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上海市嘉定區)

嘉定(上海市嘉定區)

嘉定位於中國大陸經濟龍頭——上海的西北部的郊區,建於南宋嘉定十年,距今已有780多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江南歷史文化名城。至今嘉定還完好保存的孔廟、秋霞圃、古猗園等眾多的文化古蹟,使嘉定處處散發出秀麗多姿的誘人魅力。

基本信息

簡介

1
早在195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就把嘉定確定為科學衛星城。中國科學院系統的原子核研究所、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矽酸鹽研究所、華東計算所、雷射電漿研究所以及同濟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科技管理幹部學院、上海科技學院、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等10多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紛紛在嘉定落戶,並集結了一大批中高級教學、科研專業人才乃至國家級的科技精英6000餘人。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嘉定堅持實施“科教興區”戰略,並於1993年在市級工業區——嘉定工業區內,和上海市科委共同創建了上海嘉定民營科技密集區。園區自創建以來,始終以推進科技產業化進程、最佳化嘉定產業結構為宗旨,積極吸納、孵化國內外高科技企業和項目,逐步發展成為嘉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新高地。

園區在1995年被上海市政府確定為上海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區六園”中的一園。1998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成為國家級高科技園區。2001年7月,作為上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園區又被國家科技部和外交部聯合發文批准為第二批中國亞太經合組織科技工業園區之一,為園區加強與世界各大科技園區聯繫,加快自身發展創造了更為有利的環境。2001年,經上海市政府批准,又在嘉定工業區內成立了上海光電子科技產業園,主要吸納光電信息產業類項目。其產業規劃主要包括光顯示、光通信、光存儲、特種光纖光纜雷射加工和雷射醫療等領域產業。

中國大陸生產的第一輛小轎車就誕生在嘉定的安亭鎮,坐落在該區安亭鎮境內的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流的汽車生產企業,其生產的桑塔納轎車行銷全國,具有極高的知名度。依託大眾,為其配套的一大批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已成為嘉定區的骨幹企業,具備了強大的生產能力。此外,為進一步壯大汽車產業,目前我們正在抓緊建設集汽車生產、展示、銷售、服務、F1賽車等功能於一體的上海國際汽車城,使汽車產業成為我區的特強產業,使嘉定成為上海市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

歷史上,嘉定文風經久不衰,明清時期,嘉定就出了3個狀元,134個進士,979名舉人。到了近現代,嘉定更是人才輩出,著名外交家顧維鈞、吳學謙、錢其琛以及著名的愛國實業家胡厥文、吳蘊初都誕生在這裡。至今嘉定還完好保存的孔廟、秋霞圃、古猗園等眾多的文化古蹟,使嘉定處處散發出秀麗多姿的誘人魅力。最近幾年建成的上海高爾夫俱樂部、東方巴黎高爾夫鄉村俱樂部等一批現代化遊樂場所,更使四方遊客興致盎然,流連忘返。

地理位置

嘉定位於中國大陸經濟龍頭——上海的西北部的郊區之一,是建設中的上海國際汽車城所在地。東與寶山、普陀兩區接壤;西與江蘇省崑山市毗連;南襟吳淞江,與閔行、長寧、青浦三區相望;北依瀏河,與江蘇省太倉市為鄰。建縣於南宋嘉定十年,距今已有780多年的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江南歷史文化名城。2008年底總人口103.42萬。這裡民風純樸,文風鼎盛,風光秀麗,人傑地靈,素有“教化嘉定”的美稱。近年來,在改革浪潮中,嘉定憑著特殊的區位條件和歷史、人文、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諸多優勢,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的外商前來投資創業,成為投資沃土。

著名景點

古猗園

古猗園位於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南翔鎮,離市中心21公里,是上海最古老的攬勝之一,也是江南名園之一。古猗園,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原名猗園,取“綠竹猗猗”之意而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設計,以“十畝之園”的規模,遍植綠竹,內築亭、台、樓、閣、榭、立柱、椽子、長廊上無不刻著千姿百態竹景,生動典雅。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拓充重葺,此時更名古猗園。

瀏河島

瀏河島位於嘉定區唐行鎮,東臨長江口,面積108公頃。島上氣候宜人,空氣清新,花果飄香。經過10年的開發,已育成森林綠化27公頃,種植各種花木84種,達10萬餘株,形成銀杏、桂花、羅漢松、香樟、廣玉蘭、臘梅、紫薇、水杉等林園20個。一年四季,遍地紅花綠葉。島上的別墅群,建築新穎別致,與狀元樓、潛研堂古今兼容,相映成趣。

嘉定孔廟

嘉定孔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素有“吳中第一”之稱。孔廟內設嘉定區博物館。門前為東西甬道,甬道東西均有牌坊,名為育才坊和興賢坊,面對孔廟大門的牌坊叫仰高坊。沿匯龍潭有石柱,柱頂上刻有姿態各異的72隻獅子,用於代表孔子72個最優秀的學生。進們是潘池,在往前是大成門。大成們前有龜座7隻,背負大石碑,記載著13世紀以來歷代修建孔廟的情況。孔廟內設有“考場”,向遊人介紹古代的科舉制度。

