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邢台市隆堯縣的歷史名稱]

唐山[邢台市隆堯縣的歷史名稱]

唐山縣是邢台隆堯縣西部原堯山縣的曾用名,金大定中,因避金世宗完顏宗堯之諱,改堯山縣為唐山縣。傳說堯山是唐堯帝封授之山,堯帝曾親登其上,以觀洪水,後又是納舜之處,因此唐山也就是堯山。 唐山縣,古稱柏人縣、堯山縣,今稱隆堯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西漢建置柏人縣,金代更名唐山縣,屬邢州,元屬順德路,明清屬順德府,到了民國14年(1925年),政府欲升京東唐山鎮為唐山市,因邢台唐山縣與唐山鎮重名,故此又恢復堯山舊名,1947年堯山縣與隆平縣合併為隆堯縣,屬邢台市。

縣城介紹

唐山[邢台市隆堯縣的歷史名稱] 唐山[邢台市隆堯縣的歷史名稱]

唐山縣是邢台隆堯縣西部原堯山縣的曾用名,金大定中,因避金世宗完顏宗堯之諱,改堯山縣為唐山縣。傳說堯山是唐堯帝封授之山,堯帝曾親登其上,以觀洪水,後又是納舜之處,因此唐山也就是堯山。唐山縣金屬邢州,元屬順德路,明清屬順德府,歷經751年後,到了民國14年(1925年),政府欲升京東唐山鎮為唐山市,因邢台唐山縣與唐山鎮重名,故此又恢復堯山舊名,解放後堯山縣與隆平縣合併為隆堯縣,屬邢台市。

歷史沿革

唐山縣原名柏人縣,西周時期屬邢國,戰國屬趙,秦漢屬巨鹿郡,公元前206年,登上皇帝寶座的漢高祖國劉邦依秦制劃天下,於此地初置柏人城縣,隸冀州趙國,北魏改柏人為柏仁,隋朝時柏仁縣又屬邢州,621年屬趙州治,627年復為邢州轄。唐天寶元年(742年),因遭水患,城被水淹,縣治東遷堯城鎮,遂更名為堯山縣,隸邢州。宋熙寧六年省入內丘縣,元祐元年復置。入金後,堯山縣隸河北西路信德府(天會七年降為邢州),於大定中期堯山縣改名唐山縣。元代,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唐山縣曾省入內丘縣,不久即復設,初屬真定路邢州,後屬順德路(中統三年為府,世祖至元二年改路)。明代唐山縣隸順德府。清因之。民國初,堯山縣屬直隸省冀南道,三年(公元1913年)改屬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唐山縣復名堯山縣,直隸於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堯山縣劃歸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1945年邢台市成立,堯山縣屬之。1947年將隆平、堯山兩縣合併為隆堯縣,屬邢台地區,1993年,邢台市縣合併為邢台市,隆堯縣屬之。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柏仁城毀於水,縣治東遷於現堯城鎮。因去北有山,山以堯名,縣以山名,堯山縣名便由此而始。金大定中(1174年),改縣名為唐山縣。民國17年(1928年)復為堯山縣。

1947年8月,隆平縣、堯山縣合併為隆堯縣。1958年,隆堯縣與臨城、柏鄉、內丘合併為內丘縣,屬邯鄲地區行政公署。1961年5月,隆堯、柏鄉由內丘縣劃出,統稱隆堯縣。1962年1月,柏鄉縣析出。隆堯縣屬邢台地區行政公署轄。1993年改為邢台市轄。從西漢王朝在縣域內置縣,已經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

唐山八景

唐山八景,又稱堯山八景,出自明清《堯山縣誌》和《順德府志》。

(1)堯山隱現

每春夏時,天初署,遠望若城堞、兵馬、旌蓋,圍聚山嶺,閃爍掩映,蔚為奇觀。

(2)泜水浮沉

其水流入地底,稍前複流出。是不一處,名曰“三蹬”。《山海經》云:“泜水出敦輿山之陰,自中丘經堯山流入漳。”

