“攵慶版”通用錢。但據嘉慶七年修纂的《戶部錢法則例》記載,寶泉局及直隸、山西、陝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雲南、貴州、江南等省局,每年鑄錢六百零七萬四千零二十八串,伊犁局為一千五百串,寶源局和四川、浙江兩省還不知確數,如全部鑄足,數量超過北宋元豐版。鑄錢這么多,為何“攵慶版”這樣少?

因自明代中葉以後,錢文書體都以工匠為主,寶泉局最初鑄行“嘉慶通寶”錢,使用慶字的規範寫法,即慶字底部寫作“攵”。但規範的寫法字形瘦長,像窈窕淑女的細腰,少了陽剛之氣,更重要的是,慶字長了,其他三字也不能短,否則很不協調,若四個字都那樣苗條,既增加布局的難度,又無法達到審美的要求。於是,聰明的工匠想到了“偷工減筆”借鑑前人鑄錢時在錢文上省筆的做法,將慶字底部的“攵”,減去了一橫,並無大礙,倒使慶字變得體態豐腴,更好看一些。

因此,“攵慶版”被淘汰不用。中央戶部如此,各省自然仿效。這版式鑄行時間短,數量少。即使有部分流傳下來,也因只有細小筆畫的變化,或是在流通中文字磨損而不為人們注意,所以難得一見。

其他資料

背景資料

古代的花錢,有一少部分來源於宮廷,這部分花錢被人們稱之為宮錢。宮錢的使用源於唐代,到了清代,宮錢的發展達到了鼎盛。當時宮錢是用官爐鑄造,主要用於皇宮的節日慶典裝飾,每年臘月負責鑄造宮錢的部門都要把一批精鑄的宮錢送入皇宮,作為宮燈的錢墜。我們在2013年見到的清代宮錢,一般正面是年號,背面是天下太平、八卦圖、或者吉語等等。在這些宮錢中,正面是年號,背面是八卦圖的上樑錢是最為典型的一種。宮錢與民間花錢的最大區別在於,宮錢使用的銅質是精黃銅,而且製作也非常精緻。

小平錢

系寶陝局雕母。其直徑28毫米,穿徑6毫米,重7.5克。錢體呈暗褐色包漿,銹色得體、自然,質地為精質黃銅生坑品。定該錢為雕母,有三點依據。一、該錢雖是入過土的生坑品,略有銹斑(不是砂眼),但文字細瘦高挺,筆畫間無粘連,字畫呈下寬上窄態勢,字口如斬,稜角分明。二、該錢人工刻鏤痕跡明顯,一定是經過雕工精施過,符合“祖錢(即雕母)乃用上等銅料雕刻而成”的特徵。清代錢幣中的嘉慶通寶,在《歷代古錢圖說》里介紹。

雕母

這枚嘉慶通寶小平錢(見圖),系寶陝局雕母。

嘉慶通寶雕母

其直徑28毫米,穿徑6毫米, 重7.5克。錢體呈暗褐色包漿,銹色得體、自然,質地為精質黃銅生坑品。 定該錢為雕母,有三點依據。

一、該錢雖是入過土的生坑品, 略有銹斑(不是砂眼),但文字細瘦高挺,筆畫間無粘連, 字畫呈下寬上窄態勢, 字口如斬, 稜角分明。

二、該錢徑比同版別流通錢超大4毫米,輪緣、地張微有弧狀隆凸,穿孔有異普通寶陝小平錢,且面孔小背孔大,非常突出。

三、該錢人工刻鏤痕跡明顯,一定是經過雕工精施過, 符合“祖錢(即雕母)乃用上等銅料雕刻而成”的特徵。錢幣大家鮑康在《大錢圖錄》中說:“每改元鑄新錢, 先選至潔之象牙刻作錢樣,呈錢法堂待郎鑑定, 然後以精銅鑿成祖錢……” 錢幣大師的論述說明,祖錢是非常珍貴的,是用來翻砂鑄母錢用的,以後開鑄,則悉用母錢印范。可見祖錢(雕母)為數至寡,至今難覓。

鑑定要點

嘉慶通寶雕母及某些地方局的母錢均十分稀貴,製作工藝相當精緻,不亞於乾隆時代,凡雕母上粗線條的刀痕都修飾乾淨,母錢的肉質呈細紗地狀,極為平整,字口十分清晰。嘉慶通寶背天下太平宮錢有大小几式,特大型厚肉版的較稀罕,常見多鑄工不精,字口內流銅甚多,其母錢存世約二三品。有人以母錢翻造偽品,對錢幣市場危害極大,此種偽品往往有新的銼痕及做上去的褐色包漿。又嘉慶通寶寶直局折二型錢也有水平極高的偽品,惟背面的滿文略有失真,可以識別。

價格比較

嘉慶通寶 楷書折二背寶泉局 10元

嘉慶通寶 楷書小平背“桂” 500元

嘉慶通寶 楷書折二背“桂” 10000元

嘉慶通寶 楷書折二背寶直局 400元

嘉慶通寶 楷書折二背寶蘇局寬緣 100元

嘉慶通寶 楷書小平背寶泉局雕母 5000元

嘉慶通寶 楷書折二背寶源局雕母 6000元

嘉慶通寶 楷書小平背寶源局雕母 6000元

嘉慶通寶 楷書折十背寶川局 3500元

嘉慶通寶 小平錢 15000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