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聒

喧聒,謂鬧聲刺耳。

xuān guō ㄒㄨㄢ ㄍㄨㄛ
喧聒(喧聒) 
謂鬧聲刺耳。 晉 郭璞 《江賦》:“千類萬聲,自相喧聒。”《南史·僧昭傳》:“ 僧昭 曰:‘王歡已闌,今恣汝鳴。’即便喧聒。” 清 袁枚 《新齊諧·顧堯年》:“病者曰:‘外有 錢塘 袁某官 喧聒於門,我怖之不能去。’” 清 曾國藩 《聖哲畫像記》:“朝耕而暮獲,一施而十報,譬若沽酒市脯,喧聒以責之貸者,又取倍稱之息焉。”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晨夢》:“天一亮,小孩子就醒,象鳥兒似地在我耳邊喧聒,又不絕地催我起身。”
喧囂刺耳。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漢書·江都易王劉非傳》“國中口語籍籍” 唐 顏師古 註:“籍籍,喧聒之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