(3)乾言餞跡

《詩經·邶風》:“出宿於乾,飲餞於言。”堯山內邱兩縣地相接,而山岡自西南而東北,旋起旋伏,約二三十里,故兩縣均有乾言山也。

(4)聖井彪流

在堯山舊堯廟旁,深僅三尺,有水下注。昔傳,有賈胡持珍去水,遂涸。今珠穴痕猶存焉。

(5)孔岡遺文

《畿輔志》:唐山縣西北十里,一名孔岡,相傳孔子停車處。元許衡建書院於此,後有聖裔孔王番自曲阜徙居,因於其岡建奉聖祠,祭器多得於土中。

(6)神槐障岸

樹在泜河東岸。明,河堤數潰,民受其害。有神示夢於邑人曰:“我,城隍神也。憫若等久罹陽侯之難,今已植樹砥障矣。”厥明視之,岸畔果有槐焉。自是終明朝,無河決之患。茲神槐之所由名也。

(7)曲洞飛雲

宣務山坳,有洞名紫霞,或雲通內邱蓬鵲山。每陰雨,洞口雲生焉。

(8)香泉潤稻

在老僧橋下,泉自平地湧出,東流入隆平縣界。可以灌稻,其稻更勝他處。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隆堯縣下轄6個鎮、6個鄉、1個國營農場,276個村。隆堯縣行政區劃圖

名勝古蹟

柏人城

柏人城位於隆堯縣雙碑鄉境內,為趙國軍事重鎮。城廓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有9個城門,北鄰泜水,三面環崗,依山傍水,形勢險要。城牆系夯土建築,全長8017米,城牆平均厚度15.1米,最高處9.15米,城牆夯土層為10厘米左右,總土方堆積量達110多萬立方米。

宣務山石窟

宣務山石窟坐落於縣城西北7.5公里的宣務山之巔,曾有千佛殿、同聲谷石室、臥佛殿等建築。石窟有隋代碑一幢,唐碑三幢,就山刻成,俗稱“沒影碑”;宋碑兩幢。千佛殿石室內外壁上刻有739龕摩崖造像,大部是一佛二菩薩,最大龕高0.8米,寬0.97米,造型優美,別具風格。還有“準提塔”、“妙法蓮華”經刻。文革後無存。

邢台地震紀念碑

邢台地震紀念碑 1966年3月8日凌晨5時29分,隆堯縣東部的白家寨一帶發生6.8級強烈地震,震中烈度9度,8000餘人遇難。為紀念邢台大地震,特於地震20周年之際建立邢台地震紀念碑。正前方為10米寬台階,第一段三級,第二段八級,象徵著發生地震的1966年3月8日。碑高19.66米,象徵1966年。碑座高1.4米,8.2米見方,正面刻有碑文,兩側和背面刻有《蒙難》、《救援》、《重建》三組線雕。 邢台地震資料陳列館陳列館為地震紀念碑附屬建築,位於紀念碑以北,總建築面積350平方米,展出照片155幅,圖表29幅,字版面12塊,展出內容有邢台地震概況、地震災害、黨和政府的關懷、抗震救災、發展生產,重建家園、加強地震監測,探索地震規律6個部分。 隆堯碑刻群 堯碑刻群隆堯碑刻群位於隆堯城關東隅。1980年,縣文化局將分散於全縣各處可移動文物集中到文物保管所東院,建成了碑刻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刻群北半部分陳列歷代碑刻和墓志銘58件,以楊宣碑為代表;南半部分有石刻、造像、經幢總計127件,主要文物有天錄辟邪二獸浮雕、釋迦說法像、唐陵石獅等。

