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攻東突厥之戰

唐攻東突厥之戰

唐攻東突厥之戰,中國唐朝貞觀三年(629)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王朝為消除北方威脅而攻滅東突厥頡利可汙部的戰爭。

唐攻東突厥之戰

正文

隋末唐初,東突厥再度強盛,頻繁騷擾唐境,並幾次大舉南進。武德五年 (622)八月,頡利可汙率15萬騎進入雁門(今山西代縣),攻太原(今太原西南),另遣兵攻原州(今寧夏固原)。唐高祖李淵命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分別率兵抵禦。後雙方議和,頡利退兵。李世民即帝位初,頡利又乘機率兵10餘萬至長安(今西安)城西的渭水便橋北,唐太宗親至橋南,責其背約。頡利見唐軍有備,不敢決戰,遂與唐結盟退兵。
唐攻東突厥之戰唐攻東突厥之戰
面臨東突厥的威脅,太宗勵精圖治,練兵習武,分化突厥,準備反擊。貞觀元、二年間,東突厥內亂,又遭天災,薛延陀等部落背離頡利,東突厥東部的突利可汙歸唐。頡利感到孤立,於三年八月,遣使至唐朝稱臣,並求和親。此時,唐朝內部安定,經濟初步恢復,又取得了恆安(今山西大同境)、朔方(治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便於進攻東突厥的軍事要地,代州都督張公謹獻言進攻突厥的有利條件,太宗認為戰機成熟,決定出兵。
十一月,太宗以行并州都督李世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檢校幽州都督衛孝節為恆安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共率兵10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六路出擊突厥。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驍騎自馬邑(今山西朔縣)進屯惡陽嶺(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南),乘夜襲占定襄(今和林格爾西北)。頡利未料到唐軍突至,率部北撤。李世自雲中(今山西大同)出兵,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頡利退屯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一帶),收容餘眾數萬,擬待草青馬肥,然後撤至漠北,便遣使至唐,請舉國內附。太宗遣鴻臚卿唐儉等去突厥撫慰,又詔李靖率兵迎頡利。李靖引兵至白道與李世軍會師,相與定謀:頡利雖敗,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於薛延陀等部,則很難追殲;今唐儉在突厥,頡利懈而不備,如選精騎襲之,可不戰而擒。二月初,李靖率兵於夜間進發,李世亦統軍跟進。李靖軍至陰山,遇突厥千餘帳,盡俘之以隨軍。頡利見唐使前來撫慰,以為安然無事。李靖軍前鋒部隊乘霧而行,距牙帳七里,頡利才發覺,倉皇逃走。李靖率主力軍至,突厥軍潰散,共殲萬餘人,俘眾10餘萬。唐儉脫身得歸。頡利率萬餘人慾逃過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遭李世軍堵截,其大酋長皆率眾投降。頡利逃往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的沙缽羅部落,欲奔吐谷渾,被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獲送京。
此戰,唐太宗選擇戰機得當,李靖以驍騎奇襲與李世包抄堵截密切配合,終獲大捷。此後,唐北邊數十年無大戰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