嗦羅連

“嗦羅連”是福建省晉江安海古鎮端午節時一個著名的民俗活動。每年一到端午節。整個安海鎮區開始熱鬧起來,家家戶戶的人都會跑出來祈求平安福氣。

“嗦羅連”簡介

“嗦羅連”是福建省晉江安海古鎮端午節時一個著名的民俗活動。每年一到端午節,安海鎮街頭男女舉著縛掛“榕枝艾草”的採蓮旗,抬著“嗦羅連”的龍王頭,一路輕舞,一路和唱著“嗦羅連”曲子,沿街沿巷,入室入戶,為人們送去祝福。整個安海鎮區開始熱鬧起來,家家戶戶的人都會跑出來祈求平安福氣。
“嗦羅連”與約定俗成的民俗類項目不同,它有古老的音樂、有演奏的隊伍、有演唱者等。每次表演都要進行彩排,因為演出隊伍龐大,主角有旗手、鋪兵、花婆以及配角,有時候一個角色有三個演員同時進行表演。
“嗦羅連”一般以鋪份分別進行,為避免引起糾紛,各鋪份的“採蓮”隊都只能在各自的範圍內活動。五月初五一大早開始,先往本鋪境上人家采“頭蓮”、“二蓮”和“三蓮”,之後便沿街沿巷、挨家挨戶一路採過。
“採蓮”儀式以采“頭蓮”最為講究,一般得提前一天放名帖做準備。是日,主人聞聲早早等候在門口,“採蓮”隊迎入廳堂後,先將“嗦羅連”龍王頭置於佛龕前,燃香灼奉敬。執“採蓮艾旗”者則在“嗦羅連”歌聲中口呼吉祥語,以長竿“採蓮艾旗”在廳堂梁間來回揮動,有的還將另一小旗交由主婦自入內室四處拂掃,謂為避邪消災。之後主人家取出備好的紅包酒米勞謝,“花婆”則從漆籃內取出玉蘭花、“嗦羅連仔”、“孩兒仔”等回贈主人家。歷史源流——請“龍王”保平安
“嗦羅連”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漢樂府即有《採蓮曲》。至今保留歷代宮廷“採蓮舞”遺蹟,所唱“嗦羅連”褒歌與古代佛教、道教、戲神平安咒語同出一源。解放前曾廣泛流傳於晉江、泉州老城區、南安、惠安等各沿海地區。1987年“嗦羅連”被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一書。2008年6月8日,“嗦羅連”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晉江安海是泉州乃至全國唯一保留“嗦羅連”舞“採蓮”這一民間習俗的鄉鎮。
“古代時,每年到了端午節前後,經常是雨水連綿,導致蚊蟲非常多,衛生環境不好,容易發生溫疫,人民民眾就只好寄希望於龍王。一是因為五月初五是龍王的生日,龍王可以呼風喚雨;二是我們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所以就請龍王來為世人驅邪、消災。”今年已經76歲的顏昌瑞是“嗦羅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向記者講述“嗦羅連”的由來。在安海古鎮,他是村民公認的搶救“嗦羅連”文化項目的第一人。顏老告訴記者,“因此龍王頭才是表演活動中最重要的道具”

搶救千年民俗文藝

50多年來,顏昌瑞一直在安海古鎮上默默地保護和傳承著“嗦羅連”文化。顏老說,自己小時候每年就盼著過端午節,因為他就是著迷於“嗦羅連”的表演。
1955年,顏老在安海文化站工作。看著老一批的“嗦羅連”老藝人,一個接一個地老去,顏老當年就萌發了重新組織“嗦羅連”隊伍的想法。1956年,顏老正式組織“嗦羅連”隊,由於獨具特色,“嗦羅連”隊在安海當地引起轟動。後來,經過文學提煉,當地文人還把它改編成民間舞蹈,從街頭儀式轉變為登台演出,並逐漸“走紅”,當時就被有關部門選中赴北京參加匯演,並捧回大獎,輝煌一時。然而好景不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嗦羅連”只得“銷聲匿跡”。“文革”之後,顏老等人再次恢復“嗦羅連”項目。1976年10月,顏老作為文化站站長,組織了一場隆重的安海鎮文藝大會師,並隆重推出新組織的“嗦羅連”習俗表演。此外,這幾年由顏老親自挑選、親自指導的“嗦羅連”示範隊伍,參加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的演出;到澳門參加民俗表演;市領導還親自點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獻演等。“那時候僅僅安排了15分鐘的表演時間,但是專家們卻不讓表演隊伍停下來,他們從各個角度進行拍照,不停地夸好,我們整整表演了一個多小時。”顏老回憶道。
提到對“嗦羅連”的保護和傳承,顏老非常高興,因為“嗦羅連”包含著特色的民族文化項目,許多年輕人自己願意學習這門技藝,他們認為在參與這種民俗活動為人們祈福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添福。讓他更為欣慰的是,在搶救原汁原味的“嗦羅連”中,許多年輕人都爭著加入到表演的隊伍中來。

