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賽兒盜亂

唐賽兒盜亂,為明朝初期永樂十八年(1420年)發生於中國山東的一系列盜亂民變事件,民變領袖為唐賽兒。

簡介

唐賽兒盜亂,為明朝初期永樂十八年(1420年)發生於中國山東的一系列盜亂民變事件,民變領袖為唐賽兒

背景

唐賽兒起義爆發於明成祖末年的山東,是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原因的。首先,是因為山東是永樂時期全國賦役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靖難之役時,山東是重要戰場,南北兩軍在山東展開了反覆的拉鋸戰,連年不斷的戰爭,軍糧的徵調,使明初尚未完全恢復的生產遭到了空前的破壞和摧殘。對北方地區的這種現狀,朱棣很清楚,對於靖難之役中予燕軍供給有功的北平、永平、保定等地的順民,在賦役負擔上,朱棣即位後曾給予一定的優免,然而對山東等地人民的損失消耗的補償卻遠遠不夠。當山東等地饑民亟需賑濟安撫時,許多地方已是倉無儲粟,不得不動用衛所軍糧,但這遠遠不能解決問題。其次,山東地區還是朝廷北征、建設北京、開竣運河時的民夫主要徵發基地。如永樂九年(1411年)會通河工程開始時,山東大批人民應役,雖然免去了應役者其他徭役和當年田租,但對這些處境艱難的百姓而言,需要的不僅是恩免而是賑濟和基本生存權利。第二年春飢之後,對山東的一次賑濟即近60萬石,這是永樂初年對江南大水災之後十幾萬戶災民賑濟數量的4倍。這說明山東百姓的重災程度和他們喪失基本生存權利的狀況,否則他們不可能坐等國家救濟而不自謀生存之路。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第二次北征,山東人民再次成為主要徵發對象。從此以後,山東地區幾乎一直不曾安定下來,伴隨頻繁的朝廷征派而來的是災荒疾疫,而且天災人禍不斷,處於絕望不安中的農民實在無法忍受和生活下去了,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尋求出路。

經過

永樂十八年三月,山東蒲台縣婦唐賽兒發動盜亂。唐賽兒為民婦,自稱「佛母」,詭言能知前後成敗事,曾在益都諸城安州莒州即墨壽光諸州縣往來煽動百姓。此後董彥杲率領信徒追隨,並在益都卸石棚寨出沒。青州衛指揮高鳳率兵逮捕,但凡而被擊潰。此後山東三司遣人馳驛招撫。明成祖朱棣敕安遠侯柳升分兵剿伐,唐賽兒盜軍於是詐降,稱寨中沒有糧食水源。但當夜盜軍發動偷襲,襲官軍營,都指揮劉忠力戰而死。黎明後柳升才發覺,之後逮捕時,唐賽兒卻逃跑。當時唐賽兒軍賓鴻還攻打安丘,知縣張�、縣丞馬�號集民夫八百餘人以死拒戰。盜軍於是再率莒州、即墨之眾,合一萬餘人,力攻安丘並聲稱要屠城。於是在海上備倭的都指揮衛青聽聞安丘被圍,於是率領千餘騎兵晝夜兼行,奮擊擊敗。如果衛青再遲些抵達,城池就會被攻陷。
柳升抵達後,衛青迎謁。柳升反而打衛青,稱其專制。同日,�山衛指揮王貴亦擊潰諸城盜亂,山東戰事遂平。行在刑部尚書吳中知道此事後彈劾柳升,明成祖得知後逮捕柳升入獄。但唐賽兒逃跑後很久都無法逮獲,朱棣認為她削髮為尼或混處女道士中。遂命法司:凡是北京、山東境內尼姑道姑,逮至京調查。
同年七月,段民擔任山東左參政。當時因為逮捕唐賽兒甚急,盡逮山東、北京僧尼。之後又盡逮全國出家婦女,先後幾萬人。段民進行調查和撫恤後,民間情緒遂開始平定。有史書認為唐賽兒曾被逮捕,但最後脫身離去。三司郡縣的將校等官,皆因失寇而被伏法誅殺。

起義年表

永樂十八年(1420年)
二月二十一日,唐賽兒在益都(今青州)卸石棚寨起義。
三月五日,賓鴻率義軍開始圍攻安丘縣城。同日,董彥杲率部與莒州千戶孫恭發生激戰,大敗孫恭的軍隊。孫恭被擊斃,其軍隊潰散。
三月十三日,即墨義軍攻占縣城,把軍需物資帶走後,焚毀縣衙和倉庫。安遠侯柳升奉命率守衛北京的精銳部隊前去鎮壓。
三月十六日,賓鴻率莒州、即墨義眾萬餘攻安丘並聲稱要屠城,在海上備倭的都指揮衛青聽聞安丘被圍,在沒接到調令的情況下,親率千餘精銳騎兵,晝夜兼程撲向安丘,從後面襲擊圍城義軍。城內明軍也與衛青軍里外夾擊,起義軍慘敗,2000餘人戰死,4000餘人被俘,後大都被明軍殘殺。同日,鰲山衛指揮王貴亦擊潰諸城變亂,山東戰事遂平。

影響

唐賽兒起義雖然時間短暫,但對明廷震動很大,為鎮壓起義,明政府不得已出動了守衛京師和御倭的部隊,因對起義防範和鎮壓不利,山東布政使儲埏、張海,按察使劉本等以“縱盜”罪名被處死,甚至連柳升也一度被抓進監獄。這次起義雖然是局部的,且正處於明王朝強盛時期,因力量對比懸殊而很快失敗,但它的影響卻不容低估。首先是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採取一些緩和矛盾的措施。其次,唐賽兒所宣揚的白蓮教深入人心。其在民間的秘密組織並沒有隨著起義的失敗而被摧毀,而是長期保存下來。自此以後,山東人民反封建鬥爭往往和宗教傳播密不可分,直到明末徐鴻儒起義,仍打著白蓮教的旗號發動和組織民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