著名人物

郭威(904—954),即後周太祖,五代周王朝的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字文仲(一作字仲文),邢州堯山(今隆堯縣西部)人。少孤貧,為軍吏。後漢時拜樞密使。乾祐元年(948年)受命督師討伐李守貞叛軍。後拜鄴都留守兼天雄軍節度使。乾祐三年(950年)起兵攻入開封,次年稱帝建周,都汴,史稱後周。 柴榮(921—959),即後周世宗,954-959年在位。邢州堯山柴家莊 (一說邢州龍崗)人。郭威內侄、養子。登基後進行全面整頓改革,懲辦貪污,招撫流亡,獎勵生產,取消苛捐雜稅,整頓軍隊。後陸續攻占了南唐的江淮等地,為北宋的統一繁榮奠定了基礎。 彥琮(557—610),隋代僧人,佛教翻譯家、編纂家,俗姓李,趙郡柏(今河北隆堯西南)人。曾於朝堂講玄學,並與楊廣講論佛經。專梵文,主要從事譯經、撰述、編纂,先後譯經計二十三部一百餘卷,著有《辯正論》《通極論》《辨教論》《通學論》等。 樊騰鳳(1601—1664),字凌虛,明末唐山縣西良前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音韻學家。自幼讀書,屢試不第。清兵入關後,擁戴大幹言村民趙二舍為帝,自封軍師以抗清。失敗後匿於地窖三年,撰《五方元音》流傳於世。 任彥申(1945— ),河北隆堯人,先後任清華大學黨委委員、清華大學校團委書記、北京市委委員、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江蘇省委常委、江蘇省委副書記、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著有《從清華園到未名湖》等書。

文物古蹟

爪村遺址 位於遷安縣城南爪村西的灤河南岸,四周圓形低山,中間形成一個盆地。1958—1986年多次發掘,出土了披毛犀、野驢、野豬、赤鹿、轉角羊、原始牛、納瑪象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和人工打制石器,其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晚期,距今約4.2萬年。它為華北地區新人化石和舊石器晚期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孟家泉遺址 位於玉田縣八里舖鄉石莊村北200米處。1986年唐山市普查文物時,在該村泉水旁發現動物化石和石製品。同年9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賈蘭坡教授及有關專家來調查試掘,獲得納瑪象、赤鹿、野牛、野馬、野驢、貓、魚等動物化石和一顆晚期“智人”前臼齒,還有石片、石核、尖狀器、刮削器、砍砸器等石製品。測定時期約在1.7萬年前,是轄區目前發現最早的有人類遺骸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

安新莊遺址 位於遷安縣城東北6公里處安新莊與新寨之間的灤河東岸,是內涵較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197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試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磨製石器一般製作精細,通體磨光,有斧、鏟、缽、鑿、刀、球、研磨器、石杵和裝飾品。陶器以紅陶為最多,灰陶次之,黑陶較少,彩陶極少。器形有缽、碗、罐、盤、支架、器蓋、器耳、紡輪、圓瓶、小漏器等。紋飾有篦紋、方格、指甲紋、連環紋、弦紋、錐點及附加推紋等。其工藝工整多變,熟練勻稱。骨器主要原料為動物肢骨、肋骨加工磨製而成,有骨針、骨錐、骨鏃等,通體磨光。此遺址處於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交錯地帶,含有兩種文化因素,具有地方特色。

大城山遺址 位於市區陡河西岸城子莊和原雹神廟之間的採石場,即大城山的東峰山麓,遺址是1955年春發現的,除陶片外,共獲得標本568件。遺址分為上下兩個文化層。上文化層一般土厚70厘米,從中發現少量的陶片、石器、骨器,多為漢代瓦片,少許瓷片和銅錢。下文化層土厚1至2米之間,從中發現少許漢代瓦片,大量灰陶、黑陶、紅陶、白陶和夾沙灰陶、紅黑陶等。並有寬約2米的白灰面,似為燒火的地方,表明當時唐山人已用火燒煮食物。還發現有“L”形排水溝和一條東西走向的人工鋪石。遺址中的文化遺物有磨製石器50件,諸如石斧、石錛、石刀、石鏟、石鏃、石矛;打制的石器,多為小型的石鏃、石片、石核、石鑽等。陶器遺物數量很大,種類繁多,造型各異,諸如盆、碗蓋、網墜、紡輪、陶球、陶環、彈丸等。此外,還有骨針、骨鏢、骨鉤、骨鏃、骨錐、骨笄、骨匕、卜骨以及少量的蚌器和銅牌等。還發現牛、羊、豬、狗、鹿、田鼠、野狸、水鳥等遺骨。從上述出土文化遺物中可以看出,當時唐山人制陶技術已經很高,能制薄如蛋殼的黑陶、自陶器物,除把陶器磨光外,還飾以繩紋、籃紋。這些陶器與山東省城子崖、兩城鎮的陶器類似,屬於龍山文化。這裡發現的石器多為偏刃,還有穿孔石斧、小型石錛、石鏟以及骨制魚鉤、魚鏢等,這些遺物都與龍山文化有相似之處,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這個遺址中獸骨的發現說明在四五千年以前,唐山人已知飼養家畜,從事漁獵,用火燒煮食物,過著定居生活。