搶救“嗦羅連”始末

安海建鎮800多年,而早在建鎮之前,安海就是一個文化教育發達的地方,曾經出過數十名進士,可謂地靈人傑。“嗦羅連”則是千年之前就已存在的傳統習俗。
看著老一批的“嗦羅連”老藝人,一個接一個地老去,顏昌瑞當年就萌發了重新組織“嗦羅連”隊伍的想法。可當時是解放初期,由於受各方面影響,在安海當地是禁止迷信的,就像人們不能到寺廟裡面去一樣,只能偷偷在寺廟外面燒香拜佛。
組織“嗦羅連”會不會跟迷信“扯”上關係呢?1955年底,剛到任不久的顏昌瑞決定,召開一個由文化界人士參加的座談會,專門針對組建“嗦羅連”隊伍進行討論,結果有支持,也有反對與猶豫。
1956年,顏昌瑞決定開始正式組織“嗦羅連”隊,結果是“一炮打響”。由於獨具特色,“嗦羅連”隊在安海當地再次引起轟動。後來,經過文學提煉,當地文人還把它改編成民間舞蹈,從街頭儀式轉變為登台演出,並逐漸“走紅”,當時就被有關部門選中赴北京參加匯演,並捧回大獎,輝煌一時。
然而好景不長,隨後一段時期,“嗦羅連”的形式不得不改變。包括原來的唱詞“五月初五龍王生,家家戶戶拜龍王”,也只好“委曲求全”,另外改為當年被稱為“迷信”味道不會太濃的生硬詞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嗦羅連”更是“銷聲匿跡”了幾年。
“文革”之後,顏昌瑞等人首先想到的還是恢復“嗦羅連”項目,包括其內容形式等。1976年10月,顏昌瑞作為文化站站長,組織了一場隆重的安海鎮文藝大會師,並隆重推出新組織的“嗦羅連”習俗表演。
隨後,“嗦羅連”表演開始得到擴大,由最初的一個隊發展到6個表演隊。按安海當地的民俗規定,最多只能有6個隊,算是發展到了頂峰。
每年一到端午節,安海鎮街頭男女舉著縛掛“榕枝艾草”的採蓮旗,抬著“嗦羅連”的龍王頭,一路輕舞,一路和唱“嗦羅連”歌曲,沿街沿巷,入室入戶,為人們祝福。整個安海鎮區開始熱鬧起來,家家戶戶的人都會跑出來祈求平安福氣。

“嗦羅連”揭秘

——採蓮程式
隊伍踩過大街小巷,如果戶主在門口放鞭炮,就表示祈請採蓮隊入戶採蓮表演,而採蓮隊伍中輪到單獨出列表演的旗手就馬上出列了。其表演程式:
①採蓮旗手當眾喝了小鋪兵夜壺裡的雄黃酒,裝瘋賣傻如醉漢;
②面朝戶主大門,立正高舉採蓮大旗;
③邁出右腳,速轉斜舉採蓮旗,對準戶主大門,作瞄準衝鋒姿勢;④出其不意,突然猛衝入戶主大門;
⑤入戶後用醉漢動作,表演唱採蓮歌謠首聯“龍王採蓮采四方,主人世代當富翁”然後退出;
⑥花婆緊接著入戶,表演唱這首採蓮歌謠的後面幾句:“龍王採蓮采向東,主人錢銀用不空;龍王採蓮采向西,主人珠寶滿厝內;龍王採蓮采向南,主人財源通龍潭;龍王採蓮采向北,主人黃金頂厝角!”然後禮謝退出;
⑦接著,花姑入戶向戶主贈送玉蘭花,表示龍王爺給戶主留下福祿吉祥;戶主接花,回饋紅包給花姑,並恭敬答謝:“辛苦!勞駕!謝謝!”這場單獨採蓮表演圓滿結束。
———採蓮方陣
“泉郡安平霽雲殿龍王爺採蓮隊”前道牌;大開路“鳴鑼開道”大鼓吹隊;豎幅大書“霽雲殿龍王爺採蓮祈求平安”24把大旗分兩行縱隊;開路小鋪兵,右手持鑼杵,肩挑一邊大鑼,一邊彩帶繫著裝雄黃酒的夜壺和一串連蹄豬腿,邊走邊敲鑼;四人抬著披紅結彩,栩栩如生的木雕龍王爺頭像;花婆花姑隊緊跟其後;採蓮船上,古裝打扮的長須飄拂的老艄公劃著名槳,美麗花衣的採蓮姑娘做著採蓮動作,隨後,公背婆(公婆五體真假各半);簇擁其後的有陪歌伴舞奏熱鬧的南音隊、什音鼓吹隊、擊樂鼓吹隊、扮演故事人物的高蹺隊、舞獅隊、舞龍隊、拋球隊、拍胸舞隊。踩街腳步都統一在歌舞《嗦羅連》歌曲節奏下,做各自的舞蹈動作,千姿百態,腳步劃一。其古裝服飾,珠寶閃光,琳琅滿目,一路歌舞,滿路生輝,規模之大,全國獨一無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