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主任醫師]

喬傑,女,醫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學生殖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婦產科學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生殖內分泌、輔助生殖技術。

簡介

喬傑,女,醫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學生殖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婦產科學系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委員,北京分會青年委員,中國人口學會生殖健康分會理事,《中國婦產科臨床雜誌》編委,《中華醫藥雜誌》常務編委,《中國微創外科雜誌》編委,《中國生育健康雜誌》編委。先後在香港大學瑪麗醫院(QueenMaryHospital)婦產科做訪問學者;在美國StanfordUniversityMedicalCenter做博士後。

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著近50篇。

承擔過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從事多囊卵巢綜合徵的病因學研究。參加了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中國人口出生缺陷的遺傳與環境可控性研究>子課題<植入前胚胎髮育遺傳學診斷的分子雷達―光學相干技術系統的研究>,“985”北京大學學科建設項目,<婦產科臨床與基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曾獲國家教育部青年教師獎、北京市青年教學基本功大賽二等獎。

研究方向

生殖內分泌、輔助生殖技術。多年來一直從事女性內分泌系統疾病的研究,特別是多囊卵巢綜合徵和女性不孕診斷及治療的相關研究。

重大成果

2014年7月23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研究組合作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上線上發表題為“TheDNAmethylationlandscapesofhumanearlyembryos”的文章,利用該團隊去年在《基因組研究》上發表的單細胞DNA甲基化組高通量測序方法(GenomeRes.2013Dec;23(12):2126-35.),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人類早期胚胎髮育過程中DNA甲基化組的系統研究,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DNA去甲基化過程的異質性和其他獨特特點。

北京大學喬傑研究組和湯富酬研究組合作,利用微量細胞甚至單個細胞DNA甲基化組高通量測序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早期胚胎的DNA甲基化調控網路,主要發現有:

(1)在受精之前,精子和卵細胞中的DNA甲基化程度都很高;而在受精之後,父母的表觀遺傳記憶都被大規模擦除,到植入前的囊胚階段,胚胎的DNA甲基化水平降到最低點。但是在這一全基因組範圍的DNA去甲基化過程中,標記著印記基因的DNA甲基化得以精確維持和保留;

(2)在受精之前,精子基因組DNA甲基化程度顯著高於卵細胞,而在受精之後來自精子的父源DNA去甲基化的速度快於來自卵細胞的母源DNA。到受精卵晚期,父源DNA甲基化程度已經低於母源DNA的甲基化程度;

(3)受精卵基因組DNA去甲基化過程呈現強烈的異質性,在相同發育階段的不同受精卵中,基因組DNA的甲基化程度有顯著差異;

(4)在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組的大規模去甲基化過程中,相比於進化上更年輕、更活躍的轉座子,進化上更古老的轉座子重複序列上的DNA去甲基化程度更徹底,說明人類早期胚胎在植入前的發育過程中巧妙地在擦去表觀遺傳記憶和抑制轉座子重複序列的轉座活性之間取得了平衡。

(5)首次發現在人類卵母細胞中的非CpG位點上存在相對較高的DNA甲基化修飾,並且發現基因區的非CpG位點的甲基化程度跟相應基因的表達成正相關關係,說明非CpG位點的甲基化可能參與調控基因轉錄。
此項研究工作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全面分析人類早期胚胎DNA甲基化調控網路的研究架構,對於加深對人類早期胚胎髮育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的認識、改進輔助生殖技術的安全性評估、以及促進臨床上早期胚胎髮育異常疑難病例的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喬傑教授以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的湯富酬研究員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北大生科院研究生郭紅山、朱平,以及北醫三院的閆麗盈博士和李蓉博士是這篇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前沿項目基金的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