明長城 唐山市境內現存長城系明代所建,由秦皇島市盧龍縣劉家口進入遷安縣徐流口村,行經遷西縣北部至遵化縣東陵鄉植門子口,進入天津市薊縣。在境內共長221.9公里,主要由城牆、敵樓、關隘、烽火台組成,全為磚建。由於年久失修和人為破壞,完整部分只剩下幾十公里。原有敵樓554個,現存有形跡的只有140個;原有冷口、潘家口、羅文峪、馬蘭關等29處關隘,現只存遺址;多數烽火台毀壞。建國後特別是文物保護法頒布後,對長城加強了保護,遵化等縣還集資對某些段落的城牆進行了修復。

清東陵 位於遵化縣馬蘭峪境昌瑞山下,西距北京125公里,是清朝統一全國後所建的兩個帝後陵墓群之一。陵區東起馬蘭峪,西至黃花山,北接霧靈山,南有天台、煙墩兩山相對峙。天台、煙墩之間自然形成的出人口稱龍門口(又名興隆口)。陵區南北長約 125公里(越過長城,向北伸延) ,東西寬約20公里,總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是國內現存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帝王陵寢建築群。陵內從163年葬入順治帝起,到1935年葬人同治帝最後一位皇貴妃止,歷時272年,共葬著清代帝、後、妃、嬪、福晉、格格等157人。其中帝陵有: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鹹豐)、惠陵 (同治) 5座;後陵有:昭西陵(孝莊文皇后即順治之母)、孝東陵(孝惠章皇后即順治之後)、普祥峪定東陵(孝貞顯皇后即慈安)、普陀峪定東陵(孝欽顯皇后即慈禧) 4座;妃園寢有:景陵妃園寢、景陵皇貴妃園寢、裕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惠陵妃園寢5座;另外在馬蘭峪東還有公主園寢一座。陵區內各陵建築規制、布局均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建築最為完整壯觀。從正南龍門口進入陵區,直到陵寢寶頂,有一條長5公里多、寬12米磚石鋪砌的神道,兩旁建築氣勢雄偉,入口處是5間6柱11樓的石牌坊,往北過大紅門是高達30米左右的重檐九脊神功聖德碑樓,樓外廣場四角各有華表1座。過了影壁便是18對石像生,均用整塊巨石雕成,數量為所有帝陵之首。再往北過龍鳳門,有神碑亭、石孔橋、朝房、住房、神廚庫。進隆恩門有隆恩殿及東西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明樓和寶頂、地宮。孝東陵在孝陵東側,葬著順治帝的皇后及妃嬪共29人。景陵在孝陵東南1公里處,康熙十五年(1676)仿孝陵而建,神德、神功碑於亭內並排,一碑滿文,一碑漢文,記康熙帝的文治武功。神道旁石像有文臣、武將、馬、象、獅5對,康熙帝的孝誠、孝昭、孝懿、孝恭4位皇后和敬敏皇貴妃先後葬於此陵地宮。裕陵在孝陵西側勝水峪。乾隆八年(1743)始建,規模似景陵,比景陵豪華。地宮雕刻精湛,圖文華美,是一座石雕藝術寶庫。地宮內放置乾隆帝棺柩,兩側葬有2位皇后,3位皇貴妃。定陵在陵區最西部的平安峪,始建於鹹豐九年(1859年)。因地勢陡直,石像生、神道、碑亭等建築均層層疊落在一條直線上。定東陵在定陵以東1公里處,是鹹豐皇帝的慈安、慈禧兩後陵寢,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緒五年(1879年)。慈安陵耗銀265.5萬兩,慈禧陵耗銀227萬兩,後慈禧陵又重修,僅3個殿堂貼金裝飾一項就耗葉子金4592兩,其裝飾之豪華,在京中的紫禁城也少見。定陵妃園寢在定陵與定東陵之間的順水峪,葬有鹹豐帝的15位妃嬪。同治帝的惠陵在景陵東南3公里之雙山峪,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年) ,規制與定陵相似。惠陵妃園寢在惠陵西側,光緒二年(1876年)始建,葬著同治帝的4位皇貴妃。昭西陵在孝陵正南5500米之大紅門外東側,始建於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葬著順治帝的生母孝莊文皇后。