匯龍潭

匯龍潭(現位於上海嘉定區南大街)於明代萬曆十六年(1588)所建,自北向南有五條河流匯集而成,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懷抱,宛如一顆明珠,自古有五龍搶珠之稱,匯龍潭因此而得名。
園內布局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部是應奎山和匯龍潭組成的自然山水風景。登上應奎山的四宜亭,俯視四周,魁星閣、玉虹橋、碧荷池、打唱台等盡收眼底。“打唱台”是一座金碧輝煌、精雕細刻的“百鳥朝鳳”台,始建於1888年,為上海閘北區錢業會館裡的一座戲台,1976年遷入此園。
公園的北部景點相對集中,有碎玉泉、夕照亭、芭蕉小院、玉蓮池等,錯落有致異常精巧。此外,園內還有建於1885年的怡安堂;建於1886年的綴華堂;建於13世紀的萬佛寶塔和暢觀樓、九曲橋、嘉樂亭等。

秋霞浦

秋霞圃位於上海嘉定區嘉定鎮東大街,是一座具有獨特風格的明代園林,由明代龔氏園、沈氏園、金氏園和城隍廟合併而成,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秋霞圃始建於正德、嘉靖年間(公元1506年—1566年),是當時工部尚書龔宏的私人花園,園內有松風嶺、鳥語堤、寒香室、數雨齋、桃花潭、灑雪廊諸勝景。清初龔氏子孫衰微,園歸汪姓,始名秋霞圃。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歸城隍廟。乾隆中,與東鄰沈氏東院合併,改建為城隍廟後花園。後多次遭破壞,現存建築多系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以後重建。園內建築大多建於明代,而城隍廟則可以上溯至宋代,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園林。

秋霞圃以清水池塘為中心,石山環繞,古木參天,造園藝術獨特,分桃花潭、凝霞閣、清鏡堂、邑廟等四個景區。桃花潭景區的池上草堂,有“一堂靜對移時久,勝似西湖十里長”的讚譽。堂南的一副對聯:“池上春光早,麗日遲遲,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草堂霜氣晴,秋風颯颯,水流花放,疏雨相過。”此聯將秋霞圃春秋兩季景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凝霞閣景區的“環翠軒”軒西有復廊式“碑廊”,上集明清碑刻17方。從西門入園,院內森桂軒的四周遍植桂樹;軒南置明代遺物“三星石”,分別取名“福、祿、壽”;園內還有一“涉趣橋”,建於公元1921年。小橋連線曲徑北岸,橫跨幽泉清溪。如此靈巧古老的園林橋全國罕見,在上海堪稱一絕。

吳興寺

吳興寺吳興寺
吳興寺坐落在嘉定區外岡鎮,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十年(511年)。初建時,占地10餘畝,分東西兩院,東院崇福,西院永德。正中有大雄寶殿、大悲閣、文昌閣等建築100餘間(民間流傳有5408間之說)。寺內一年四季香火不絕。解放後,吳興寺曾被用作劇場、農機站,“文革”中大雄寶殿、大悲閣等全部被拆除。1994年籌集資金100多萬元修理建了吳興寺山門和天王殿,1995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吳興寺的重建不僅僅為廣大佛教信徒增加了宗教活動場所,也為廣大觀光遊客增加了一處遊覽勝跡。

歷史文化

嘉定區前身為嘉定縣。秦代屬會稽郡婁縣,隋唐時屬蘇州崑山縣。南宋嘉定年間建縣時,春申鄉領6個都,臨江鄉領8個都,安亭鄉領6個都,平樂鄉領4個都,醋塘鄉領3個都,共27個都。都領區(區分正副扇及中上下),區領圖,圖領圩。淳祐年間,春申鄉易名守信,臨江鄉易名依仁,安亭鄉易名服禮,平樂鄉易名循義,醋塘鄉易名樂智。明弘治十年(1497)縣西北境分隸太倉州,尚領24個都668個圖。
清雍正二年(1724),析東境置寶山縣。尚領15個都349個圖。康熙十年(1671),知縣趙昕賑災,四鄉分設粥廠。嘉慶十一年(1806),知縣吳桓增設賑災粥廠至31處。遂後,以廠代鄉,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光緒末年(1908),全縣分1區33廠。宣統元年(1909),為舉辦地方自治,廠改稱鄉,吳行廠改名吳巷鄉。

政治經濟

地區劃分

嘉定區轄3個街道、7個鎮,1個新區、1個市級工業區。分別是嘉定鎮街道(區政府駐)、新成路街道、真新街道、菊園新區、南翔鎮、安亭鎮、馬陸鎮、徐行鎮、華亭鎮、外岡鎮、江橋鎮和嘉定工業區。

農業經濟

嘉定區在耕地因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而逐年減少的情況下,貫徹農業為城市服務和主要農產品自給的方針,不斷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最佳化結構,加快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加強以興修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建設正在有序推進,形成了糧經結合、農林結合、種養結合的新格局。全區有耕地2.43萬公頃,其中糧、棉、油菜和名特優農副產品基本農田保護區1.85萬公頃,已建成商品糧生產基地4000公頃,市屬常年菜田穩定在1700多公頃。經濟作物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60%,綠葉菜面積占蔬菜面積的50%以上。一批“高優高”農業示範區和蔬菜園藝場、果園、養殖場以及肉鴿、甲魚、鴕鳥、鱸魚、烏骨雞、番鴨、葡萄、草莓等產品顯示了農業基地化、規模化建設的成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