淨覺寺 在玉田縣城東南20公里蠻子營村東,清道光三十年(1850)建成,主體建築3殿(門殿、正殿、後殿)、3樓(鐘樓、鼓樓、碑樓) ,另外還有東西配殿、耳房,共 98間,周以圍牆,占地40畝。幢幢建築工藝精湛,各具特色。中軸線上門殿為無梁殿,單檐歇山頂,石券大門,兩側石砌圓窗,磚雕斗拱,殿內泥塑哼哈二將。後為碑樓,兩側為鐘樓、鼓樓。中殿為木結構,前出石柱抱廈,重檐歇山頂,殿內飾民間彩畫,東西兩側各有門樓,外檐為磚構,內檐為木構,一面雕龍,一面雕鳳,稱龍鳳門。後殿為3間。三大殿皆為琉璃瓦頂。該寺素有“京東第一廟”之稱。

景忠山 位於遷西縣城西北15公里處,主峰突起,海拔611米,山勢雄偉,風景綺麗。從山下直達山頂有石徑1700餘級,中間經3道茶棚,山頂有三忠詞和碧霞宮。廟宇原為明代風格,因清代幾次修繕已變成清代風格。後因多年失修,加上人為破壞,現只存山頂的碧霞元君廟正殿和牌坊式的南天門。

無梁閣及藥師靈塔 位於豐潤縣城南10公里的車軸山頂端。無梁閣又稱壽峰寺,建於遼代重熙元年(1032年)。元梁閣全部為磚石所建,因無寸木及梁架而得名。初建時只有1層,後增建至3層。閣左右各建1座塔,現僅存西側藥師靈塔。東面有文昌閣,建於民國初年。1976年地震中,無梁閣與藥師靈塔嚴重損壞,文昌閣全毀。

永旺塔 位於遵化縣馬蘭峪村南堂子山上,為明代戚繼光所建。塔高20米,由石座、塔腰、塔尖3部分組成。石座6層,塔腰8層,塔尖11層,共25層。塔為8棱,每棱掛有7個鐵鐘,陣風一過,鐘聲迴蕩。塔頂呈圓形球體。1976年唐山地震時塔頂震斜。

定慧寺大殿 位於豐潤縣城西北的東、西佑國寺村之間山坡上,俗稱還源寺,始建於金代天會年間( 1123-1137年) ,占地20餘畝。該寺原有正殿3層,分前殿、中殿、後殿。後殿的右前方有鼓樓1座,左前方有鐘樓1座;西有1座13層寶塔和兩座八角亭。全寺因年久失修和地震破壞,現僅存一座後殿,為全省僅存的一座金代寺廟建築。

三屯營鎮府記碑 位於遷西縣三屯營鎮府舊址碑亭內。戚繼光在三屯營鎮守16年,防禦蒙古諸部的襲擊,修補長城,立下豐功偉績。他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重修鎮府,並建《重修三屯營鎮府記》碑,高3.56米,寬1.12米,厚0.26米,碑文為戚本 人所撰,頗具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